<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人们的物质生活贫困,即使是在大城市,孩子们也没有几样零食可供选择,要想吃上一颗大白兔奶糖,几乎成了不可能的奢望,逢年过节时,能有一分钱一块儿的水果糖解馋,那就不错了,若能吃上二分钱一块儿的奶糖,那就真的不得了了。</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往往总可以碰上专门等他们的流动零食小贩,有时卖大梨糕,有时卖拔糖,有时卖酸枣糕,有时卖炒瓜子,花上一二分钱,能吃上一道儿,品尝着美美的滋味,心里那叫一个畅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梨糕是当年私人小作坊熬制的一种膨化糖制食品,曾经是老天津卫儿童喜爱的一种甜食。将白砂糖加水在锅里溶化,糖水中加点儿“”起子”(小苏打),粘稠的糖水在“起子”的作用下蓬松发酵,经过冷却就成了发糕一样中间带着小蜂眼的大梨糕,口感又香又脆。</p><p class="ql-block"> 大梨糕黄黄脆脆的,有些可能是糖熬得有些过火,吃在嘴里甜中略带些苦,有股糊了吧唧的味道。在那时的儿童零食中,大梨糕体积大而且口味独特,天真的孩子们认为这种糖不仅好吃,而且买着划算。至于街面上流传的那句“大梨糕,大梨糕,小孩吃了不摔跤”的说辞,当然是一种夸大其词的广告,不好好走道,吃了大梨糕照样会摔跤,毕竟它是食品而不是药品。</p><p class="ql-block"> 至于它为什么叫大梨糕?也许和天津的俗语“吹大梨(吹牛)”多少有点儿关系,您想,它是糖稀经过发酵膨胀制成,就像吹起来的一样,或许人们与“吹大梨”相联系,才冠以大梨糕之名。</p><p class="ql-block"> 除了大梨糕,还有一种也是私人小作坊制作的颇受孩子们喜爱的小零食“拔糖”,吃拔糖可以说是过程精彩结果亦精彩的一种美妙过程。</p> <p class="ql-block"> 这往往要等到深秋来临初冬时节这一段,小贩们才会卖拔糖这种零食。但见他左手托着一块长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的厚玻璃板,其上摊着直径两三厘米厚度两三毫米的糖片,或红或黄或绿,缤纷的色彩就很诱人,花上一分钱就可以买上一贴,小贩右手用铅笔刀顺着玻璃表面稍一用劲儿,一块拔糖就落到了孩子们的手心中。</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叫它“拔糖”,那就是说,你不“拔”上一阵儿,是绝对不可能品尝到嘴里的。</p><p class="ql-block"> 因为天气凉,拔糖在玻璃板上时,还是比较挺阔的,一旦到了孩子的手里,靠着体温它就慢慢软了下来,倘若此时放到嘴里它就会粘在牙上,根本无法咀嚼下咽。</p><p class="ql-block"> 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双手的拇指和食指交替着“拔”它,拉得长长的不停地“拔”,大概两三分钟的操作,它就“炀”了,也就是由软变硬了,此时就可以吃了,花上两三分钟,一边走一边“拔”,快到家了,糖也“拔”好了,一口嚼着,甜味四溢,岂不惬意。正可谓“拔拔糖,不拔不能吃,拔了挺好吃,人人都爱吃。”</p><p class="ql-block"> 如果钱富裕,一气买它两三块,摞在一起“拔”,虽说是费了很大的劲,但最后的收获无疑是其他小伙伴羡慕的,那个被口腹快乐滋润着的感觉怎么都透着些“洋洋得意”。</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种先“拔”后“吃”的零食很不卫生,您想,吃“拔糖”之前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先洗洗手的,不信您看,凡是吃过“拔糖”的孩子,那参与操作的四根手指绝对是白白的,与手的其他部位形成鲜明的对比。</p><p class="ql-block"> 要说这拔糖的制作更加简单,还是用白砂糖加水熬制,再放入一些食色,实际就是一贴糖稀而已。</p><p class="ql-block"> 遥想当年,大梨糕和拔糖是有限几种零食中的两大首选,它不仅满足了孩子们的物质需要,也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放学后从流动小贩那里买来零食品尝的经历,深深地留在了我们买一代人的记忆中,成为了苦中带甜的一种美好回忆。</p> <p class="ql-block"> 君在故乡居,应知故乡事。美友们,您还记得小时候吃过的零食吗?您知道还有哪些描写少年时代的回忆文章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