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屈指算来,我在家里家外贴自己写的春联己有十年时间了,十多年来,从拿笔学写毛笔字开始,到渐渐形成坚持天天写字的习惯,感觉充盈了时间,愉悦了身心,偶有因事不能划拉上一阵,就若有所失似的莫名的难受。春节渐行渐远,今煮茶一壶,当坐在陋室中边品茶边翻看手机照片,遂又盘点了一下今年的春联,产生了想写点什么的想法。</p> <p class="ql-block"> 远古时代的“桃符”,写在红纸上演变成了后来的春联,世世代代在中华大地上传承,形成春节期间的一道靓丽风景,装扮着城市和农村的千家万户!记得小时候进入腊月,母亲在赶集时会到供销社门市部去买上一、两张红纸,(俗称大纸)到年关切近时,母就就喊着让我们拿着大纸去当时在本村教小学的大叔家里,排队挨号地等着大叔写对子,山村人家虽不多,但就在那一两天之内写完,有时不免要等上半天才写好、晾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物资供应越来越充足,对联也就跟着形势变化成为商品可以购买成品,先是书法爱好者在街头现写现卖,在自家事先写好拿到街上摆摊出售,到后来的印刷对联在大街上形成市场,花色品种繁多,大红纸上印刷的楷书行书字字遒劲有力、有的金黄色大字闪闪发光,应有尽有,各其所需。可多年来我更认可手工书写的对联,手写对联体现了书法艺术,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更能表达书写者的情感和祝福,人情味更浓。每家每户还可根据具体需求定制内容,从而更加贴合每个家庭的生活特色。总之对联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传统文化的尊重,还有对书法艺术的传承和享受</p> <p class="ql-block"> 春联的祝福和吉祥话语,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望,祈求人们平安、健康、财富和幸福,将一个个家庭装扮一新,富有朝气。</p> <p class="ql-block"> 记得儿时每年大年三十上午,母亲会用白面做些浆糊,我和大哥二哥分工,一人先用刷帚头子把浆糊摸到门框门板上,另一人立刻把对联贴在上面,很多年份遇上极冷天气,浆糊刷上就结冰上冻,贴对联就成了麻烦事。</p> <p class="ql-block"> 六、七十年代的山区农村,家家户户只有低矮的院墙,每当晚上就把用树枝做成的栅栏在中间横梁上拴上绳子或铁丝,用一根棍子穿在绳子里然后从外往里别住,就是这样的大门是无法挂灯笼的,小时候对灯笼是没有印象的。</p> <p class="ql-block"> 直到参加工作的八十年代初,县直单位每到过春节时才把仓库里的灯笼拿出来,在铁大门两侧竖上杆子然后再拉上铁丝、扯上电线、接上电源,安上灯泡挂上灯笼,节后要把灯笼拆下包装起来放入仓库妥善保管,以备来年再用。</p> <p class="ql-block"> 从九十年代末农村新一轮房屋建成,家家户户不仅宽房大屋,配套齐全、前后出厦,而且三面配房,高高的大门楼,灯笼也就走进了千家万户,一开始还是买一对灯笼,春节挂上,等过了元宵节收起放好,以备明年再用,到如今早己是灯笼常年挂着,到春节时摘下旧的换上新的。</p> <p class="ql-block"> 我老家的那些老房,和千千万万的农村房屋一样,十家九不住,只有那几位留守老人看护着那片沟沟梁梁,耕种着那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几亩薄田,如若春节不贴上对联,就更显得缺乏生机,每年我都会把写好的对联送给在守护这片山坡的老叔,将我们的小山村添些过年的色彩,让年味在老家漂香。</p> <p class="ql-block"> 我每天坚持学习书法,也许只有这么一点用处,每到春节前我把写好的对联福字送给我的亲戚、同学、朋友,我声称为他们送“福”,他们也没有办法嫌弃字写的不好,只好笑纳,感情也在你来我往的交流中加深,我也总会在自以为是的享受着过程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 贴春联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是春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象征着辞旧迎新、祈福纳祥,为节日增添浓厚的喜庆氛围。操持着过节,把气氛搞的浓一点,增加些仪式感,让生活充满乐趣,让浓浓的年味带来一年的笑语欢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