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日读史读到汉朝大将韩信墓前祠堂中的对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时,顿生感慨。这个对联,简练、工整,内函典故,“一知己”指萧何;“两妇人”则指漂母、吕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联指的是:秦朝末年,农民大起义,韩信初在项羽部下从军,但未受到重用,又改投刘邦麾下,仍未得到重用。韩信一气之下,愤然出走,被萧何连夜追回,好言抚慰,并向刘邦极力保举,拜为大将,屡建奇功,被封为淮阴侯。后来刘邦当了皇帝,反而猜疑韩信,韩信知道后,便与夏阳侯陈豨交通密谋(韩信谋反之事,疑点很多,很有可能是刘邦与吕后为除韩信故意诬陷),被韩信一个门客的兄弟举报。吕后知道后便与萧何商量,引诱韩信到长乐宫中,将他斩首,所以后人说他:“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便是上联“生死一知己”的注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联指的是:韩信投军之前,家贫食不果腹,差点饿死,幸得一洗衣妇人把他接到家中,食住了十多天,才保住生命。韩信谋反被捕后,被吕后所杀,存亡都在两个妇人手中,这就是“存亡两妇人”的含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考韩信“成功一知已,生死两妇人”的评价形式,对中共创建初期的三位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张国焘三人,综合历史常识补充相关内容,进行如下评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独秀:功成南李北陈共举帜,生死五陷囹圄终蒙冤。</p><p class="ql-block">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提出“科学”与“民主”两大口号,唤醒一代青年。他与李大钊并称“南陈北李”,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被毛泽东誉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p><p class="ql-block">一生五次入狱,曾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被捕,晚年因大革命失败被共产国际定为“右倾机会主义”的替罪羊,背负骂名数十年,直至改革开放后学界方为其正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大钊:功成仲甫携手传马列,生死军阀绞索铸英魂。</p><p class="ql-block">与陈独秀并肩推动共产主义思想,翻译《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促成中共建党。他深入国民党的统战工作,推动国共合作,为大革命奠定基础。 </p><p class="ql-block">1927年遭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面对威逼利诱宁死不屈,最终被绞杀,成为中共首位殉难的领导人,其气节被誉为“革命者的典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国焘:功成红都叱咤掌军权,生死歧途叛党落孤凄。</p><p class="ql-block">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参与领导南昌起义,曾任鄂豫皖苏区中央分局书记,一度掌握红军主力,在长征中与中央红军会师时权势达到顶峰。 </p><p class="ql-block">因权力斗争与中央分裂,1938年叛逃国民党,后流亡海外,晚景凄凉。其人生轨迹从革命先锋沦为政治弃子,成为党内路线斗争的悲剧缩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人命运折射中共早期革命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p><p class="ql-block">陈独秀以思想启蒙之功开天辟地,却因历史局限背负污名; </p><p class="ql-block">李大钊以热血忠魂铸就信仰丰碑,英年早逝成永恒精神符号; </p><p class="ql-block">张国焘以军事权谋一度叱咤,终因背离初心走向末路。 </p><p class="ql-block">三人命运交织,既展现了革命洪流中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也揭示了政党初创期探索的曲折艰辛。</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