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权式微:一场静默的乡土革命——读《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蔡之青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文/蔡之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源自网络,致谢!</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父权式微:一场静默的乡土革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b><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读《许茂和他的女儿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是一部获得第一届矛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在四川沱江流域的葫芦坝,许茂老汉用竹鞭抽打女儿的清脆声响,划破了1970年代末中国乡村的寂静。这声响里,裹挟着传统宗法制度最后的喘息,也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社会变革中,那些不可逆转的家族裂痕。周克芹笔下的九个女儿,像九面破碎的铜镜,映照出转型期中国乡土社会最隐秘的疼痛与新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小说以1975年冬天四川一个偏僻农村的社会生活为背景,通过老农许茂和他女儿们的生活故事,真实地揭露了“文革”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灾难性破坏和在农民精神上造成的严重创伤,深刻地反映了70年代风云变幻的社会面貌,并预示了结束动乱之后必将出现的光明、美好的前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1975年“四届人大”召开,邓小平同志主持工作,各条战线传来了整顿的喜讯。原县委宣传部长颜少春作为工作组组长来到葫芦坝住在许茂家。许茂是土改积极分子、合作化时的作业组长,但长期“左”的政策使他变得孤僻自私,在集市上他竟压价买下别人用来付药钱的食油,再高价售给他人。连大女儿病逝,他也因大女婿金东水刚挨了“整”怕受牵连而不闻不问,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在大女婿金东水房子被大火烧毁后,他仍然不接纳无处可居的这一家子,这种冷漠让村里人无法理解,自己的家人也无法理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历经沧桑的许茂以一个农村人特有的固执面对周边的村民。但他勤劳善良的本性并没有改变,工作组来后生活有了转机,他就逐渐清醒了起来,并满怀深情地接纳了金东水一家,这似乎也让读者看到了工作组还是有成绩的,作为党员只要心怀民众,是可以为村民们做一些实事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小说同时叙说了许茂女儿们不同凡响的生活经历,四女儿许秀云少女时就受到恶霸郑百如的奸污,被迫成婚后又受到他百般折磨直至遗弃,但这些都没能泯灭她对生活的希望。除此,小说对三姑娘的泼辣、七姑娘的庸俗、九姑娘的纯真,都写得颇有个性与特色。九个姑娘面对父亲的“强权”,不完全是逆来顺受,而是用不同的信念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父权的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女性的觉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当许茂最终默许女儿们各自的人生选择时,葫芦坝的晨曦正穿透雾霭。这场发生在中国毛细血管末梢的变革,没有英雄史诗的悲壮,却有着野草破土的力量。九姐妹的命运轨迹,拼凑出的不仅是个人奋斗的图谱,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必经的阵痛与新生。她们的觉醒与抗争,最终汇聚成改革开放初期最动人的时代和声,在乡土中国的肌理上刻写下不可逆转的历史辙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在那样一个时代,象许老汉所表现出来的“自私”,不关心他人的疾苦,不愿过问政治是有其余特殊的历史原因的,他们在历次的政治运动中已经麻木了,他们常常因天灾人祸、政治运动的影响而食不果腹,但他们仍然恪守做人的底线,勤劳活业,千方百计改善自己家人的生活条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小说虽然只讲述了葫芦坝村一个冬天的故事,也只讲了一个小山村几个人的故事,但它是千千万万中国乡村的一个缩影,是当时政治环境中的一面镜子,折射了当时的政治背景,当时的农村境况。回想自己生活过的农村,在那个让人不寒而栗的年代,不也是有许多象许茂老汉这样的典型代表吗?在千家万户中不也同样有男女情爱、亲情断绝、食不果腹、衣不敝体的情形吗?同样也有因爱殉情者,有因家庭琐事而自尽者,有灾难连连者,有受尽欺辱者,有奸侫作恶者,有乐善好施者,有游手好闲者……也许这就是社会。</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