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西安孔庙

张良燕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张良燕</p> <p class="ql-block">美篇号:70184454</p> <p class="ql-block">1月24日上午,怀着对先贤的敬仰之情,我踏上了谒拜西安孔庙的旅程。孔庙,这座承载着千年儒家文化传承的圣地,静静地坐落在古城西安,宛如一位智者,默默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与文明的传承。每一寸土地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每一处建筑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从住处汉庭西安钟鼓楼广场酒店出发,沿着西安市碑林区南大街辅道前行,我来到了西安书院门步行街。书院门步行街得名于街内的关中书院,这座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书院门牌坊是一座古韵十足的高大牌楼,位于步行街东口。其上方镌刻着“书院门”三个金色的颜体大字,两旁有“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的醒目对联,彰显着此地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约百来米,便来到了三学街。三学街以“一庙三学”著称,“三学”即西安府学、咸宁县学、长安县学,“一庙”为文庙,也叫孔庙,现今的碑林博物馆。这“一庙三学”都与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紧密相连,见证了无数学子的奋斗历程。</p> <p class="ql-block">踏入孔庙,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庄严宏伟的“太和元气坊”。太和元气坊,据说是当时的皇族朱惟柪捐资400多两黄金修建的,取“合会大利,利贞万物”之意。建于明万历二十年,四柱三檐,通体彩绘,精雕细刻,富丽典雅,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按照当时的礼制规定,进入孔庙应先经过“太和元气坊”,但因为“太和元气坊”的南面是城墙,不便出入,所以清代时便给西安孔庙加了围墙,称作“塞门”,也叫“影壁”或“照壁”,照壁上刻有清末著名书法家刘晖书写的“孔庙”二字,更添几分庄重。</p> <p class="ql-block">太和元气坊前面有个半圆形的池子,叫“泮池”,最早建于元代,后来几经修葺。泮池是孔庙和地方官学不可或缺的标志性建筑,汉字讲究象形,“泮”就是半个水池,寓意“学无止境”。泮池上有桥,叫泮水桥,古时要想听孔子讲学,必先过泮水桥,故入学也叫入泮,象征着学子们踏入求学之路。</p> <p class="ql-block">位于泮池前,是西安孔庙的第二道门——棂星门,门上端有瑞兽麒麟。“棂星”是二十八星座之一,神话中主管取土的神。在古代,天子祭天,先祭棂星,比喻祭孔如祭天。棂星门,在元代时开两扇门,到了清代改为三扇门。每个门的门额刻有文字,中门额书“文庙”即孔庙,东门额刻“德配天地”,西门额刻“道冠古今”,彰显着孔子的崇高地位。</p> <p class="ql-block">门额“德配天地”和“道冠古今”,这八个字全天下只有孔庙才堪称,用以表彰孔子与天地同齐、与日月同辉的道德品行。古代棂星门的设置也体现着森严的等级制度,中门仅供主祭人员和最高官员通行,西门供一般官员通行,文庙中的人员则由东门出入,体现了对孔子的尊崇。</p> <p class="ql-block">由于西安碑林博物馆正在维修,不对外开放,这次只能游览孔庙,门票10元。我从右侧进口刷身份证进入,棂星门内,两旁各立有两个八棱形华表,听导游讲解,系明清所建。柱头上蹲着的獬豸,貌慈祥,性忠直,善辨忠奸,仿佛在守护着这片圣地。</p> <p class="ql-block">孔庙的第三道门叫戟门,又称仪门、至圣门,建于明代,为十字歇山顶建筑,面开三间,中间为大门,两边各有一配室。配室附近蹲着一只东汉石虎,更添几分古朴庄重。</p> <p class="ql-block">跨过戟门,左右两侧各有一亭,亭内陈列着两件国宝级文物——唐景云钟和大夏石马。东亭的景云钟,重6吨,因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而得名。钟身正面铸有唐睿宗李旦亲自撰写的骈体铭文292字,是李旦书法的绝世代表。在唐代,这口钟最早悬挂在长安城景龙观的钟楼上,明代移至钟楼,钟楼迁址后,景云钟无法敲响,1953年移入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见证了历史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位于西亭的大夏石马,是国内唯一一件有大夏记年的文物。大夏即大夏国,是少数民族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国家,统治陕西北部和内蒙部分地区。这匹马原立于长安县查家寨赫连璝的墓旁,在马的腿部下方刻写着“大夏真兴六年……大将军”等字样,说明此马是大夏国铁骑神骏征战南北的纪念与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漫步孔庙之中,我奇怪地找不到孔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一问才知道,大成殿1959年毁于雷火,现在辟为西安碑林博物馆。在碑林博物馆与戟门之间中轴线两旁,还矗立着七座清代的八角攒尖顶碑亭,每座碑亭都是铁将军把守,透过门缝看到里面都有一座巨大的碑石。回来查资料得知,这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亲自为平定朔漠、大小金川、青海、回部、准噶尔等西北地区的叛乱所书写的纪功碑石,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p> <p class="ql-block">碑亭后面几块石碑引起了我的注意,其中唐玄宗李隆基作序、注释并书写的石台孝经特别著名。《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记述他与孔子交谈的语录,主要内容为孝、悌之道。此碑碑身由四石合成,上有浮雕龙纹碑额,下有刻饰精美的三层石台,造型宏伟庄重,彰显着儒家文化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碑林博物馆正在维修建设,无法参观,留有遗憾。我只能带孙女前往孔庙东西两庑,参观碑林博物馆“石墨镌华”西安碑林名碑拓本展,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我爱人还特地请了个讲解员为孙女讲解,我认为这个钱花得很有意义。西安碑林拓本具有极高价值。它们是书法艺术的珍贵传承,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深厚内涵。其笔触精妙,展现了古代书法大家的风采,是研究书法演变的重要实物依据,极具收藏和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这次春节游西安孔庙,让我对儒家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孔庙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群落,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它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明,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不断追求真理、传承文化、弘扬美德。我相信,儒家文化的光辉将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为我们的人生指引方向。</p> <p class="ql-block">回酒店的路上,我想起北宋诗人汪洙《题孔庙》一诗:“颜回夜夜观星像,夫子朝朝雨打头。 多少公卿从此出,何人肯把俸钱修。”这首诗的意思很通俗,诗人感叹颜回常常在夜里观察星象,孔夫子每天被雨水淋头。大成殿被雷火烧毁六十多年,至今尚未重修,真是遗憾啊!希望下次重游西安,能看到修复完整的孔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