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

城南听雨

<p class="ql-block">  近期我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就是我撰写的旅游文章有时会在时间点上略显超前,有那么几篇,或已发表,或仍在修改,而文中提及的地方不久便迎来了流量高峰。比如山东淄博,我这里文章发出,几个月后它就爆火。无锡这里也是,这是个迟发状态,压了有一年,我那些纪实文字还没等我修改妥当,就已变为回忆性文章。当然,这些事情的出现也是有理由的,以前只说城乡巨变,说多了仍感觉那些事离你挺远,现在不同,人说去就去了,回来发个视频,能写的大嗡大轰来个整篇,就问你这拨流量你能不能接得住。年节大假就是用来出门,那势头也是一拨比一拨猛。无锡的天很蓝,云也很好看,这个距离杭州160公里的地方,在地域方面与杭州属于“同一片蓝天”,但在2024年春节年初五的那一天,我们往他们那个红梅公园去,到地方还是看出有一些不同,他们那里的梅园植株也是个迟发状态,刚有那么一点意思,而在杭州,早已红艳艳地连片开出已有一个星期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往无锡来,说来也是因为这个“红梅花开”的缘故,无锡的梅园不是很出名吗?初二到达,鼋头渚、三国水浒城,甚至蠡园公园这样的地方都已去过,看到有地铁开往红梅公园,便以为这就是我们要找的那个“无锡的梅园”了。其实这里面说来说去的,仍旧跟“无锡梅园”无关。回来网补后才知道,在无锡,只有无锡梅园才是江南著名的赏梅公园之一,其它如南京梅花山、武汉东湖磨山,过去我去也是去过,可那都不是有梅花开出的赏花之期。所以我们这一次来,应该算是还好,虽然此梅园不是彼梅园,那种含苞待放的树上恣态已经孕含了春天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公园里走一圈,逛完出来时才上午8点半,就这么回去实在有点不甘,但是往下如何走,这也很考验一个人的出游意识。逛着玩吧,那么往荣巷去,过来时我已注意到,由此去荣巷地铁仅有一站路。</p> <p class="ql-block">  这是荣巷老街。</p><p class="ql-block"> 无锡荣巷为荣毅仁家乡,老街宁静古朴,与现代都市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春节期间这里的荣毅仁纪念馆并没有开放,这个可以理解,剩下的就是来回地走走感受一下氛围。荣毅仁是中国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故事与事迹很多,这些我们在电视剧《邓小平》中也都有所了解。天气晴好,心情也不错,再次进入地铁,过安检下到二号线站台上,在那里发现二号转四号线再乘两站路就可以到惠山古镇去。就我在所住酒店获取的资料来看,古锡的“二泉”,也就是恵山泉便在这个地方。不过这个惠山古镇到底如何,出地铁时来到这个自动扶梯上,我才有种预感,今日将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  进门往里走时发现这还是个5A之地,没有门票,因而过来赶节日热闹的人也是很多很多,直挤得这惠山泥娃娃都得靠路边坐看:</p> <p class="ql-block">  这满街筒子的人:</p> <p class="ql-block">  过来时功课做得不好,我只是大约知道无锡这里仅古镇即有好几个,至于眼下这个5A,应该如何逛法,重点何在,心里也是感觉没有头绪。照片拍有几张,便找一茶馆走进去,要一壶茶喝着,稳稳神儿吧,手机也翻一翻,听听看看的,看有人聊得高兴,顺便也听上一耳朵。</p><p class="ql-block"> 这还是皇帝常来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康熙老爷子曾经十二次往江南这边来,十四次亲临此地,这话听上去有点悬,其实结合当时的出行条件,那个车马劳顿的,不找地方喝茶打尖听听汇报,恐怕也是对不住自己。</p><p class="ql-block"> 再就是惠山之地风水极好,因而祠堂也多,名人如黄歇、李纲、陆挚、司马光、范仲淹等,他们大多为忠良之后,来此建祠,也多少反映当时社会的攀比心理。但范仲淹或许是个例外。范仲淹吴兴人,其《岳阳楼记》里那句“居庙堂之高”,讲的恐怕也不仅仅是官职位次,那时社会,虽也讲究为官一任有所建树,这里面,也会有个先什么后什么之分。所以读《岳阳楼记》,看到那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那种远大格局与优雅的文句,则立马让人心生感触。还有“忠君爱民”这四个字,若想做得妥帖也绝非易事。范姓后人在此建有范文正公祠,地点在老街的大隐书局后面,进门后认真地看看,于那些年代曲折处去领会,也是获益良多:</p> <p class="ql-block">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书法与内涵都具有较高欣赏价值。“家风家训馆”在走入古镇的第一条直街上,很多人往那里去,停留的时间也长。比如《朱子治家格言》中那个晨昏之句,“黎明既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这对于人们的生活,至今仍有着指导意义。回想起来,过去我在农村县城的一个户家也见过此类东西,四扇条屏,堂屋里挂着,让人看后肃然起敬。朱子朱柏庐,明末清初人,一生淡泊名利,饱读诗书,思想根植亦深,其治家格言全文634字,文字通俗,对仗工整,尤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之句发人深省。《朱子治家格言》在中国文化传承的历史长河中亦为名篇。</p><p class="ql-block"> 以下为老街上拍到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惠山之下的惠山古镇老街部分,以几横几竖的横直两街为经纬,集合了泉、街、园、河、桥等众多自然与文化因素,红灯笼、中国节这些红色元素也是很多。两侧店铺张灯结彩,售卖各式各样的传统年货和手工艺品,登阶跨院地转看,人玩高兴了,那种嘻嘻哈哈的劲上来,那就是该吃吃,该买买,油酥饼、梅花糕这些也是能看看一看,不用排队的也顺手买个一两样,做个省时省力的饭点品尝。只是人太多,拍照不那么容易,热门的地方需要有耐心,站看久等:</p> <p class="ql-block">  老街、青砖、瓦当、檐梁,这地方不独古建很多,供年青人逛吃逛喝的名吃店家也多。还有今年春晚无锡分会场这么一个话题,除夕晚上,过去我们一般都是先忙年夜饭那边的事,回到家有时较晚,春晚不春晚的也就顾不上了。今年心情就有点不一样,希望能够早点回来看上一眼。无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它就很强,那时还不讲GDP,有关文字如有提起,经常是苏锡常绑一块儿的,一提苏锡常就知那里是经济搞得好的城市,水陆交通便利,有资源有家底。另外这个城市能给我们留下美好印象,也包括我们所住宾馆楼下的那一家面馆。崇安寺中山路商圈那一带高楼很多,有风口,走进那样一家牛肉面馆,便有了暧融融的进门感触。那地方店面不大,从牛肉面到牛肉煎包,经营方面品种很多,应该说口碑也不错。在我们第二次去时,店里的人就把我们两人记住了。我对他们做的牛肉煎包很感兴趣,每天都要点一份来吃,我是北方人,打破来南方后长年不吃蒜的规矩,有时在晚饭时还要来头大蒜。临走那一天,我们是带包进店的,这明显就是要走,是最后一顿,没想到店家却为我们送上一碗刚熬好的牛骨汤,回想起来,让人倍感温馨。</p><p class="ql-block"> (感谢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