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16日星期五,晴。江西省博物馆《红色摇篮-江西人民革命史陈列》续。<br></p><p class="ql-block"><b>4 红色中华。</b></p><p class="ql-block"> 红都瑞金,人民共和国的摇篮。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叶坪村宣告成立。这个红色政权,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第一个工农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政权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管理国家政权、学习治国安民艺术的一次伟大尝试。在极端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苏区军民积极开展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建设,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篇章。</p> <p class="ql-block"><b>三次反"围剿"。</b></p><p class="ql-block">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四军主力转战贛南、闽西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到1930年春,赣南和闽西根据地初步形成。从1930年10月至1931年7月,蒋介石调集重兵连续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p><p class="ql-block"><b>第一次反"围剿"。</b></p><p class="ql-block"> 1930年10月,蒋介石在中原大战中取胜后,立即抽调10万兵力、组织对红军和苏区的第一次"围剿"。</p><p class="ql-block"> 1930年12月30日,红一方面军在龙冈打响第一次反"围则"第一仗。图为龙冈战场遗址。 </p><p class="ql-block"> 1931年1月3日,红一方面军在东韶进行第一次反"围剿"第二仗,歼灭国民党军谭道源师一个多旅,胜利结束第一次反“围剿”。图为东韶战场遗址。</p> <p class="ql-block">1931年。</p><p class="ql-block"><b>第二次反"围剿"。</b></p><p class="ql-block"> 1931年4月1日,蒋介石调集20万兵力,以何应钦为总司令,兵分四路向中央苏区进行第二次"围剿"。</p><p class="ql-block"> 1931年4月中旬,中共苏区中央局在宁都县青德镇河背村新屋召开会议(即青塘会议),确定了第二次反"围剿"的方针。图为会议旧地。</p><p class="ql-block"> 1931年5月18日至31日,第一方面军歼灭国民党军3万余人,粉碎了国民党第二次大发模"侵删"。</p><p class="ql-block"><b>第三次反"围剿"。</b></p><p class="ql-block"> 1931年7月,蒋介石亲任"围剿"军总司令,并聘请了英、日、德等国的军事顾问,采取"长驱直入"的战略开始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p><p class="ql-block"> 1931年8月6日,红军在兴国县莲塘歼灭国民党军上官云相第四十七师第二旅又一个营。图为兴国县莲塘战场遗址。 </p><p class="ql-block"> 1931年9月15日,红一方面军在方石岭全歼国民党军第五十二师,取得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图为方石岭战场遗址。</p> <p class="ql-block">1931年。</p><p class="ql-block"><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b></p><p class="ql-block"> 1931年11月,在反"围剿"胜利进程中诞生的中华苏维编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它的建立进一步加强了根据地建设,扩大了党和红色改权的影响,开创了土地革命战争新局面。<b><br></b></p><p class="ql-block"><b>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b></p><p class="ql-block">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叶坪村举行。大会选平毛泽东、项英、周恩来、朱德等63人为中央执行委员,组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发表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对外宣言》。向全国和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苏维设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p> <p class="ql-block">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证(复制品)。1932年8月1日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三等红星奖章。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颁发的"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纪念章(复制品)。</p>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日刊(复制品)。1932年中央苏区政府引发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举细则》(复制品)。 <p class="ql-block"><b>中央机构高效运作。</b></p><p class="ql-block">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建立健全了红军军事和政治领导系统,积极开展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建设,创造了许多第一等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b>邓小平</b>(1904-1997),1931年8月至1932年5月,邓小平担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创造了良好条件。</p><p class="ql-block"> 瑞金群众和红军指战员庆祝大会胜利召开的盛况。</p><p class="ql-block"><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组织系统:</b></p><p class="ql-block"> 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下设最高法院(临时最高法庭)、人民委员会及中央审计委员会。</p><p class="ql-block"> 分设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外交人民委员会、教育人民委员会、粮食人民委员会、国民经济人民委员会、内务人民委员会、军事人民委员会、劳动人民委员会、土地人民委员会、财政人民委员会、工农检察人民委员会、司法人民委员会、总务厅、国家政治保卫局及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p> <p class="ql-block"> 沙洲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旧址。下肖中共中央政治局(含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沙洲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旧址。乌石垅中华苏维族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p><p class="ql-block"> 中央苏维埃政府的建立是我们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各根据地、各部分红军的中枢指挥作用,扩大了党的影响,也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建设,以及后来新中国政权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培养了大批领导骨干和组织、管理人才。--2001年10月胡锦涛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七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p> <p class="ql-block"><b>苏维埃运动的蓬勃发展。</b></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苏维埃运动得到了蓬勃发展,红军和地方武装也迅速发展。1931年10月11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在苏维埃政府所辖区域内,设立中央苏区江西省,并成立中共苏区江西临时省委,加强对苏维埃运动的领导。</p><p class="ql-block"><b>宁都起义。</b></p><p class="ql-block"> 1931年12月,驻守江西宁都的国民党军第二十六路军1万7千余人,在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等主要领导人的率领下,举行起义,加入工农红军,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五军团。宁都起义总指挥部旧址。</p><p class="ql-block"> <b>季振同</b>(1901-1934),河北沧州人。宁都起义后任红5军团总指挥。</p><p class="ql-block"> <b>董振堂</b>(1895-1937),河北邢台人。宁都起义后任红5军团副总指挥、军团长。</p><p class="ql-block"> <b>赵博生</b>(1897-1933),河北黄驿人。宁都起义后任红5军团参谋长。</p><p class="ql-block"> 1938年,毛泽东与王稼祥、肖劲光在延安和参加宁都起义的部分同志合影。照片上方为毛泽东题词:"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p><p class="ql-block"> 1933年1月8日,红五军团在南城黄狮渡与敌激战。图为南城黄狮渡战场旧址。</p> <p class="ql-block"><b>第四次反"围剿"。</b></p><p class="ql-block"> 1932年5月,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红一方面军在周恩来、朱德的指挥下,先后取得了黄陂、大龙坪、草鞋冈、东陂等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四次"围剿"。至此,中央苏区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国内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根据地。</p><p class="ql-block"> 东陂的草鞋冈战场。《红色中华》关于红一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胜利消息的报道。苏区赤卫队、少先队庆祝第四次反"围剿"胜利。</p> <p class="ql-block">1934年。</p><p class="ql-block"><b>中央苏区的发展壮大。</b></p><p class="ql-block"> 1933年9月,中央苏区桑盛时期,辖有江西、福建、闽赣、粤赣4个省(后又增赣南省),60个行政县,其中江西省22个县,福建省15个县,闽赣省16个县,粤赣省7个县,人口453万,总面积8.4万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1934年1月22日至2月1日,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沙洲坝召开。大会选举了新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毛泽东继续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并通过了修正的宪法大纲以及关于国微、回旗、军旗等决定,标志着中国红色政权日臻完善。图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合影。</p><p class="ql-block"> 粤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会昌县文武坝。1934年1月22日至2月1日,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沙洲坝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召开。图为大礼堂。</p> 1934年中华苏维埃第二层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铜证章。1933年苏区中央出版局出版的《查田运动指南》(复制品)。 中共工农兵苏维埃叠彩代表大会漫画(复制品)。 <p class="ql-block"><b>第一等的工作。土地革命。</b></p><p class="ql-block"> 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土地革命路线、政策和方法,主要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抽多补少,抽肥补瘦。</p> <p class="ql-block"><br></p>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纸币。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干谷壹佰斤借谷票。 <p class="ql-block"> <b>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b>--沙洲坝人民敬立。</p> <b>扩红支前。</b><div> 1932年至1934年,为扩大红军力量,在苏区开展了广泛的运动。图为《红色中华》报道扩红的消息。《红色中华》刊载兴国10天扩红1470名。瑞金下肖区七堡乡三村一家共有兄弟8人,全部参加红军。图为1934年《红色中华》对此事的报道。</div><div><b>科教文卫。</b></div><div> 革命根据地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兴办了学制教育,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等干部学校,为革命培养人才。图为瑞金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旧址。<br></div><div> 1933年春节,红军第一军团战士剧社以反"围剿"事迹为题材在黎川三都镇演出了四幕话剧《庐山之雪》。图为战士剧社演员们。<br> 1933年5月30日至6月3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运动大会在瑞金举行。</div><div> 1933年春,中央红色医院在瑞金成立,后改为苏维埃国家医院。图为医院旧址。</div><div> 1934年,为解放妇女,保护儿童健康成长,许多地方办起了托儿所。图为苏维埃政府关心妇女儿童、兴办托儿所的漫画。</div> 1934年苏区中央政府印发的《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复制品)。1933年苏区中央政府印发的《贫农团组织与工作大纲》(复制品)。《兴国扩大红军的模范》(复制品)。 <p class="ql-block"><b>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走山路,夜打灯笼访贫农。</b></p><p class="ql-block"> 兴国县苏维埃干部创造了"第一等工作",受到毛泽东主席表扬。在第二次全苏大会上,毛泽东亲书"模范兴国"四字,赠兴国县苏维埃政府。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的漫画。</p><p class="ql-block">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斗争中创造新局面。反对本本主义。</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p><p class="ql-block"> --2011年11月校长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p><p class="ql-block"> 总书记眼中的苏区精神:</p><p class="ql-block"> 坚定信念 求真务实 一心为民 清正廉洁</p><p class="ql-block"> 艰苦奋斗 争创一流 无私奉献</p> <p class="ql-block"><b>中央红军长征。</b></p><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中共中央机关及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踏上了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p><p class="ql-block"><b>第五次反"围剿"失利。</b></p><p class="ql-block"> 在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中,蒋介石推行"堡垒主义"新战术。图为修筑碉堡的国民党军队。</p><p class="ql-block">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5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进行大规模"围剿"。在临时中央主要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等领导人实行军事冒险主义、军事保守主义的战略指导下,经过一年苦战,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益缩小,形势日趋严重,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第五次反"围剿"中坚守阵地的红军。</p><p class="ql-block"> <b>博古</b>(1907-1946),江苏无锡人。第五次反"围剿"期间任中共中央总负责人。</p><p class="ql-block"><b> 李德</b>(1900-1974),德国人。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最高军事领导"三人团"成员之一。</p><p class="ql-block"> 1934年4月,由于博古、李德等推行节节抵御、短促突击的错误战略战术,导致广昌保卫战和会昌筠门岭保卫战损失惨重。图为会昌筠门岭战场旧址。</p> <p class="ql-block">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印发的《中国能不能抗日》传单(复制品)。长征时期红一方面军用过的毛马褥子。长征时期红军用过的带盖水壶。</p> <p class="ql-block"> 1934年7月,中共中央派出红七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和推动抗日民族运动。图为红军北上抗日宣言。</p><p class="ql-block"> 1934年8月,任弼时、肖克、王震率领红六军团从湘赣根据地突围西征。10月与贺龙领导的红三军在贵州印江会师。图为贺龙、任弼时、王震等人合影。</p><p class="ql-block"> 1934年7月初,为牵制敌人军事力量,冲破敌人对中央苏区的重重包围,中共中央决定将红七军团改组为北上抗日先遣队。7月6日,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向敌人后方的闽浙赣方向进军。《中国能不能抗日》是他们在途中印发的宣传品。文章揭露和批判了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的反革命阴谋,号召人民团结起来,打倒国民党和日本帝国主义。图为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印发的《中国能不能抗日》传单。</p> <p class="ql-block"><b>中央红军长征出发。</b></p><p class="ql-block"> 1934年5月下旬,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秘密作出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从中央苏区突围,实行战略转移的决定。随后,中共中央书记处成立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最高军事"三人团",对突围转移进行秘密筹划。</p><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10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群中央机关编成红军野战军,开始战略转移。图为长征第一山--瑞金云石山。</p><p class="ql-block"> 1934年9月下旬,国民党粤军将领陈济棠派特使前来瑞金与红军谈判。潘汉年和何长工泰周恩来、朱德之令前往寻乌县罗塘镇谈判,为红军野战军突围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图为罗塘谈判旧址。</p><p class="ql-block"> 1934年9月29日,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在《红色中华》发表《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的署名文章,开始红军主力突围转移的舆论宣传。</p><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上中旬,中央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及中央第一、二纵队先后从长汀、宁化、瑞金、兴国等地开往于都集结。图为红一军团集结地--于都县段屋铜锣湾村。</p><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25日下午,中革军委第一、第二纵队到达信丰县大塘埠镇的桃江边,通过浮桥过桃江,成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一道封锁线。图为桃江战斗遗址。</p> <p class="ql-block"><b>长征精神。</b></p><p class="ql-block">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2016年10月21日,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p> 中央机关、中革军委、红军总部及各军团渡于都河示意图。 <p class="ql-block"> 中央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1934年10月-1936年10月)。</p> <p class="ql-block"><b>5 浴血坚持。</b></p><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奉命留在中央苏区和其他苏区的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在项英、陈毅和各地党组织领导下,充分依靠群众,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在战略上策应和配合了主力红军的长征,为后来的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b>为了可爱的中国。</b></p><p class="ql-block"> <b>方志敏</b>(1899-1935),江西弋阳人。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与红十军团先头部队分开地址--德兴县程家湾。</p><p class="ql-block"> 方志敏被捕后,在狱中写下了《清贫》《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一系列光辉著作。</p><p class="ql-block"> 被捕后三天的方志敏(中)、红十军团军团长刘畴西(左)和红十九师师长王如痴(右)在玉山县后乐堂大门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b>南方三年游击战争。</b></p><p class="ql-block"> 红军长征后留下的红军游击队,在中央分局、中央军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领导下,先后建立了赣粤边、汀瑞边、皖浙赣边、湘赣边湘鄂赣边等游击区。这些游击区虽然遭到国民党军队的长期分割包围,但他们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为新四军的诞生和革命新高潮的到来奠定了重要基础。</p><p class="ql-block"> <b>项英</b>(1898-1941),湖北武昌人。中共中央分局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兼政治委员。</p><p class="ql-block"> <b>陈毅</b>(1901-1972),四川乐至人。中共中央分局成员、中华苏维坡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p><p class="ql-block">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形势示意图。江西主要游击区概况。</p> <p class="ql-block"><b>6 抗日烽火。</b></p><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抗日救国的风暴迅速遍及江西,南方八省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江西党组织团结各方面的爱国人士,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和敌后武装斗争,在赣北、赣西等地同日本侵略军展开了空前规模的生死较量。</p> <p class="ql-block"><b>组建新四军。</b></p><p class="ql-block"> 1937年10月,中共中央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决定将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南方八省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合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1937年12月,中央决定成立东南分局和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在南昌领导各游击区红军下山集中改编,开赴抗日前线。</p><p class="ql-block"> <b>叶挺(</b>1880-1946),广东惠州人。新四军军长。<br></p><p class="ql-block"> 1937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分局在南晨月富饭店设"南方红军游击队总接给处",负责联络和接待各地军游击队来南昌商谈改编有关事项。<br></p><p class="ql-block"> 1937年6月至7月,周恩来在庐山与蒋介石进行数次会谈。图为双方谈判代表步出谈判会场,左二为周恩来。</p><p class="ql-block"> 新四军组建完毕后,立即开赴抗日前线。1938年4月4日,叶挺、项英率军部离开南昌进驻皖南岩寺。图为整装待发赴岩寺的红军游击队一部。</p> 1937年。<br><b>江西的抗日战场。</b><br> 江西是中国抗战的前线和后方,中国军队在江西境内先后进行了多场大规模的会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在敌后战场以游击战术打击日军。江西人民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韧不拔,同仇敌气,为支援前线和夺取抗战的最后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br><b>万家岭大捷。</b><br> 1938年9月底,中国军队在万家岭一带围歼日军精锐部队共1.7万余人,成为武汉会战的外围战中取得最大胜利的一次战役。<br><b>南昌会战。</b><br> 1939年3月17日至5月9日,中国军队在南昌抵御日本侵略军,歼敌1.3万人,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的首次大战。<br><b>上高会战。</b><br> 1941年3月,中国军队发动上高会战,歼日军1.5万余人。这次战役是江西正面战场上的一次大会战,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勇气,树立了中国成为亚洲反侵略的中心地位。 <p class="ql-block"><b>抗日救亡斗争。</b></p><p class="ql-block"> 江西各界民众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在省会南昌和全省其他地方先后涌现出一系列抗日救亡团体,抗日宣传活动热烈活跃,各地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开展,江西一度成为东南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p><p class="ql-block"> 1938年1月10日,在中共东南分局、新四军驻赣办事处的推动下,江西最大的职业性救亡团体--江西青年抗日救国服务团(简称江西青年服务团)在南昌成立。图为该团编印的刊物《青年服务》。</p><p class="ql-block"> 1938年1月,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在南昌成立,推动了群众性的抗日宣传活动。图为服务团团长朱克靖(右二)在皖南和周恩来、叶挺等人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1938年6月26日,九江马当要塞失守,日军进入江西,南昌危急。新四军驻赣办事处当即举行招待会,会上散发了由曾山、黄道、涂振农等署名的《我们对于保卫江西的意见》。图为《新华日报》7月4日的报道。</p><p class="ql-block"> 抗日救亡运动著名"七君子"。自左至右;王造时、史良、章乃器、沈钧儒、沙千里、李公朴、邹韬奋。</p> <p class="ql-block"><b>7 迎接解放。</b></p><p class="ql-block"> 1946年,国民党统治集团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省爱国民主运动风起云涌,边界地区的武装斗争蓬勃兴起,有力地牵制和打击了国民党军队。随着形势的发展,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经过浙赣线追歼战、湘赣战役、赣南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盘踞在江西的武装,给历尽沧桑的红土地带来了胜利的欢歌。</p> <p class="ql-block"><b>爱国民主运动。</b></p><p class="ql-block"> 1946年,一场以爱国学生为主体,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为斗争口号的爱国民主运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江西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以国立中正大学学生运动为主体,一开始便汇入到全国民主运动的洪流之中。</p><p class="ql-block"> 1945年12月,国民党当局血腥镇压昆明学生爱国民主运动。消息传到南昌,国立中正大学进步社团--学习新论社提出"争取民主、反对内战"的口号。图为中正大学校址。</p><p class="ql-block"> 国立中正大学学习新论社、海燕读书会等进步社团纷纷举行时事讨论会,强烈抗议国民党政府的反共实国行为。图为海燕读书会部分人员合影。</p><p class="ql-block"> 由国立中正大学进步学生通过竞选掌握的第八届学生自治会,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图为学生自治会全体理事合影。</p><p class="ql-block"> 1946年12月31日,国立中正大学900多名学生在南昌市区街道举行反美抗暴游行。</p> <p class="ql-block"><b>边界武装斗争。</b></p><p class="ql-block"> 1949年1月,江南4支较大的游击队分别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闽粤赣边纵队、闽浙赣边纵队和桂滇黔边纵队,其中3个纵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江西边境充分发动群众辗转作战,给国民党军队以有力打击。</p><p class="ql-block"> 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成立后发表的文告《打倒蒋介石政府十项主张》。闽粤赣边纵队指战员合影。活动在皖浙赣边区的茂林游击队。粤赣湘边纵队和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第四十八军在大余南雄交界的梅岭关胜利会师。</p> 1949年渡江胜利纪念章。解放战争时期张秀岭获得的荣誉纪念章。解放战争时期叶长庚用过的手枪。 1949年人民解放军进军江西。 <p class="ql-block">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第二、第四野战军突破长江天堑进入江西后,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消灭了国民党军残余,江西的历史从此揭开崭新的一页。</p><p class="ql-block"> 江西全境解放简图。</p> <p class="ql-block"><b>江西人民政权的建立。</b></p><p class="ql-block"> 随着江西省境的逐步解放,江西人民政权的建立也逐步推进。江西的地下党组织为江西全境解放、城市接管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随军南下的干部大队按预定职务分配至江西各地,参与江西省的接管和社会改造。</p><p class="ql-block"> 江西,这块有着光辉历史的红土地,从此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新江西的伟大征程!</p> <p class="ql-block"><b>建立人民政权。</b></p><p class="ql-block"> 遵照1949年4月25日毛泽东、朱德签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即"约法八章")和5月16日中共中央关于入城部队遵守城市纪律的指示,江西各城市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开始全面接管工作,并相继建立人民政权。</p><p class="ql-block"> <b>陈正人</b>(1907-1972),江西遂川人。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南昌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p><p class="ql-block"> <b>邵式平</b>(1900-1965),江西弋阳人。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南昌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p><p class="ql-block"> <b>陈奇涵</b>(1897-1981),江西兴国人。南昌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江西军区司令员。</p><p class="ql-block"> 1949年6月16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在南昌成立。图为陈正人在江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大会上作报告。<br></p> <p class="ql-block"><b>恢复国民经济。</b></p><p class="ql-block"> 解放初期,江西各主要城市面临的最突出且紧迫的问题就是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恢复和发展生产。为此,江西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迅速扭转了全省经济混乱的状况。</p><p class="ql-block"><b>稳定社会秩序。</b></p><p class="ql-block"> 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在中共江西省委和江西军区领导下,开展剿匪作战,紧密依靠人民群众,肃清了盘踞在江西的萧家璧、黄镇中、车正、李逢春等股匪,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创造了安全的环境。</p> <p class="ql-block"><b>人民踊跃支前。</b></p><p class="ql-block"> 为了支援前线,迅速消灭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争取战争胜利,彻底解放华南,江西省成立江西省支前司令部,江西人民踊跃支前。</p> <p class="ql-block"> 南昌起义纪念雕塑。此展以丰富的文物史料、生动的场景复原与多媒体展示,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了江西这片红土地上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画卷。江西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里,无数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梦想,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卓越的贡献。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如同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行。</p> <div>江西省全图。对于江西这片革命热土,总书记十分关心,并且留下了许多重要的讲话:</div><div> 我们不能忘记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忘记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要继续高举革命的旗帜,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2019年5月20日总书记参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时的讲话<br></div><div> 革命战争年代,江西人民为革命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在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我们要饮水思源,不能忘记革命先辈、革命先烈,不能忘记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2019年5月20日总书记在千都接见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时的讲话<br></div> 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教育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增进群众感情,践行群众路线,循炼忠诚干净担当政治品格,当好人民勤务员,为完成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2019年5月22日总书记听取江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讲话<br> 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2019年5月22日总书记听取江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