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深处的一颗明珠一一卡帕莱

房建华

我们夫妇和儿子(儿媳因有事不能同来)春节期间在马来首都吉隆坡、东马的著名旅游地亚庇相继游玩了6天后,于2月6日起了个大早,乘9点飞机前往下一个旅游地仙本那,并要赶上11点的快艇,前往卡帕莱度假村一一因为下午再没有上岛的船只。 仙本那位于马来沙巴州的东南海岸,岛屿众多,以其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和珊瑚礁著称。但仙本那没有机场,最近的斗湖机场距其还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好在一出机场就看见了卡帕莱度假村的接机牌,有专人在等待并全程安排后面的行程和事项。 乘坐度假村的面包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了仙本那镇卡帕莱自家的码头。因为每天度假村都有来的、又有走的,所以这个码头既要迎来送往,又要每天向岛上运送物资,非常繁忙。 趁儿子前去办理上岛登记手续的空间,我面向更遥远更浩瀚的南洋,拍下了这张照片。 快艇启航后以极快的速度向南疾驰,阳光很火辣,幸亏海风扑面而来,感觉还不太炎热,但靠窗的右臂很快就晒红了。大约在海上起伏颠簸了1个小时后,终于到达了卡帕莱。 原以为度假村建在一个小岛上,但到后才发现这里根本没有陆地,也没有一块礁石,所有客人住宿、员工自用的房屋、仓库都是建在海上,称水屋。屋与屋之间靠栈桥相互连接,共同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基本生活服务设施齐全的“村落”。 后来查资料得知,这里原来是马来西巴丹岛和‌马布岛之间的一块沙洲,但沙洲由于被不断侵蚀,在2013年已经变成了躺卧在利吉丹珊瑚群顶端的海滩,而很快海滩又被海水覆盖,没有了陆地。 这里地处热带,北纬4°, 属热带雨林气候,一年四季都是炎热天气。但由于在大海之上,地表反辐射明显降低 ,加上海风吹佛,并不闷热。大多时候清爽的海风反而让你感到非常舒适。 在我们登岛的当天下午,我儿子用无人机拍下了这张能表现卡帕莱全岛形状的俯瞰图,我们也才搞明白完整的卡帕莱是个什么样子。它就像一架降落在海面上的“战机”,机头部分是餐厅、接待、码头、公共休闲等服务设施;像“人”字形状延伸开来的两撇一捺是客房,共计80余间;夹在人字下半部的方形地带是村内员工住房和维修服务设施。 我们在岛上住了3天,第一天住的是24号水屋,第二天经儿子与经营者协商给我们更换到了位于栈桥最东端(“人”字那一捺到底)的73号水屋。因这一片的近20间水屋是新建的,房间更大,设施更齐全一些,在岛的最东端,“孤悬海外”,三面朝海,视野非常开阔。在“家中”推开窗户就可看日出,到晾台上则日出日落皆可尽情欣赏。儿子说:这是岛上最好的房间,我和他妈妈都觉确实很不错。 在卡帕莱的度假生活是闲散、舒适、无忧无虑的。如果用诗的语言来形容,那就是这里的每一天如诗如歌,身处蔚蓝之上,时间缓缓流淌,每一刻都是宁静与自由,每一瞬都是心灵的洗礼。<br> 这里每日三餐全是自助,饭菜西式居多,但总能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食品。每餐开放时间都有一个半小时以上,早餐则是两个半小时。室内室外都有足够的就餐位置,不必有任何着急,一切都可以随心所欲。 除了睡觉吃饭,其余时间都交给了大海。可以东走走,西瞧瞧,或饱览、或细观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的景致风光。 就这样,这个岛的边边角角都几乎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我们稍稍有些固定的活动是每天下午去一片圈定的水域浮潜,因为那里的珊瑚和鱼类都非常美,以至于每天都能看见其他岛上的游客乘坐轮船也到这片水域来游泳,但他们只能在海里玩,不准登上我们这个岛。这种行为称为“跳岛”。 这两段小视频都是我们在浮潜时我儿子拍摄的。<div> 浮潜前,穿上脚蹼,戴上面镜,从岸边轻轻一跳跃入水中。水温恰到好处,整个身体立刻像被温柔的果冻包裹,只要游起来俯下头去,即刻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水下世界,实在是一个很神妙的经历。 </div> 五彩斑斓的珊瑚丛像是海底的花园,有的像鹿角般枝丫分明,有的如蘑菇般圆润饱满,还有的似扇子般轻轻摇曳。它们的颜色虽然多种多样,但鲜艳的不多,普遍灰暗。看着一群群小鱼在珊瑚丛中穿梭,总感觉似乎有一种力量在牵引着它们的队形和方向。它们时而散开,时而聚拢,动作流畅而优雅,仿佛在演绎一场无声的水下芭蕾。 尽管有不少人一再赞扬卡帕莱的海底景观奇艳美丽,但实事求是地说,这里珊瑚比起我们在马尔代夫看到的水底世界有不小的差距,无论颜色、造型都逊色很多。这张照片是岛上服务人员在整理深潜用品,因为有人愿意潜水到更深更远的地方。我善良地想,也许在卡帕莱,只要到了更深海域才能看到更奇艳美丽的景象,才不枉这里有潜水天堂的美名。 我们还有一个也相对固定的活动是每天傍晚去看日落。我们总是提前赶到海岛最西段的一个地方,提前等待日落降临。此时的天空就如同一幅巨大的画布,被夕阳的余晖渐渐染成了绚丽的橙红色。太阳缓缓西沉,时而躲进厚厚的云层,像是害羞的少女;时而从云缝中探出头来,洒下万道金光。<br> 海面上,波光粼粼,仿佛无数颗钻石在闪烁。太阳的光芒把海水染成了金色,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远处海天相接,云层被夕阳映照得五彩斑斓,浅蓝、橙黄、金黄、深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此时此刻,还不时有几只海鸥在空中盘旋,它们的翅膀也被夕阳染成了金色,时而俯冲,时而高飞,为这宁静的画面增添了几分动感。 海风轻轻吹拂,带来一丝丝凉意。我们一家三人坐在这个全岛唯一有着几棵椰子树的一小块人造海滩的岸边,看着海浪一波一波袭来,发出轻柔的声音,我们就仿佛是在聆听海浪低声诉说着大海的故事。 直到太阳缓缓沉入了海平面,天空渐渐暗了下来,但西方的天际依然残留着一抹绚丽的晚霞。海面上的金光也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深邃的蓝色。这一刻,仿佛时间静止了,大海睡去了,我们还依然沉浸在这片美丽的景色中,不愿回去,继续感受着大自然的壮丽与宁静。 因为天气原因,在卡帕莱的三天里,一天下雨,一天阴天,我们只看到一次日出,但那天太阳也几乎全被云层遮挡,天空海洋虽然一片金黄,却没有看到完整的太阳喷薄而出,只是感受到了太阳在云层之后跃出东方的磅礴力量。<div> 上面图片中的这几个人即使知道已无望看到太阳了也舍不得回去。</div> 卡帕莱所处的这片海洋应该说被保护得很好,海洋生物多种多样。<div> 海龟在这片海域几乎随处可见,它们有时静卧水底,不仔细辨认,可能以为只是一块石头。</div> 它们有时也会浮出海面,但游不了多远又会沉入水中,似乎只是为了呼吸一下水外空气。也只有在它浮出水面的那一刻,你才会蓦然发现,它的头部有黄色和金黄色,甲壳也并非如在水底黯淡无光,与卧在水底的它有着不一样的颜色。 到处都有各色的大鱼小鱼在海中游来游去,多的地方数以万计;有时还时常听到大鱼跃出海面又落入水中的声响,甚至也可以看到它们瞬间腾飞而起的身姿,但要捕捉住这个瞬间把它纳入镜头却很难。 每到夜幕全部落下,海岛完全陷入了黑暗,海岛上每一片建筑群的夜景都很美,在灯光的照耀下,整座海岛完全沉寂,但别有一番景象。 夜间从高空俯瞰夜色笼罩的卡帕莱,发现它就像一串串五彩斑斓,闪着各色光芒的珍珠飘浮在深蓝色的大海上,既美丽又珍贵,金碧辉煌。 其余的闲散时光,感觉时间都是慢悠悠的,我们多是沿着蜿蜒的栈道,无目的地四处游逛。阳光洒在身上,海风轻轻拂过脸庞,可以嗅到淡淡的海盐味。偶尔有几只海鸟从头顶飞过,发出清脆的鸣叫,仿佛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即便是纯粹消磨时光都令人心旷神怡。<br> 这个如心的镜框景观,背景是蔚蓝的大海,躺在它的心里,就是做个秀,也是生命中一个美好的记忆和纪念。 儿子背着相机,走下栈道,站立水边,似乎在寻找着什么,也或许在等待着什么? 也有时,我们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干,躺在晾台躺椅上,仰望蓝天、眺望大海,享受着着仰卧大海之上的美好时光。 也有时,走累了,就躺在这吊床上小憩一会,看看手机。到这里的人都似乎非常安详且悠闲自得,虽然这里的度假生活成本非常高昂,但却任由时光流淌。 岛上的通讯信号很差,尤其我们又住得比较“偏僻”,所以我们每天都会到信号较好的公共区域坐很长时间,发发微信,看看朋友圈。 应该说,在卡帕莱的每一刻时光除了在餐厅有些稍稍喧闹之外都是宁静的。在这里,可以让人重新找回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慢节奏,找回久违的心如止水的安宁与快乐。 在这里,人与大海似乎被重新定义了关系。我时常感到我们乘飞机、坐汽车、乘快艇飘扬过海来到这里,似乎并不表示人类有能力征服或战胜大海,相反,不辞辛苦地赶来而是向大海朝圣,表达我们的敬意。 我在卡帕莱的几天里,还时常想,人类与大海的关系,如同一首绵延不绝的史诗,充满了依赖、探索与敬畏。大海如同土地母亲,它也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见证者与塑造者。<br> 因为,自古以来,大海便为我们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滋养了无数沿海的村落与城市;即使到了现代,它依然是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桥梁,连接着世界各个角落,培育了围绕着海洋、海事、渔业、船舶制造与修理、港口,乃至体育竞技等无限绵长的生产链,是地球上至少三分之一人赖以生存或终生为之工作服务的“生命线”。 正因如此,面对大海,我自感应当怀有更深的敬意与责任感。要倍加珍惜这一资源宝库,以更加谦卑的态度去理解大海,敬畏大海,保护大海,让这片蔚蓝的领域能够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div> 最后想说,我的这些感想都是卡帕莱给我的,我赞美卡帕莱,也衷心希望卡帕莱的天和海越来越美丽。</div><div> </div><div> (完)</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