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2.16 晴</p><p class="ql-block">自驾游第119天。</p><p class="ql-block"> 离开个旧,到达蒙自。</p><p class="ql-block"> 上午一到蒙自,我们“忽”的一下子就把车子停在了州政府前的停车场。</p><p class="ql-block"> “你胆子不小啊!”</p><p class="ql-block"> “先停下再说。”</p> <p class="ql-block">查看完手机地图,计划好游玩路线,我们离开了州政府停车场,另找地方停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政府。政府大楼后是红河广场。广场东侧是州图书馆,西侧是州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先去参观红河州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先去参观红河州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规模不大但内容挺丰富。有史前文化、青铜文化、陶瓷文化、锡文化、红河州的交通史等几个展厅。最吸引人的是“红河民族文化展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环形走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布置了许多木雕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中庭。有一匹马,拉着巨大的碾子。好像是过去矿山生产矿石的装置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参观路线由上至下,沿环形走廊走上三楼,开始参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史前文化展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模拟山洞的展厅</p> <p class="ql-block">这个展厅展出有原始的化石和石陶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陶瓷文化展厅,展出古代陶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铜器展厅。这是个旧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凤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人居住条件的模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个展馆“云锡之光”,主要介绍云南的锡矿开采及冶炼加工。</p><p class="ql-block"> 云南锡矿主要集中在个旧市及周边地带。云南的锡产量占全国锡产量的90%以上。作为近代工业的重要原料,云锡曾是法国等列强最为垂涎的云南物产,以缪云台为代表的那一代云南人,秉承着实业救国、矿业兴滇的理念,让优质的云锡成为近代中国出口的大宗和云南对外贸易的支柱,抗战时期,更是云南作为大后方支持全国抗战的经济命脉。此应运而生的锡工艺品制作技艺也迅速崛起,丰富了红河冶金文化的内涵。云锡,为云南、中国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锡开采:</p><p class="ql-block">个旧锡矿历史悠久,在清代已大量开采,至1919年时年产已超过7000吨。</p><p class="ql-block">长期以来,锡业在云南地方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云锡的生产在采、选、冶各方面, 一直墨守成法,很少改进,由于成色一直达不到国际标准的要求,而不得不运港精炼,以致利权外溢且受制于人。 后在缪云台的主持和带领下,采用西方新技术,锡务公司面貌大为改观。新中国建立后,个旧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锡现代化生产加工基地,是红河州的工业摇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交通展厅。</p> <p class="ql-block">交通展厅的内容挺丰富,因为红河州的交通史重要而特殊。法国曾在云南修建我国第一条国际铁路——滇越铁路,还有云南的民营铁路个碧石铁路,在中国的交通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在后几天的旅行中,又多次接触这两条铁路的历史,为避免重复,以后再介绍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座桥,是滇越铁路上一个著名的桥梁,叫五家寨铁路桥,又称“人字桥”,位于红河州屏边县, 滇越铁路353公里处的两座悬崖峭壁之间,由法国工程师鲍尔·波丁设计。始建于1907年,1908年11月该桥通车。这种“桁肋式铰拱钢架桥”在世界铁路桥梁史上尚属首例,具有极高的历史、 科学和艺术价值。 </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从3楼下到2楼,是博物馆的“红河民族文化”展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河州有11个世居民族,除汉族还有哈尼、彝、苗、壮、回、拉祜、布依、布朗、瑶、傣十个少数民族。博物馆展出了红河州各个少数民族的服饰、建筑、物产、风光、节日、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真可谓绚丽多姿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大开眼界。</p> <p class="ql-block"> 神奇、美丽、富饶的红河大地上,世代居住着汉、哈尼、彝、苗、傣、壮、瑶、 回、布依、布朗、拉祜等11个世居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87万人,占总人口的61.35%。 </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红河各族人民团结友爱,融合发展,共同创造了民族史诗和传说、节日的庆典礼仪、民间民俗活动、传统技艺技能、民族歌舞艺术等绚烂多姿、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多元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为红河民族文化增添了斑斓夺目的无穷魅力。 </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演进和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各族人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馈赠,创造出了风格独特的民居建筑,民族特色浓郁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繁花似锦、灿若云霞的民族服饰等等,成为中华民族百花园中一朵艳丽夺目的奇葩异卉。</p><p class="ql-block"> 内容很多,我挑自己感兴趣的拍照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楼展厅的中间,全是开放式展台,各民族服装模特依次排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苗族花山节盛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苗族芦笙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彝族烟盒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节日歌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红河州红河县的迤萨古城的民居。迤萨古城是侨乡,那里的人们以前有从事马帮贸易的传统,因为常年走南闯北,接触中外各种文化,所以迤萨古城的建筑有中外结合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哈尼族的蘑菇房</p> <p class="ql-block"> 哈尼族的传统民居建筑,一般以石材做基础,土坯砖做墙体,茅草或稻草做坡顶,三合土做平顶屋面,墙体厚可达半米。厚实的土坯墙能够隔绝湿气,具有良好的蓄热功能,冬暖夏凉。四面坡草顶,状如蘑菇,被称作“蘑菇房”。 </p><p class="ql-block"> 哈尼族居住在向阳的山腰,依傍山势建立村寨。</p><p class="ql-block"> 蘑菇房的平面形制一般为矩形,共两层加一层阁楼。底层用作牛圈和柴草房;二层住人,安排饮食起居;顶层阁楼用于储存粮食,露台作晒台。</p><p class="ql-block"> 哈尼蘑菇房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构成了一幅奇妙的哀牢山壮丽景色。</p><p class="ql-block"> 这是建在展厅中的蘑菇房模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彝族的土掌房。这种建筑用土坯建成,墙壁很厚,保温隔热,所以土掌房冬暖夏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土掌房是彝族的传统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后期彝汉混居,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 </p><p class="ql-block"> 土掌房以石为墙基,以泥土为料,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房顶又是晒场。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 </p><p class="ql-block"> 土掌房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层或三层, 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远远看去,层层叠落,相互连通,甚是壮观。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哈尼族打谷用具——谷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哈尼族女性戴的头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我在个旧乘坐公交车时看到的,当地少数民族妇女,就是戴的这种头饰,上面用密密麻麻的小珠子串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都是竹编的捕鱼工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面圆形的是捕泥鳅的鱼篓,下边的是捕鳝鱼的鱼夹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竹与木制成的生活用品。小的是盐碟、木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河州所属的石屏县的少数民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蒙自的著名景区缘狮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上,云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很长时间都是实行“土司制”统治。这是土司衙门,和土司家里的家具摆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河土司制度是历代中央王朝在红河境内设置的,通过分封地方首领为世袭官职,以统治红河人民的特殊政治制度。它源于元代,形成于明代,结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 </p><p class="ql-block"> 土司必须承认自己是朝廷委派的官员,服从驱调,承担相应义务,是集政治、经济、司法等大权于一身, “世守其土,世长其民”的地方首领。“以夷治夷”的土司统治,在维护地方稳定,巩固边疆,促进红河经济文化发展方面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严重妨碍中央统治,加剧了民族内部矛盾,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彝族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彝文的经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少数民族地区的家具。柜子顶一面高一面低,我是第一次看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神祇画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少数民族的首饰或装饰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乐作舞,是流行于滇南地区的原生态传统舞蹈形式,以歌、舞、乐三位一体,共有十二套路。</p><p class="ql-block"> 乐作舞音乐旋律优美,舞蹈动作轻盈飘逸,对比性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很高的艺术性、观赏性、娱乐性。现在乐作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哈尼族的长桌宴及节日游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彝族烟盒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彝族烟盒舞,又称“跳弦”,“跳乐”,是一种集歌、舞、乐、竞技、仿生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套路动作多达200多套,分“正弦”、“杂弦”两部分。</p><p class="ql-block"> 彝族烟盒舞风格流派众多,大致可分为山区和坝区两种风格,又以艺人个人表演特点各异,从而形成多种风格,集中体现了舞蹈艺术的多样性。</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矻(苦)扎扎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哈尼族祈求丰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场盛大节日,在农历六月稻谷扬花吐穗时举行,是哈尼族一年中承上启下的节庆活动,集中展示了哈尼族的歌舞、美食、服饰、信仰及文化。</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棕扇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族传统舞蹈,有六十多种套路。棕扇舞历史悠久,舞蹈动作大多是模拟哈尼族先民在迁徙途中所遇飞禽走兽的形态,以及对日常生产、生活状态的模仿。</p><p class="ql-block"> 棕扇舞折射出哈尼族对祖先迁徙历史的记忆,保留了哈尼族文化的传统基因。棕扇舞的伴奏乐器主要有牛皮鼓、鋩、唢呐、三弦等。</p><p class="ql-block"> 我在元江住时,春节时街道组织的文娱汇演,就有棕扇舞的表演。那时我还不知道它是非遗文化,没太注意棕扇舞的表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苗族花山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苗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流传于云南省各苗族聚居区。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初七,苗族同胞聚集在一起,共同欢庆花山节。</p><p class="ql-block"> 苗族花山节又称“采花山”,是一个缅怀祖先、褒扬英雄、凝聚民族精神、充满幸福、欢乐的节日,是保护和传承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发挥着凝聚民心、连接民族感情、增进民族团结和护社会稳定的作用。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彝族高山腔,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彝族高山腔,是蒙自市冷泉的一种民歌小调,特点是张口即来、随处可唱。高山腔悠扬婉转,旋律简单,自然纯朴,有猜调、情歌调、放牛调、劳动调、赶街调等曲调;歌词内容不定,可根据当时的环境和心情即兴创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手工艺作品,显示出少数民族妇女的聪明智慧和勤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彝族绣花女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绣花的围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局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彝族男人穿的绣花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壮族绣花女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壮族绣花女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做针线活的少数民族妇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看她那花裤子,千针万线绣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少数民族男子的头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对红河州的10个少数民族都一一作了介绍。介绍回族</p> <p class="ql-block"> 红河州境内的回族约有6.6万人,个旧、开远、 建水、蒙自、泸西、弥勒等市县均有分布。其大部分是元、明时期随军从征或经商进入云南的回回后裔。 回族信奉伊斯兰教,通用汉语言文字,阿拉伯文字和波斯文仅在学习伊斯兰教经典时使用。传统节日有古尔邦节、圣诞节、开斋节。回族聪明勤劳,是一个重视教育,擅长经商的民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河州境内的拉祜族约有9700多人,过去称为苦聪人,聚居在金平县和绿春县。过去,拉祜族长期生活在原始森林里,过着居无定所、刀耕火种的生活。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拉祜族人走出了深山、建起了村寨,过上了安定的农耕生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各民族服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介绍少数民族的风俗。这是婚俗。新娘出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河州博物馆的一楼,是临时展厅。临时展厅中展出了两个手工制作爱好者制作的布娃娃和前天小东西,别具一格,有创意。我也是比较爱做针线活的,但只会缝缝补补,注重实用性,没有艺术性。这里展出的作品完全是手工,虽然缝制技术差点(作者是两位年轻姑娘,难为她们一针针一线线地创作了这么多作品,但是其创意堪称一流。</p><p class="ql-block">随意拍了几件,供欣赏。</p><p class="ql-block">这是用机械小零件制作的生物——泥蜂。和我们见过的汽车零件组装的擎天柱动漫人物是一个道理,这个更精细、更逼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主要是参观红河州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顺路也参观了一下蒙自海关税务司署旧址法国领事府旧址。没怎么做记录。</p><p class="ql-block"> 就到这吧!欢迎关注我后续的行程所见所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