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广州浔峰岗的窝谷长着几株不算很高叶子像麻叶的树,到了秋冬季就会结很多小小的黑果子,除了绣眼、金翅雀等鸟爱吃外,白眉鹀也很爱吃,常常有几只白眉鹀,有雄有雌,雄鸟头上黑道明显,雌鸟黑道色浅,混在绣眼中吃树上的小果,甚至落在地下的果子,白眉鹀也会从地上啄吃,吃食时很小心,稍有动静立即飞走。</p> <p class="ql-block"> 白眉鹀(wú) (英文名:Tristram's Bunting,学名:Emberiza tristrami),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鸟类。俗名: 白三道儿、小白眉、五道眉,小型鸣禽,特征为头部的黑色与白色条纹形成鲜明对比。繁殖于东北亚的针叶林地带,越冬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部分地区。该物种在1870年由罗伯特·斯温霍首次描述。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白眉鹀被</span>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p><p class="ql-block"> 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 白眉鹀体型小巧紧凑,全长约14-15厘米,体重14-21克。头部有条纹,雄鸟头部和喉咙黑色,中央具白色顶冠纹,眼上方有宽白眉纹,耳羽后角有白色斑点,颈部和背部淡锈褐色,腹部白色,胸部及两侧有栗色斑纹。雌鸟色彩较暗,头部灰褐色,具相似的条纹图案,下颌和喉咙呈淡黄色。幼鸟与雌鸟相似,但色泽更暗淡。</p> <p class="ql-block"> 白眉鹀栖息于海拔700-1100米的针叶林、阔叶林和混交林,偏好林下植被丰富的环境。繁殖期间独行或成对,迁徙时结成家族群或小群。胆小且善于隐蔽,主要在地面或林下觅食,以种子和昆虫为食。</p> <p class="ql-block"> 白眉鹀繁殖期为5-7月,雄鸟在枝间鸣唱吸引雌鸟。巢建于灌丛或草丛中,呈碗状,主要由干草和细软植物构成。每窝产卵4-6枚,卵色灰色或浅蓝绿色,孵化期13-14天。</p> <p class="ql-block"> 白眉鹀繁殖于中国东北、外蒙古北部、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越冬于中国南部、中南半岛北部。偶尔出现在日本、韩国、印度东北部等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