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的裙带关系

无尘

<p class="ql-block">书法的传承有多种渠道,但最直接、最方便、最有效的方式,是家族传承。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以家族为脉络的延续是人类进化的选择。家族的延续不只是族群的繁衍,也是文化、知识、精神的累积和传承。这种传承方式有一定的封闭性,排外性。尤其是在印刷术尚不发达的时代,可资观摩临习的法帖不容易得到,最方便的方式就是一代一代积累下来的家藏。魏晋时期,门阀制度达到颠峰,在这种背景下,书法的传承近乎于血缘的延续。这种传承方式一直持续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留蔡氏:代表人物蔡邕、蔡文姬。</p><p class="ql-block">蔡邕,东汉末年名臣,文学家、书法家,擅长篆书和隶书,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其书法结构严整,点画俯仰,体法多变,被誉为 “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他还创造了独特的 “飞白” 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唐张怀瓘《书断》评蔡邕飞白书 “妙有绝伦,动合神功”。蔡邕著有《篆势》《笔论》《九势》等书法理论著作,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中国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蔡文姬:蔡邕之女。其书法造诣精深,笔法得其父精髓,真草俱佳,秀外慧中,尤擅隶书和草书。</p><p class="ql-block">蔡文姬初婚嫁卫仲道(据推断应是卫觊二弟)。蔡文姬的书法曾影响钟繇,钟繇传卫夫人,卫夫人又传王羲之,可见蔡氏书法与卫氏书法和再后的二王书法有传承关系。</p><p class="ql-block">河东卫氏:代表人物卫觊。</p><p class="ql-block">卫觊,先祖卫绾,汉景帝时丞相。其曾孙卫暠是东汉时大儒,应孝明皇帝之召,从代郡赴洛阳途中病故于河东安邑王范村,后子孙受赐在王范定居繁衍,遂成河东望族。</p><p class="ql-block">卫觊少年成名,以才学著称。擅长古文、鸟篆、隶草等多种书体,是卫氏书法的开山鼻祖,其书名与钟繇并重,魏国的《受禅表》出自他手,为魏国禅位立国提供了重要的文字见证。张怀瓘在《书估》中对其评价颇高,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认为他是 “卫派” 的 “祖师”,甚至有 “钟派盛于南,卫派盛于北” 的说法。</p><p class="ql-block">第二代:卫瓘,卫觊之子,他在父亲的启蒙教育下学习书法,又师从著名书法家张芝,精通篆、隶、行、草等各种书体。其书法博采众长,独具风格,尤其是草书行笔流畅,与索靖并称 “二妙”,被认为得张芝之 “筋”。</p><p class="ql-block">第三代:卫恒,是卫瓘之子,官至秘书丞、尚书郎。受家庭熏陶,自幼以书法著名。其书博采众长,尤其擅长草书和隶书。其父卫瓘评价 “我得伯英(张芝)之筋,恒得其骨”。他还著有《四体书势》,为书法史上重要文献,对古文、篆书、隶书、草书四种书体的起源、发展及书写要领等进行了系统论述,是许慎《说文解字》之后又一篇书体发展史论著作,为卫氏书派的确立完成了理论建设。</p><p class="ql-block">第四代:卫夫人,是卫恒之女或卫恒族弟卫展之女。她善隶书及正书,拜师于钟繇,深得其笔法,参以卫氏家传书法之道,融会贯通,自成一体,时称 “今隶”,其正书被后世评论家誉为楷书之法则,为魏体的创立以及向隋唐楷书过渡奠定了基础。她还著有《笔阵图》,对中国传统书法理论的创立贡献卓越。她是王羲之的书法启蒙老师,对王羲之书法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颍川钟氏:代表人物钟繇。</p><p class="ql-block">钟繇是三国时期著名书法家,被尊为 “楷书鼻祖”,与东晋王羲之并称 “钟王”。他的书法博采众长,书意蕴高古、天然质朴,保留了隶书笔风,体势偏古,无刻意勾画之处,结构与布局错落有致,章法茂密幽深。作品有《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等。</p><p class="ql-block">钟会,是钟繇的次子。在父亲的影响下,也擅长书法,继承了钟繇书法的部分特点与风格。</p><p class="ql-block">钟绍京,是钟繇的十七世孙。被称为 “小钟”。他继承并发扬了钟繇的艺术风格,字体清秀灵动,朗润文雅,笔势圆劲,将小楷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代表作《灵飞经》被誉为 “天下第一小楷”,与钟繇的《宣示表》齐名,共同构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 “小楷双壁”。</p><p class="ql-block">琅琊王氏:代表人物“二王”(王羲之、王献之)。</p><p class="ql-block">王羲之被尊为 “书圣”,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他的父亲王旷是他的第一位启蒙老师,他从小父亲珍藏的《笔说》,萌芽对书法的挚爱。叔父王廙同样是书法大家,擅长草隶飞白,师法钟繇,风格高古,对王羲之的书法成型起到了关键作用。堂伯王导也是书法名家,师承钟繇、卫瓘,尤工行、草,东迁时,他将钟繇的《宣示表》缝入衣袖珍藏,后赠予王羲之,此帖对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王羲之十分注重以艺传家,七子俱有书名,皆得家范。其中王献之从小在父亲指导下学习书法,与其父并称 “二王”。王凝之擅长草书和隶书,其作品《八月帖》笔法稳健;王徽之的《新月帖》笔法多变,妍美流畅,同样展现出高超的书法技艺。</p><p class="ql-block">王羲之的侄子王珣,其《伯远帖》是东晋王氏存世的唯一真迹,笔画劲挺,结体疏朗,具有独特的晋代韵味。七世孙智永和尚,承袭家学,书法造诣深厚,他将传家之宝《兰亭集序》带到云门寺保存,并以 “退笔冢” 的刻苦精神,苦练书法,其书法风格对唐初的虞世南等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成为连接晋代书法与唐代书法的重要桥梁。</p><p class="ql-block">王氏家族后裔还有王僧虔、智永等善书者不绝于史。</p><p class="ql-block">河东薛氏:代表人物薛稷、薛曜兄弟。</p><p class="ql-block">薛稷:唐太宗时期,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人,是唐朝大臣、书画家。他出身士族家庭,外祖父是初唐名臣魏征,家里收藏很多有名的书法作品,自幼得以观摩学习。舅父魏叔瑜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专通草隶,薛稷跟随其学习草书。薛稷还曾向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学习书法,前期书艺宗欧阳询、虞世南,中期宗褚遂良,晚年独创一格,成为初唐晚期最有影响的一位著名书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并称唐初四大家。</p><p class="ql-block">薛曜:薛稷的堂兄弟,其书法也有较高造诣,与薛稷一起对褚遂良书法风格进行了传承和发展,在当时书坛具有一定影响力。两人的书法风格瘦劲妍媚,对后来的柳公权以及宋徽宗的瘦金体都产生了影响。</p><p class="ql-block">薛绍彭:字道祖,号翠微居士,北宋时人,河东薛氏后裔,薛向之子,官秘阁修撰。他家藏甚富,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对书法产生浓厚兴趣。薛绍彭行书与草书取法王羲之、王献之,楷书师法钟繇,笔致清润遒丽,具晋、唐人法度,与米芾齐名,人称 “米薛”。</p><p class="ql-block">欧阳氏家族:欧阳询是唐朝著名书法家,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被称 “唐人楷书第一”。其子欧阳通早孤,由母亲教以父书,工楷书,书得父法而险峻过之,父子齐名,号 “大小欧阳”。</p><p class="ql-block">颜氏家族:代表人物颜真卿。</p><p class="ql-block">颜真卿的先祖颜之推在唐初以书法和文学著称。颜真卿的伯父颜元孙也是一位书法家,对颜真卿的书法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颜真卿自幼受到家族书法氛围的熏陶,他在继承家族书法传统的基础上,又师从张旭,深入学习书法的笔法和理论,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郁勃,体现了大唐盛世的气象,与柳公权并称 “颜柳”,有 “颜筋柳骨” 之美誉。</p><p class="ql-block">颜氏家族的书法传承,与家族的精神紧密相连。颜氏先祖颜含是东晋忠直大臣。在安史之乱中,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任常山太守,与儿子颜季明坚守常山郡,宁死不屈,最终壮烈牺牲。颜真卿在《祭侄文稿》中,将对亲人的思念、对叛军的愤怒以及对家国的忠诚,都凝聚在笔墨之间,使得书法作品具有了超越艺术本身的精神内涵,成为“天下第二行书”。</p><p class="ql-block">米氏家族:代表人物米芾。</p><p class="ql-block">米芾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 “宋四家”,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作品酣畅淋漓。其子米友仁深得宋高宗赏识,父子二人有 “大小米” 之称。米友仁早年以书画知名,工书法,虽不逮其父,但自有一种风格。</p><p class="ql-block">赵氏家族:代表人物赵孟頫。</p><p class="ql-block">赵孟頫是元代著名书法家,他提倡 “复古”,主张学习晋唐书法,他的书法风格融合了晋唐书法的精髓,形成了独特的 “赵体” 风格,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 “楷书四大家”,其书法风格圆润清秀、端庄严谨,代表作有《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等。</p><p class="ql-block">赵孟頫的妻子管道升,书画俱佳,尤其擅画墨竹。</p><p class="ql-block">赵孟頫的儿子赵雍继承了父亲的书法衣钵,使赵体书法得以传承和发展。</p><p class="ql-block">赵孟頫的外孙王蒙创造了 “水晕墨章”,独创了解索皴和牛毛皴,丰富了国画的表现技法。</p><p class="ql-block">何氏家族:代表人物何绍基。</p><p class="ql-block">清嘉庆年间的何凌汉以官职清廉、书法造诣高深著称,擅长小楷与行书。在他的影响下,长子何绍基与弟弟何绍业、何绍祺、何绍京等组成了 “何氏四杰”。何绍基提出 “学书重骨不重姿” 的理念,创立了独具 “何体” 的书法风格。曾孙何维朴、何积祜等,也在书法和绘画上各有建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