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张学良公馆,缅怀少帅传奇经历

海边的风

<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7日的上午,我们从西安下榻的酒店出发,乘坐出租车前往张学良公馆(西安事变旧址)参观。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公馆无需门票,但需要提前预约。我们预约了9:00-16:00的时间段,于9点整准时抵达。张学良公馆坐落在西安市建国路69号,1932年由西安通济信托公司投资建造。踏入公馆,映入眼帘的是三栋东西排列的三层中西合璧式楼房,自东向西依次为A楼、B楼、C楼,还有20余间朝南的平房,宛如一位位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1982年,张学良公馆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它收归陕西省文物局管理,并更名为“西安事变旧址管理处”。1986年12月6日,在西安事变50周年之际,这里正式挂牌为“张学良公馆”,同时加挂“西安事变纪念馆”的牌子,向公众开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习仲勋、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等为开馆仪式剪彩,为这座历史建筑增添了庄重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1936年,红军与东北军、第十七路军达成停战协议,共同抗日的局面逐渐形成。然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却依旧不顾民族危亡,执意调兵入陕,逼迫张学良、杨虎城继续“剿共”。张学良、杨虎城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剿共、一致抗日未果,无奈之下决定对蒋实行兵谏。1936年12月11日晚,张学良在公馆西二楼会议室向东北军高级军政人员宣布并部署了扣蒋行动,随后与杨虎城共同坐镇指挥。12日凌晨,西安事变爆发,这一事件震惊了全世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促成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起到了关键作用。</p> <p class="ql-block">三座东西排列的青砖小楼A楼、B楼和C楼静静地矗立在院子中,它们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1935年9月至1936年12月,张学良和家人及其随从人员一直租住在此。这座古朴典雅的院子,镌刻着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风云。我们先参观最西面的C楼,这里是张学良的住所和办公场所,也是西安事变酝酿、发生及和平谈判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的起居室位于C楼,1935年10月至1937年3月,张学良、赵一荻及儿子张闾琳曾在这里生活起居。这里的一桌一椅、一砖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岁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在张学良公馆内,有一幅名为“肤施会谈”的油画。1936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全权代表周恩来乘坐张学良的专机抵达西安,随后在张公馆与张学良进行了会谈。这次会谈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的办公室同样位于C楼。1936年12月13日,宋美龄派蒋介石的顾问端纳携带亲笔信飞抵西安,了解事变真相和张、杨的意图。12月14日,张学良在此接见了端纳,并向他阐述西安方面的主张。这里曾是张学良处理重要事务的地方,见证了诸多历史时刻。</p> <p class="ql-block">1935年10月至1936年12月25日,这里是张学良接待重要客人并举行重要会议的地方。1936年12月11日深夜,张学良在此召集东北军高级将领紧急军事会议,宣布次日凌晨对蒋实行兵谏,并做具体军事部署。12月23日至24日,张学良、杨虎城和中共代表周恩来,与南京方面宋美龄、宋子文在此举行西安事变和平谈判,达成六项协议。这里不仅是张学良的办公场所,更是西安事变的关键决策地。</p> <p class="ql-block">中间的B楼是张学良的副官和秘书的办公场所。其屋顶采用中式的飞檐翘角,与C和A楼的西式建筑风格稍有不同。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仿佛也象征着那个时代的独特风貌。</p> <p class="ql-block">最东面的A楼是作为东北军驻外官员临时来陕的住所。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叶剑英等中共领导人来到西安调停事变时就住在这里。这里见证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过程,也见证了国共两党合作的开端。</p> <p class="ql-block">除了三座青砖楼房,张学良公馆还有一排20余间的平房,分为第一展室和第二展室,布设有“历史的转折一一西安事变史实陈列”。这些展室通过丰富的史料和实物,向人们展示了西安事变的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在公馆内,还陈列着张学良曾经坐过的别克汽车。这辆汽车仿佛在诉说着张学良的传奇经历,也见证了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漫步在这座公馆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缅怀少帅张学良的传奇一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