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胡仁平</p> <p class="ql-block"> 芳溪熊氏1809年建的文昌阁(下图)</p> <p class="ql-block"> 芳溪,宜丰县属下一个镇。因其地古罗岭有一方形水塘,故俗名芳塘。后因集镇靠长塍河,又雅名芳溪。它解放前大部份属广贤乡,1941年2月与集兴乡合并为芳溪镇,后行政区划多次变更,1995年撤乡设镇。它位于县境西部,西与万载县罗城乡毗邻,东与桥西乡、石乡镇、黄岗山垦殖场五里分场交界,南与上高县徐家渡相连,北与车上、双峰林场接壤。镇政府离县城约15公里。三村熊家屋场位于芳溪镇所在地,一个聚族而居的大村落(上屋村和下屋村),整个屋场几千人口,住民绝大部份姓熊,旧称三村(上村、中村、下村),1972年起才分为上屋村(上屋、中屋<后不存>)和下屋村(下屋)。清朝嘉庆年间,城溪岁贡刘肇元在《新修芳溪苏陂序》中写道: “芳溪宜丰治之西部属也,其地多山,川水夾流,互环左右,膏腴之壤中万顷有奇,比闾相望户叠如鳞,席其利而居者,悉熊氏裔他族无与争此土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廿一世初纪芳溪集镇鸟瞰图(下图)</p> <p class="ql-block"> 据有关史料记载,今芳溪集镇及周边所住居(村)民,最早有唐朝的节度使卢钧,於大中年间(847——850)因与宰相不合,遂解组由隆兴(今新建西山)迁徙宜丰高岭(今芳溪巴蕉一带,其后裔又分迁本乡吴城、黄岗潮溪、石市星溪、澄塘陂头等);有宋天圣年间(1023——1031)从山田迁新丰(今新村)的彭小六郎。其他梅氏、罗氏、高氏等,也均是宋、元时期迁徙而居的。</p><p class="ql-block"> 宜丰熊氏:郡望江陵,其先世累居河南开封,宋建炎时,始祖熊仔公官利州观察使,致仕筠州给俸,遂徙居筠州天宝乡石塘(今天宝柏树下一带)。八传至友诚公,元末明初从古阳寨下山,定居盐步镇城南库下。子四,长彦良(古愚公);次彦安(淡斋公);三彦端(政斋公),以上三子皆留居县城。幼子彦恭(敬斋)徙居芳溪。其四人后裔繁荣昌盛,遂为宜丰四大望族之一。</p><p class="ql-block"> 芳溪三村(上、下房)一世祖:熊彦恭(1369、二——1432、九)字翼如,号敬斋。於明建文年间(1399——1402)随父友诚公,携妻邹氏、及两女三子,由县城迁居芳塘(在芳塘又生一子一女)。长子凯英,榜名钢,正统三年(1438)岁贡,任直隶宁国府族德县儒学训导。48岁去世。娶傅氏、邬氏,生有六子,只可惜传了(9代),到十九世元字辈就无嗣了。次子凯斌,号养素,娶易氏生子三,此支开技散叶很茂盛,现芳溪三村(上房)均是其子孙。其后裔迁徙到吉安、宜春、新余等县市,及本县石市等地。三子凯南,名铭,号乐隐。娶本县新庄芳里余家余珙(1408年岁贡,任福建漳浦县知县)的女秀贞为妻,生有漳、澧、濡、滋、漨五子。现芳溪下房即是其子孙后裔。中共早期革命军队政治工作杰出领导人熊雄,即是其十六世(仔公二十五世)孙。四子凯文,名锦、号袭隐。生三子,其子孙后裔繁衍居住在今宜丰县城附近及陂角、青草坑、磨下等地。</p><p class="ql-block"> 五盐始祖熊仔公遗像(状元姚勉写像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友诚公遗像</p> <p class="ql-block"> 五盐七修熊氏族谱(下)</p> <p class="ql-block"> 五盐熊氏六十四世系排号</p><p class="ql-block">仔、楚、良、洪、裔、秀、天、友 、彦、郁(凯)、文(俊)、畿、英、腾、臣、汝、夫、维、元、善、崇、寿、景、福、世、承、光、大、贤、士、兴、家、仁、敬、孝、慈、性、真、咸、定、德、立、纲、常、行、扬、邦、国、蔚、起、科、名、永、传、忠、义、显、祖、荣、宗、集、祥、绍、庆。</p><p class="ql-block"> 五盐熊氏(1903年)八修族谱(下)</p> <p class="ql-block"> 彦恭一家初到芳塘落户时,开疆拓土默默无闻。儿子们勤学苦读,最终取得收获。长子熊钢1438年考得岁贡,成了五盐熊氏自明朝以来第二个取得功名的人(第一个是县城彦良公的长子熊锳,1414年举人)。芳塘熊氏真正人财兴旺是从清朝康熙年间凯斌、凯南的九世耳孙夫“字”辈(仔公的十七世)开始,至十三世“崇”字辈(仔公二十一世)逐渐走上昌盛。按《五盐熊氏八修族谱》不完全统计,两房共有丁口至少达三千以上(上屋人丁更盛)。特别是到了清朝后期,经过六百余年的繁衍生息更是人丁兴旺。开支散叶到本镇香源、庙前、蕉溪、芭蕉、芳溪、刁枥、简家等村,以及本县及外县很多地方,人口近万人。</p> <p class="ql-block"> 昌翁祠(下图)</p> <p class="ql-block"> 富有翁祠上、下图照</p> <p class="ql-block"> 德胜翁祠下图照</p> <p class="ql-block"> 德寿翁祠下图照</p> <p class="ql-block"> 石国翁祠下图照</p> <p class="ql-block"> 而在芳塘本地,依据史料分析,熊氏人口,从21世崇字辈至24世福字辈,几辈人数百年的繁衍、达到了鼎盛时期。在此期间他们大力修建屋宇、祠堂、宗庙、水陂、私塾、书院、浮图、文昌阁、祖陵等建筑,从而逐渐形成了一个沿长睦河西岸达几平方公里面积(含潘家园、李家园等),分上屋、中屋、下屋的典型赣西风格、美丽富饶的古村庄。很早就有古彦语称赞芳溪三村熊氏,曰: </p><p class="ql-block"> 麻石禾场活水塘,四只祠堂门一向;</p><p class="ql-block"> 左边有座太阳庙,英才辈出坐四轿;</p><p class="ql-block"> 右边有个鸡牯形,发得子孙千万人; </p><p class="ql-block"> 桅石旗杆无需点,转身堂上看牌匾;</p><p class="ql-block"> 钦赐忠孝与节义,翰林进士科甲第;</p><p class="ql-block"> 上有苏陂石来龙,下有宝塔把水口。</p><p class="ql-block">水清米白,粥影发坼。出门三步,全是麻石。水绕屋场旋客客(转圈圈)。有碗乘饭,狗都不吃。</p><p class="ql-block">从上述彦语中可知芳溪三村是个多么富庶丰裕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上面几幅图照为上屋村“麻石禾场活水塘,四座祠堂门一向”的原址所在地。(图一)该栋建筑是上屋村解放后仅存的最大的古祠堂,1949年改设为三村小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全部拆毁,重建为现代建筑的村小学。现仅存原宗祠门口的水塘(图二、图三)。左边为凯斌翁祠(图四)。</p> <p class="ql-block"> 下面几幅图照是下屋村:“凯南宗祠”、“士先翁祠”、“天禄翁祠”,一并排列的清代所建三栋祠堂。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从事革命军队政治工作的杰出领导人,宜春市(地区)第一个中共党员熊雄就是此宗祠的后人。三<span style="font-size:18px;">栋建筑总体宽56米,每栋三进深29米,最高处8.6米。</span>祠与祠相连相通,大门为八字摆手阀门,镂雕式门楼,气势恢宏,花格中门,左右迥廊,除中间大天井外,寝堂左右也空有两只小天井取光,青砖白灰封檐马头墙,典型的赣式建筑风格,高大宏伟。大门前石墁广坪,面对水(鱼)塘,并附彻石栏。为宜丰县境内最大的宗祠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6年4月21日被列入为第六批宜丰县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 熊雄的祖屋(下图)</p> <p class="ql-block"> 芳塘此地环境优美,水系发达。熊氏祖先们在构建屋场时,懂得风水布局:一是广栽树木(竹),现在村中有不少数百年的古樟树,它们参天入云、枝叶繁茂。这些古樟成排向东延伸,构成了一道护卫村落的绿色屏障,是村里具有神圣色彩的风水林。据说这些风水林以前更长更多,蜿延似龙将村庄围住。二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在西北方修筑苏陂,开渠筑沟将苏陂的山泉水引入村中,围绕村民各家各户门前转圈圈,最后流向东南进入长塍河,及大的方便了村民们淘米洗菜浣衣等。屋场紧靠芳溪(长塍)河,人口密集,民居建筑多以清代歇山顶为主,外围青砖封檐马头墙。明代建筑基本不存,清早、中期建筑较多,其特点是砖木结构,二栋至三栋进,门前几米、十几米建一砖石门楼,多石额匾阳刻文字,或妙词警句,或字号翁祠,大门前月梁上都饰有牙花、圈拱、花顶,门楣悬牌匾,过天井二栋、三栋都置匾额,天井中放一块长3米、宽1米、厚20公分的麻石,斗拱、门窗都饰雕花、戏剧人物、花鸟祥兽、几何图纹,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可观赏性。众多的藻顶更是让人目不暇接,其中九龙藻顶、官帽藻顶,精湛的雕刻和造型艺术令人称奇。兰亭翁祠(又名土谷屋)建于清乾隆间,为目前芳溪保存较完好的3进大屋的典型,系砖木结构,祠宽 32米、进深40米、高15米,一列6室3厅,6个天井,上厅正中悬挂“义士”匾,雕梁画栋,门楼石额阳刻“文峰拱照”。整个屋场多是房挨房、屋伴屋,形成大小长短不一的巷子,麻石板墁铺整个屋场。所以村民在屋埸内行走,下雨天也基本上可以不用打伞不湿鞋。</p> <p class="ql-block"> 兰亭翁祠门口的门楼</p> <p class="ql-block"> 兰亭翁祠(下图)</p> <p class="ql-block"> 下面几幅图照视频为熊氏鸡牯型祖陵:为一古墓群,陵内坟墓密布。经统计,有墓碑的650多塚。加无碑和湮没墓,应该在千塚以上,均为熊氏先人。此祖陵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宜丰县城始祖友诚公(1335——1416)、其幼子芳溪始祖彦恭公(1369——1432)均殁葬於此。县城伯房进士熊晖吉(1697——1742),是清乾隆时期的通议大夫、大理寺卿(正三品)也安葬在此陵。陵墓排列有序,且紧挨村落之旁,蔚为壮观。这种家族陵墓如此之大,保存又基本完好,为江西省内所少见。有关学者、教授观后无不感到震惊与赞叹!</p> <p class="ql-block"> 早前的友诚公墓碑</p> <p class="ql-block"> 前几年重立碑的友诚墓</p> <p class="ql-block"> 最近清理修整后的鸡牯形陵墓</p> <p class="ql-block"> 毋庸置疑,芳溪熊氏古村落,有着高于普通村落的乡土文化。首先是耕读文化。为了培养后人读书学习,几百年来他们先后修建了青云塔、文昌阁、私塾书院、学校等。从目前所搜集的的资料可知,芳溪熊氏共建有“溪云学舍”(凯斌公众建)、“塾课书院”(熊东助建)、“经正书院”、“发翠书院”(熊炳离建)、“南墅(熊燮建)、“玉成书舍”(熊麟元建)、“一鉴斋”(凯南公众建)、“百马书院”、“培兰书院”(熊雄父建)、“化龙书院”(熊郁春建)、“实竹斋”(熊凤书建)“风雅园”(熊寿绛建)等。实际远不止这些,因史料(族谱)严重残缺,其他的不得而知。 文昌阁又称“三层塔”,位于芳溪镇下屋村外长塍河畔,系砖石结构楼阁式空心塔。清嘉庆十四年(1809)重修(始建时间不详)。3层为整6方,有腰檐无平台,墙厚1.2米,底层内空直径2.8米,高层内空直径2.3米,塔高 23米。阁外身粉白垩,内隔板与阶梯朽毁,塔刹不存,风铃遗4,底层1门,2、3 层各有6门。正门上石额刻“文昌阁”,两旁小字“嘉庆己巳年冬月吉旦熊氏春善翁植下重修,熊口口口,”原阁旁附建有“云溪学舍”(早废)。1983年9月列为宜丰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云塔”,位于下屋村长塍河畔三观殿地段,距文昌阁 300 米远。据《盐乘》载,“广贤芳塘有青云塔,嘉庆丙寅(1806)熊氏家族新建。”塔高约40米,内空直径为2.5米,塔身为砖石结构,7层8面楼阁式。每层塔面均选用优质青石砌成,塔内可通过青石砌成的阶梯螺旋形直达7层。县城伯房举人熊公轼写有【芳溪青云塔序】“……塔之下旋构书堂,以为观摩之所。诚使有斯文之任者,合志同方营道同术,乘可为之势力以成大有为之名。行见于青云而直上,树帜文坛必有夺锦标而驰报于河以西者。他日朱书将相与塔齐辉,文通武达,继世簪缨是孰得而量之……”。可惜此塔於1966年8月,被“造反派”炸毁。</p><p class="ql-block"> 芳溪熊氏秉承祖上的书香门第、家学渊源,注重诗书礼义传家,读书风气很隆。就似芳溪新村举人彭锡光、城溪岁贡刘肇元在《青云塔赞文》中写的一样:</p><p class="ql-block">“文笔插昊穹,多士登天云有路,笔轩凌皓天,名流折桂不需梯;创气文光,科第侯如鹊起,铜章紫绶,簪笏不杳蝉联;毫光直逼斗牛,洵哉甲第鼎新”。古村颇具书香袅袅的繁庶。每当清风月夜,衢巷一遭,诵读之声,比屋相闻,盖族人之群,务乎书香。因而“蟾宫折桂,科甲蝉” “衣冠功名之盛、文章道德之声”远近闻名。 <span style="font-size:18px;">特別是自1806年青云塔竣工和1809年文昌阁建成后,进士、举人、五贡若“雨后春笋”和“过江之鲫”纷踊而至。据史料载,</span>明清以来三村熊氏共有(含文武)进士11名(1806年后9名其中武进士6名)附名录如下:</p><p class="ql-block"> 熊士逵,1628年戊辰科二甲43名;熊瓒,1801年辛酉恩科29名武进士;熊玉藻,1817丁丑科武进士;熊燮,1822年壬午科三甲54名;熊炳离,1826年丙戌科三甲1名;熊凤仪,1835年乙未科武进士;熊钟麟,1851年辛亥科二甲54名;熊三宝,1871年辛未科武进士;熊经纬1876年丙子科武进士;熊拜昌,1886年丙戍科三甲127名;熊炳荣,1890年庚寅科124名武进士。</p><p class="ql-block"> 举人50名(其中武举人40名);附名录如下: 熊学周(1813年);熊洪业(1835年);熊三槐(1837年);熊树梅(1849年);熊涣然(1852年);熊林春(1862年)熊沐棠(1867年);熊鸿升(1873年);熊希曾(1891年);熊志沂(1891年)。下面40人为武举人(按中举年份先后排序): 熊虎、廷瑄、万宁、丕承、熊焕、世拔、拱崇、曙升、涵芳、韬元、熊玙、联升、大纬、瑞彩、殿鎏、凤翔、凤升、殿玲、占芳、大勇、有翼、大赉、占槐、荣升、时英、遇春、兆棠、炳升、光烈、凤翼、镇邦、福荣、宝兰、庆荣、金成、镇国、金魁、辅国、兆尉、叶梦。</p><p class="ql-block"> 钦賜举人1名;熊望崑</p><p class="ql-block"> 岁贡12名;熊钢、士选、必兆、大烈、学欣、梦吉、光斗、镇酉、凤起、步云、熙源、祖琛。</p><p class="ql-block"> 民国袁世凯时期俊士1名: 熊用梅</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出国留学生1名: 熊 雄</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大中专生14名(含师范生):</p><p class="ql-block">剑霜、承守、鹿鸣、毓奇、锐庭、任远、崇斌、福康、树蓉、立景、承恩、福海、秋景、承德。 (因资料缺乏,民國大中专学子远不止之些)</p><p class="ql-block"> “培兰书屋”就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熊雄故居的东面。是他父亲景星(号庆云)所创建,上世纪九十年代曾遭火灾,现已修复。熊雄小时候在这里接受启蒙教育。景星举孝廉(相当举人),</span>是典型的耕读传家的践行者;他的文化功底是非常深厚的,其学历可相当于当今的硕士研究生。他没有外出为官,在乡间从事私塾教育。他所建的培兰书屋的内外墙壁均画满了兰花,由此可知他是一个酷受兰花的人。学校的名字叫“培兰”可见兰花已融入了他的灵魂。“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的兰花,在古代文化中是一个高洁、风雅、脱俗、乐于奉献却又与世无争的十分美好的文化符号。景星的人格品性之高不难想见,这样一个爱兰的人对孩子、学生的教育也一定是很好的,因而熊雄走上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道路并最终献出生命也是必然的。</p> <p class="ql-block"> 下面几幅图照为残存的“经正书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芳溪熊氏名入《新昌县志》(义土、善士)篇的有10多人。他们是: <span style="color:rgb(1, 1, 1);">熊蒯夫,</span>持躬训后积善为先,在生捐资2300多金,修了万载县六区的石桥,以及本境水口的石桥;<span style="color:rgb(1, 1, 1);">熊维西(</span>1683、八——1763、八),少而颖异,读书通大义,立志效法古人的“利济人事”。说:“人为什么一定要应举子呢?我只要做自己立志要做的事就行了”。自号:崇德。治家有方,一生节俭以“利济为怀”,20岁就置办私塾,提供给族人和乡亲们的子弟上学。他“急贫卹难、施棺掩埋路骼”难以枚举。分别于1740年、1743年、1751年1761年四次灾荒,他都出资、出栗救济灾民。他一生修桥补路无数,大的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捐200金修万载的“南源桥”;二、先捐金200修铜鼓江头石桥,12年后桥圯,他又独资2000金重建五管石桥,取名“万福桥”。三、独资30000金修建芳溪的“万年桥”(改革开放时拆毁)。四、倡仪捐款支持修建车上乡的“福兴桥”。五、80岁时出资7000余金,将父亲蒯夫原先修的老桥重建,命名“万述桥”。还施钱煮粥济贫民,捐300金修宗祠等。万述桥竣工时熊维西恰好逝世。他的行为和德性,得到了全体乡民和官府(朝廷)的高度称赞和褒奖。1768年南昌进士,官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彭元瑞为他写了《熊维西墓志铭》,1792年修县志时,当时主编、南昌进士万廷兰为他写了《熊义士传》并载入县志及府志。1806年朝廷旌表义士,给银在芳溪建了牌坊,还将熊维西的灵位崇祀于忠义祠内。<span style="color:rgb(1, 1, 1);">熊耀龙、熊廷玮,</span>维西第四子和五子,二人有乃父之风,生平乐善好施。房祠重建,耀龙慨助地基以拓宽。凡急用钱者,无不如愿借给。<span style="font-size:18px;">捐款千余金修县城(西)至芳溪通衢石路,共有15里远。熊廷玮也与父兄一样,志勇於义。捐银千两独力成立“资荒会”,逢欠丰年减价平粜,乡人咸德之。1870年奉旨旌表义士,给帑在芳溪建有牌坊。</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熊善纶,</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家世俭朴产非丰饶,平素殷勤好义常以族叔祖维西为榜样,在修沿坑口、坪头坑、苏陂等处的石桥、修补缺陷的道路时,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捐款。共耗费2干多金。</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熊懋勋,</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祖父维西和父亲耀龙为楷模,遇岁欠出谷以贷困乏,量周济之,施药焚券,掩骼放生悉踵前嶶。捐银500两修“万福桥”、捐款120两修青云塔。兴立私课捐助田产,六十岁连生两子,人谓行善之报。</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熊光大,</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人宽宏大量,同祖父维西、父亲迋玮一样好善不倦。建青云塔他捐银1000两,兴私课助田租十七石。在助修南源各处桥梁、道路、庙宇、救荒赈贫等事项上,既无吝色,也无骄容。1770年奉旨旌表义士,给帑在芳溪建牌坊。</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熊麟元、</span>性端谨尚义,创立“玉成书院”课族中子弟。捐谷1000多石作为救饥之资。借钱还不起的他焚毁借条。天寒他带衣服出门,看到冻者则施之。数十年费资不少千余金。<span style="color:rgb(1, 1, 1);">能光国、</span>为人朴诚与物无争。好行善举,修青云塔助银1000两。立私课助田租30多石。助银500两修万福桥,遇岁饥则减价平粜。全宗祧则出金赎子,睦渊娅,则给产完婚。1826年奉旨旌表义士,给帑在芳溪建牌坊。<span style="color:rgb(1, 1, 1);">熊麟书、</span>光国长子,性聪颖有大义,置产以赡助族大宗田租120石,竹树山场二片,藉广兴贤之资置本支祖祠四处,田租各50石,共300多石。<span style="color:rgb(1, 1, 1);">熊学中、</span>生性慷顺好义,卹难急贫不留余力。凡岁科获得者,只要当榜公布,随即给当事者奖金。并邀族中老者作陪宴请此人。平常助租支祠以资兴养。<span style="color:rgb(1, 1, 1);">熊维澍,</span>好行义带矜寡恤贫,岁荒曾出谷600石以救济。捐贯坪、芳塘等处庄田15石、篛坑树山一大樟助为大宗祠祭费用。</p><p class="ql-block"> 此处费诸多笔墨,只因当今社会这种传统美德正渐行渐失,党中央、习主席现正在提倡恢復发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而意为此。</p> <p class="ql-block"> 芳溪熊氏,经过600多年的世代繁衍和打拼,终成大族。其屋埸也成为了宜丰聚族人口较多者之一,古建筑之多,保存又较完整的古村落。按照宜丰古村的贯例,肯定有八景(甚至十景、十二景),并配有诗句。然而因史料(族谱)残缺,目前没有任何资料反映。但从熊公轼《芳溪青云塔序》,彭锡光,刘肇元《赞塔文》《新修芳溪苏陂序》等文来看,臆想芳溪熊氏至少应該有: 长河玉带(长塍河景);白虹卧波(芳溪桥景);笔凌皓天(青云塔景);带绕村庐(水绕村景);凿圳通𣿰(苏陂景);还有“祖陵景”、“太阳庙景”、“天符洞景”、“狮岭之烟”等等。当然这只是笔者的猜测罢了。</p> <p class="ql-block"> 牌坊,是中国封建社會为表彰古人的功勋、科第、政德、忠孝节义等所立的建築物。为忠孝贤良节义之旌表,<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芳溪熊氏的牌坊明清以来到底有多少,确凿数据失考。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除了上文叙述的4座“义士”坊外,还有9座: 一、会魁坊,为明朝崇祯进士熊士逵立;二、双节孝坊: 为熊寿峻妻邹氏同儿媳(熊燮景的妻)邹氏立;三、节孝坊(共七座): 1、为熊善香妻易氏立;2、为熊善映妻朱氏立;3、为熊秉毅副室彭氏立;4、为熊琼崇妻李氏立;5、为芳溪陈家塘武举人熊赍妻梅氏立;6、为熊性崇妻刘氏立;7、为熊敬崇副室张氏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以上牌坊均损毁不存)</span></p> <p class="ql-block"> 以下网上选用图照</p> <p class="ql-block"> 芳溪人民富有光荣革命传统,1926年在熊雄写信的鼓励下,在三村熊氏祠堂,芳塘农民首创了农民协会。树起全县第一面农民协会的旗帜。1929年8月,彭德怀率领的红五军进驻芳溪,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打奸商、分浮财活动;1930年8月,朱德、毛泽东率红一军团横穿芳溪,极大地推动了芳溪的革命斗争;1933年,大丰田成立苏维埃政府,熊氏子弟与芳塘其他贫苦农民一道,踊跃参加赤卫队和红军队伍,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殊死的搏斗。无数烈士英勇的牺牲了。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芳溪有革命烈士38位。其中就有10位熊氏子弟。名录如下:</p><p class="ql-block"> 一、熊 雄,35岁。1927初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中共党员,于1927年4月15日在黄埔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p><p class="ql-block"> 二、熊许生,15岁。1930年参加红十二军,战士,后随红军到湖南省无音讯。</p><p class="ql-block"> 三、熊仁和,年龄不详。1930年参加红十二军,战士,后随红军到湖南省无音讯。</p><p class="ql-block"> 四、熊中生, 23岁。1930年参加红十二军,战士。后随红军到湖南省无音讯。</p><p class="ql-block"> 五、熊许世,25岁。1930年参加红十二军,战士。后随红军到湖南省无音讯。</p><p class="ql-block"> 六、熊细生,年龄不详。1930年参加红十二军,战士。1930年8月在湖南省铁山界作战牺牲。</p><p class="ql-block"> 七、熊金才,19岁。1930年参加红十六军,战士。1931年在本县潭山龙冈作 战中牺牲。</p><p class="ql-block"> 八、熊新光,19岁。1930年参加红十六军八师,战士。1931年在本县潭山龙冈作战中牺牲。</p><p class="ql-block"> 九、熊长生,25岁。1948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38军,通讯员,1950年在抗美援朝中牺牲。</p><p class="ql-block"> 十、熊群如,26岁。1951.8参加县公安中队,战士。1954年4月8日在黄岗牺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宜丰“同安、天宝、芳溪、牌楼三只半屋场”美篇,随着芳溪的最后一只封笔,终于完成。此四篇美篇,从2022年2月构思到现在,已耗时三年整。此芳溪篇因资料匮乏美中不足,也难免存在错讹,敬请方家、读者见谅!在制作过程中得到了熊贵光、熊七光、熊大敏、熊水光等人的帮助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