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南翔古镇:白鹤去不归,真迹在名基

Remymartin

南翔古镇,位于上海嘉定境内,是一座有着1500年历史的古镇,可追溯至南朝梁天监四年(505年)。梁武帝萧衍建立梁朝时,南翔还只是一个荒凉的乡村。据传当地农民在种地时,掘到一块丈见方的巨石。巨石刚露出地时,天空就出现一道彩光,一对白鹤从远方飞来,并在巨石上空盘旋,然后落到巨石上歇脚。从此,这对白鹤就天天出现,并在巨石上起起落落,神态悠然,姿态优美,令见到此情景的人啧啧称奇。有个叫德齐的和尚看见,便认定此处是佛地仙境,决定在此建造一座佛寺,并以那块巨石为基石,破土动工建造寺院。南朝梁天监四年(505年),佛寺落成当天,那对白鹤腾空而起,驮负着德齐和尚向南翩然飞去,那块巨石上却留下一首诗:“白鹤南翔去不归,惟留真迹在名基。可怜后代空王子,不绝熏修享二时”。为了纪念向南飞翔的白鹤,佛寺取名“白鹤南翔寺"。后来因寺成镇,便取名南翔。 <div>  南翔在宋元时期已成为巨镇。明清时期达于鼎盛,店肆林立,商贾辐辏,百货胼集。明初,经济繁荣程度已为嘉定之首。明代还建成古猗园、檀园等园林。嘉靖年间,南翔屡遭倭寇焚掠,万安寺以南民房被毁殆尽。至隆庆、万历年间,逐渐复兴。镇上布庄林立,成为土布业集散之地。<div>  至清初,南翔人口增多,舟车纷繁,遂有“银南翔”之称,盛行棉花、土布、洋纱、米麦、蚕豆、鲜茧、竹木、油饼、水产、蔬菜等大宗贸易。</div><div> 古镇内文物古迹众多,除檀园,古猗园和南翔双塔、南翔寺砖塔外,在南翔寺后,南宋抗金明将韩世忠留下烽火墩,后称鹤槎山。另外,著名的南翔小笼包也出于此地,其制作技艺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div><div> 南翔老街依旧保持清末民初“银南翔”的历史风貌,是南翔古镇历史、商贸、文化的缩影</div></div> 上海南翔因白鹤南翔寺而成镇,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一直以来,南翔经济繁荣,商贾林立,素有“银南翔”的称号;南翔历史上园林众多,有“小小南翔赛苏城”的美誉 <div><br></div>南翔经济繁荣,商贾林立,素有“银南翔”的称号 南翔园林众多,有“小小南翔赛苏城”的美誉 商店住宅枕河而立 水乡气息扑面而来 南翔老街古香古色,店铺比肩 我嘉书房开在不可移动文物内,书房藏书3000余册,有“出版印刷”“历史古建筑”和“传统非遗”三大主题专架,整体风格古朴雅致,独具东方气韵 书房院内闹中取静 老街的早晨 传统酱菜 太平桥,吉利桥及隆兴桥纵横于四水交汇之处,互为八字型,俗称八字桥 南翔小笼是南翔的名片之一,原名“南翔大肉馒头”、“南翔大馒头”、“古猗园小笼”,也称为“南翔小笼包”、“南翔小笼馒头”,以皮薄肉嫩、汁多味鲜著称<br> 南翔小笼制作技艺于清代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诞生,因馅料为秘制配方,制作技艺一直靠师徒之间薪火相传<br><br> 清代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南翔镇日华轩点心店主黄明贤对大肉馒头采取“重馅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他用不发酵的精面粉为皮,猪腿精肉手工剁成的馅料加上肉皮冻制作而成 南翔小笼素以皮薄、馅多、卤重、味鲜而闻名;外观小巧玲珑,形似宝塔,呈半透明状,晶莹透黄,一咬一包汤,满口生津,滋味鲜美 南翔双塔是云翔寺古刹遗迹的一部分,始建于五代至北宋时期,有着1500年历史。双塔是由二座形制相同的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组成,是中国仅存的一对年代悠久的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南翔小笼老字号,实际上,小笼包的口感不过尔尔。。。。。 留云禅寺始建于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初名为“白鹤南翔寺”。唐时达到鼎盛。宋绍定年间,因理宗赵昀赐“南翔寺”匾额,寺名更为南翔寺。公元1700年,康熙赐额“云翔寺”,又易名为云翔寺 留云禅寺规模宏大,共分三进院落,于中轴线上布置主要殿堂:山门、观音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左右对称布置伽蓝殿、大势至殿、钟楼、鼓楼、文殊殿、普贤殿、上客堂、僧寮等,并有迥廊围绕。此外,在地下建有功德堂、万佛堂。<br>云翔寺以唐风复建,在江南地区,完整的仿唐寺庙,这还是第一座。其特色是刚劲雄健,气宇恢宏,简洁大度,淳朴自然 法事道场 回廊 檀园位于老街混堂弄之中,建于明万历年间,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篆刻家、“嘉定四先生”之一李流芳的私家园林 檀园园内有剑蜕斋、慎娱室、次醉阁、春雨廊等精美建筑,以葫芦形水池居中,厅堂环立,洞壑盘旋宛转,曲廊贯通全园,体现了江南私家园林的特色 廊随桥引,移步换景 檀园是李流芳吟诗作画、会朋晤友的重要场所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人园 董其昌题字 书房 古猗园的梅<div>古漪园初名猗园,建于明嘉靖年间,是时任河南通判闵士籍所建,取《诗卫风淇奥》“绿竹猗猗”为美盛貌,融嵇康《琴赋》“微风余音,靡靡猗猗,余音袅袅”为一炉而得“猗园”名</div> 古猗园由竹刻名家朱三松精心设计,有“十亩之园,五亩之宅”的规模,后转让贡生李宜之,又先后为陆、李两姓所有。清乾隆年间,更名为“古猗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