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澳大利亚(之三)--悉尼篇(3)美术馆、海港大桥专篇

文刀山石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刘岩 2025年1月</h1> <h1>  2025年1月4日~22日,我们夫妇赴澳大利亚旅游18天。澳国内六段飞行,北上南下,东奔西走,领略了悉尼、黄金海岸、布里斯班、凯恩斯、墨尔本、阿德莱德、珀斯等七大城市风光,参观了悉尼歌剧院、大堡礁、乌卢鲁巨石等世界遗产,观赏了袋鼠、鸸鹋、考拉、土狗等独特动物,品尝了袋鼠、大龙虾、鲍鱼等美味。大开眼界,大有所获。</h1><h1> 澳大利亚,全称“澳大利亚联邦”,位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面积769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唯一独占整个大陆的国家。澳境内最早的居民是土著人,他们大约在4~6万年前,由东南亚经海路移居。1642年,荷兰人发现澳塔斯马尼亚岛。1770年,英国人在澳东南海岸登陆。1788年,英国流放的第一批犯人抵达悉尼,开始建立殖民地。1901年,澳各殖民地改为州,组成澳大利亚联邦,成为英国自治领。1931年,澳获得内政、外交独立自主权,成为英联邦内的独立国家。1986年,获得完全立法权和司法终审权,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h1><h1> 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农牧业发达。是世界上最大的铝矾土、钻石、铅等生产国和出口国,铁矿石、黄金、煤、铀、氧化铝等产量和出口居世界前列。2023年,中国进口铁矿石的60%以上来自澳大利亚。澳是世界最大的绵羊和羊毛生产国,最大的蔗糖、羊毛和牛肉出口国。</h1><h1> 2023年,全国人口2666万人,GDP1.73万亿美元,人均GDP约6.5万美元,列世界第十位。</h1> <h1>新南威尔士美术馆。位于市中心,成立于1871年,是澳大利亚最古老的公立美术馆之一。以收藏澳本土艺术和亚洲艺术闻名,南半球最重要的艺术机构之一。分主馆、新馆及户外雕塑花园三部分,总展区面积超1.6万平方千米,年访客量约150万人次。</h1> <h1>美术馆主馆建筑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罗马柱廊与穹顶是美术馆标志性辨识特征。<br></h1> <h1>雕塑《帕德玛巴尼Padmapani(莲花执者)》(尼泊尔 13世纪)。由镀金铜、天青石、宝石等组成。菩萨是佛教的救主,他们推迟自己的开悟,以救度他人。莲花执者帕德玛巴尼是无上慈悲观世音菩萨的化身。雕塑帕德马帕尼全身闪闪发光的镀金参考了佛教文本,并暗示了佛陀散发出的充满宇宙的光芒。他被描绘成一个装饰华丽的王子青年,站姿为一个经典的三重弯曲,形成了一个有节奏的、摇摆的曲线身段(这与中国佛教中通常的端庄形象有所不同)。他的右手张开,表示慷慨的许愿,左手曾经握着一朵长茎莲花,象征纯洁,头顶坐着阿弥陀佛(无量光佛)。</h1><h1> 2022年10月,美术馆得知,有人声称这座雕塑在1971年后被非法从尼泊尔移走,之后几经周转,于2010年被美术馆购买。美术馆正与相关人员和政府合作,收集更多线索,以确定适当的行动方案。</h1> <h1>油画《西蒙与伊菲革涅亚》(1884年)。作者:弗雷德里克•莱顿(英格兰 1830-1896年)。油画主题来自14世纪意大利文学大师薄伽丘(1313~1375年)著作《十日谈》。Galesus是一位高贵塞浦路斯人最英俊的儿子,但他行为粗鲁、性格懒散,以至于被人称为西蒙(Cymon意为“野蛮”)。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一位名为伊菲革涅亚的女孩,她和她的仆人在草地上安静地睡着了。她的美貌让西蒙目瞪口呆,触动了他心灵深处的某种情感,对女孩的爱使他变得温文尔雅,追求自我修养,最终完成了人格的蜕变。作品不仅是一幅描绘爱情和美的画作,还象征了人类内心深处对美的追求和敬畏。</h1>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右)青铜作品“谟涅摩叙涅(1976年)”作者:罗斯玛丽•马迪根(澳大利亚 1926-2019年)。谟涅摩叙涅是希腊神话中司记忆、语言、文字的女神,十二提坦神之一。(左)铜作品“</span>”维纳斯的诞生(1944年)<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作者:</span>林登•达兹韦尔(澳大利亚 1908-1986年)</h1> <h1>大理石雕塑《运动员与蟒蛇扭打》(1888~1891年)。作者:弗雷德里克•雷顿(英国 1830-1896年)。1877年雷顿在伦顿的皇家城堡展出他的真人大小的青铜雕塑《运动员与蟒蛇扭打》,作品充满活力和自然主义风格,成为“新雕塑”运动的一个催化剂,激励着新兴的一代雕塑家以大胆的新方式处理男性裸体。这座大理石雕塑是青铜雕塑的复制品。</h1> <h1>布面油画《皇帝万岁!(!1891年)》。作者:爱德华•德塔耶(法国 1848~1912年)。他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著名的军事题材画家,作品以细腻的历史场景和战争描绘而著称。该油画再现了拿破仑战争(1803~1815年)期间,第4轻骑兵团的进攻场景。美术馆于1893年,以其当年全部收购预算的五分之四购买了这幅画。</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树皮画(天然色素)“雷霆之魂”。作者:蒙古拉乌•伊尤努皮库(土著人)</span><br></p> <h1>镀铜钢作品“受制”。作者:英奇•金</h1> <h1>“多臂双头”雕塑。作品创作于新冠病毒流行的2020年,回应了当时的人心焦虑和社会疏远措施。作者称,从新南威尔士州美术馆的南亚和东南亚历史雕塑中汲取了灵感。</h1> <h1>木制作品“实体暂停”。作者:罗伯特·克利佩尔</h1> <h1>自画像(1943年)。作者:西德尼诺兰(澳大利亚/英国,1917-1992年)</h1> <h1>青铜作品“头盔头”(1955年)。作者:亨利•斯宾塞•摩尔(英国 1898-1986年)</h1> <h1>美术馆户外雕塑花园。图为花园中摆放的弗朗西斯•厄布里查德 (1976年出生)创作的大型三件青铜组雕《大家来了(2022年)》之一。组雕寓意大致是,奇怪的巨人和园丁、工人们聚集广场,举行奇妙的欢迎朋友派对。与许多公共场所的青铜雕像不同,这些雕像并不代表已知的人物或历史。相反,它们似乎来自很久以前的某个时代,抑或是遥远的未来。无论他们来自哪里,合作显然是必不可少的。硕长四肢的巨型生物以其身体接待更多的生物,并向他们施以援手。</h1> <h1>组雕《大家来了(2022年)》之一</h1> <h1>组雕《大家来了(2022年)》之一</h1> <h1>Yiribana展厅。“Yiribana”在悉尼土著语言中意为“这种方式”。展厅用于展示土著人和托雷斯海峡岛民艺术。</h1> <h1>美术馆新馆。2022年竣工,以透明玻璃幕墙和下沉式庭院为特色,与主馆形成“古典与现代对话”。</h1> <h1>黑天鹅与女人。18世纪前,欧洲人认为,世上只有白天鹅。这种“天鹅皆白”的观念根深蒂固。黑天鹅是澳大利亚本土物种。18世纪被荷兰人和英国人发现,颠覆了欧洲人的认知。现代思想家纳西姆•塔勒布借用这一事件,提出“黑天鹅理论”形容罕见、不可预测、但影响巨大的事件(如金融危机或科技革命)。</h1> <h1>彩玻</h1>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雕塑《冬季花园》(2001年)。作者:克里斯蒂娜</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博兰</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苏格兰 生于1965年)。</span>12个手工吹制的玻璃容器,内装漂白的薄荷醇样品,保存于酒精溶液中。</h1><h1>“冬季花园”是一个玻璃房或温室,里面的植物在寒冷的时节茂盛生长。博兰的植物,在它们的玻璃子宫里保存着,令人无法触及。</h1> <h1>美术馆与毗邻的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博物馆形成“文化艺术三角区”。</h1> <h1>悉尼海港也是军港</h1> <h1>海港大桥。横跨悉尼港,连接市中心和北岸。全长1149米(含引桥),拱跨503米,桥高134米。桥面宽度49米,含8条机动车道(日均通行约16万辆)、2条铁轨(日均通行200列火车)、1条自行车道和1条人行道,是世界最大的钢铁拱桥之一。因拱形结构形似衣架,又称“衣架桥”。</h1> <h1>大桥由英国工程师约翰•布拉德菲尔德主导设计。1923年动工,1932年竣工,历时9年。大桥灰黑色拱架与碧海蓝天形成强烈视觉对比。每年耗费3万升灰色油漆防锈,保持“工业灰”色调。</h1> <h1>海港大桥与悉尼歌剧院构成“海湾双绝”。</h1> <h1>我们走在大桥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稍微留意了一下,大桥没有路灯。100多年前,工程从结构和安全考量,未设计路灯,主要通过行车照明满足需要。现在通过周边码头、建筑等环境补光和车辆灯光,也基本满足夜间通行需求,而且悉尼人已适应和享受这种“低调”生活。2015年,有人提议加装太阳能路灯,遭公众反对,最终以“破坏历史风貌”被否决。</h1> <h1>攀登大桥。世界知名冒险项目,参加者由专业人员带领,穿连体服并系安全绳。我们没参加。我们是去玩的,不是去玩命的。</h1> <h1>桥上有瞭望台及塔桥博物馆。此为瞭望台</h1> <h1>登瞭望台和博物馆共有200级台阶</h1> <h1>博物馆有图片、模型、雕塑等,展示建桥历史和工人故事等。此雕塑展示,在钢件铆接前,工人将每个钢片拧入位置,紧固螺母和螺栓。大桥使用了600万颗铆钉固定钢架,总用钢量达5.2万吨。</h1> <h1>约1400名建桥者不畏恐惧,付出血汗,不辞辛劳,以简单的工具,完成了艰巨的任务。有16名工人为建桥献出了宝贵生命。</h1> <h1>大桥瞭望台上看大桥</h1> <h1>海港大桥瞭望台上欣赏悉尼歌剧院</h1> <h1>瞭望台上俯瞰环形码头</h1> <h1>瞭望台上远眺市中心</h1> <h1>海港大桥不仅是交通动脉,更是工程壮举与城市灵魂的象征,令人感受到悉尼的活力与历史的交融。</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