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5-16日卖花渔村,皖南布达拉万二村,昌溪古村游

溜达淮南探险家户外

<p class="ql-block">卖花渔村,歙县第一村,本名洪岭村。卖花渔村位于歙县新安江上游的南岸沟谷腹地,群山环绕,村庄四周都是树木,到处都是梅林,因地形似鱼状、村人世代以卖花为业而得名,继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唐乾符六年(公元879年),洪氏迁徒此地聚族而居,以姓定名曰洪川,曾称梧村,后称洪岭村,民间一直称卖花渔村。位于皖浙1号风景道支线歙县雄村镇境内,距徽州古城10公里。卖花渔村四面环山,花木遍野,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这处古村落还曾因这万亩梅花得到了央视的推荐,一时间刷爆了朋友圈,每年春季会有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只为一睹这梅花盛放“如春之神”降临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卖花渔村是因为村头像鱼嘴、村腰如鱼肚、村脚似鱼尾,从山上往下看村子就是条大鱼,因村形似鱼加上村民基本上都是靠卖花为生而得名。”原来,这么富于诗意的美丽村名就是这样得来的啊!由于村子地理位置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为盆景植物的生长及树桩的培育,提供了优越场所,故家家户户都以种花,培制花桩,制作盆景为生。村中形态各异的盆景处处可见,罗汉松、梅花、榆树随地撒绿,就像一个巨大的盆景公园。据考证,这个像花一样美丽的山野小村,种花历史已逾千年。</p> <p class="ql-block">一到春天,万亩梅花漫山遍野开遍~ 那犹如梦幻般的美景,充满诗情画意!因为她的低调,知道这个地方的人并不多!</p><p class="ql-block">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 卖花渔村!</p> <p class="ql-block">卖花渔村就坐落在峰峦掩映的的川谷中间,远远的,就能看到错落的黑瓦和白墙。</p> <p class="ql-block">梅花盛开,漫山遍野。如梦似幻江南踏春;点点梅花,是这个乍冷还寒的初春的第一道风景。趁着鲜花尚在,趁着春光明媚在卖花渔村,收获一整个春天;</p> <p class="ql-block">在安徽黄山歙县</p><p class="ql-block">有一个村庄</p><p class="ql-block">名字很优雅,叫“卖花渔村”</p><p class="ql-block">近日,这个村子的山坡上开满了梅花</p><p class="ql-block">村民把家里好看的盆景</p><p class="ql-block">摆在了村里显眼的位置</p><p class="ql-block">梅花和盆景交相辉映</p><p class="ql-block">游客徜徉其中,乐不思蜀</p> <p class="ql-block">当你走进村子,站在村子里,目光所及,高山、溪涧、山林等,漫山遍野都是一簇簇盛开的梅花。在温婉的时光里,看斜阳带着山水的味道,满村都萦绕在梅花的清香里。没有城市硝烟的污染,没有午后喇叭的轰鸣,只有充满泥土芳香的清新和暖意洋洋的和煦阳光。</p> <p class="ql-block">从山顶往下望,村落民居连片而建,整村形似鱼状,幢幢白墙黑瓦老屋,高低错落,美成了一幅画。梅花在春季盛放,绵延千里,美得壮阔,美得震撼!从高空往下望去,梅花一泻千里,犹如晚霞,布满天空,如梦似幻!</p> <p class="ql-block">卖花渔村漫山遍野的梅花依山就势自然生长,层峦起伏,宛如飘荡的云霞,到处姹紫嫣红;村庄屋舍淹没在青山修竹红梅间,春意盎然……游人漫步其间,步移景异,景随人迁,像读一首无字的诗、赏一幅立体的画。“</p> <p class="ql-block">初春时节这里除了盛开的梅花,还有不输婺源的油菜花,不输给漓江的山水画廊;秋季有飘香的贡菊花海,还有家家户户点灯笼一般的柿子串。</p><p class="ql-block">洪岭村,以其独一无二的美景,被视为歙县第一村!</p> <p class="ql-block">卖花渔村现有国家级(1人)、省级(1人)、市级(7人)非遗徽派盆景传承人与十几名园艺师,老中青传承有序,技艺帮学氛围良好。古老的盆景艺术结合现代的营销手段,不像以前淡旺季很明显,如今一年四季业务不断,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典型代表的生态富裕村。</p> <p class="ql-block">卖花渔村虽然叫“渔村”</p><p class="ql-block">但村民却不打鱼</p><p class="ql-block">世世代代育花卖花</p><p class="ql-block">俯瞰村落形状像一条鱼</p><p class="ql-block">故得名“卖花渔村”</p><p class="ql-block">这里也是徽派盆景技艺的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赏花经济兴起</p><p class="ql-block">给村里带来了机遇</p><p class="ql-block">仅有236户</p><p class="ql-block">640多人的卖花渔村</p><p class="ql-block">一年就可以卖出盆栽3万多株</p><p class="ql-block">销售额2600多万</p> <p class="ql-block">满山梅花,一点不夸张</p><p class="ql-block">冬天的卖花渔村,梅花开得随性又热闹。漫山的粉雪,风一吹,香气直接扑进鼻子里。村里的老房子被梅花簇拥着,真的好美好美。</p> <p class="ql-block">走在古朴幽静、芬芳四溢的村中道路上,望着秀山、丽水、枯藤、老树、奇花、异草浓缩与升华在大不盈尺的一盆盆盆景,如读一首首无字的诗,观赏一幅幅立体的画,步移景异,景随人迁,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引人沉思遐想。春天来了,即使阴雨绵绵,那透着绿的、红的、粉的花蕊仍在尽情的绽放着,我期盼着春暖花开的良辰美景,期盼着阳关灿烂的日子,期盼着与家人、与朋友向快乐出发!只要我们怀着健康快乐的心情,心中有爱心,存感恩,快乐就在我们的身边!</p> <p class="ql-block">这座建在石头山寨上的万二村,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末期,原名王村,后汪姓迀入,在当时那个年代,一村肯定不容两个姓氏,于是改村名为”万二”村。</p> <p class="ql-block">“万二村”有一个神奇的称号,被誉为 徽州 布达拉宫,它和 西藏 的布宫一样,都是修建在陡峭的石头山上,从村口走到最高处可以领略不同的古 徽州 民居的风情,清一色的石板路蜿蜒地连接着每一家每一户,好似邻里之间感情的纽带,巧妙地连接着每个角落,走过一幢幢老屋,这些老房子好像在向我叙述着万二村曾经往事。</p> <p class="ql-block">村庄历史悠久,幽深宁静,古朴祥和。万二村是一个建在高山坡地上的村庄,村里的房屋一幢挨着一幢耸立山间,远眺宛如一座大城堡。曾有建筑师说万二是徽州山地村落的典型代表,还有文人学者说它是皖南的布达拉宫。就目前来说,万二村无疑是一个鲜为人知特色显著的徽州传统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村庄里基本上是看不见任何年轻人的,沧桑的老宅和里面传出的麻将声声,让这本来就不大的村庄显得更加有岁月感,这里的民居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风格,沿着窄街小巷拾级而上,便能走到村子的最深处,地上青青葱葱的石板,也不知究竟过了多少个年头。</p> <p class="ql-block">从村口望向村中,好似一条蜿蜒的“天梯”,道路两旁是古朴的徽派民居,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一幢挨着一幢耸立在山间,青山作伴老宅可居,生活在这样的世外 桃源 中,自给自足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像我一样久居城市中的人大多数都会对这里无限向往。</p> <p class="ql-block">相比于 皖南 那些红到发紫的宏村和西递,万二村就好像遗世而独立的世外 桃源 ,没有什么游客,更多的是村子里原汁原味生活的模样,没有人山人海,没有拥挤的游客,村民也售卖那些随处可见的旅游纪念品,万二村这样原生态的 徽州 风情的古村,是我为之向往已久的世外 桃源 。</p> <p class="ql-block">在万二古村,几乎每座老屋门檐、窗沿上都有着栩栩如生的壁画,以儒家思想和喜庆祝福为主要内容,以工笔带写意为技法,描绘在徽州古民居的屋檐下、门楼上,和徽州三雕一起,成为徽州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墙壁上的“敦煌艺术”。这些作品从清朝同治年间延续到解放后期,题材涉及儒家思想、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以及山水花鸟,内容鲜明地反映了时代特征,与徽州建筑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因为建在石头山上,所以这里几乎没有高墙大院,受地形的影响,这里诞生了许多因地制宜奇形怪状的徽式建筑,建筑的秩序依附于自然山水的脉络,使得万二村的建筑与自然更加协调。</p> <p class="ql-block">万二村,被誉为皖南徽州的布达拉宫,位于歙县昌溪乡南部。村里的房屋一幢挨着一幢耸立山间,远处眺望,宛如一座大城堡,房基道路都是用一块块石板路铺就堆积而成,气势宏伟,当地人又称它们为“徽州小布达拉宫”。</p> <p class="ql-block">万二村在歙县南乡片非常有名,村中古街古巷皆为石板铺就,其中主街道街道全长1公里,至今保存完好,在古歙南乡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万二十八街,除了屯溪街,就数万二街。”具有很高的旅游及建筑参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昌溪古村是古徽州歙县境内的一个历史、文化、生态古村,历来被称为“歙南第一村”。它位于歙县南部山区,距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古城30公里,新安江山水画廊7公里,全国摄影基地—石潭2.5公里,­著名的山水画廊—新安江7公里。从歙南名镇深渡镇至昌溪大约五公里左右,地处千岛湖的源流昌源河所流经的皖南山间盆地中,四周群山环绕,山青水绣,境内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景色迷人,走入昌溪如入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昌溪,位于歙县城南30公里。据文物考古发现,这里早在汉代就有人类活动,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唐代时,居有姚、叶、朱、方、王五姓耕作生息,并形成村落,起村名曰“沧溪”。至南宋绍兴年间,吴姓迁来昌溪定居,更村名曰“昌溪”。</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从昌溪西南角的周邦头水坝----周氏古村的“水口”进村。进村要下到溪涧底,经过滚水坝上一排的矴步,这个春天,徽州似乎雨水不多,昌源河水并不大,滚落的水只有靠近村子对岸的一点点。周邦头水坝是周氏祖先定居昌溪周邦头后为了解决加工粮食动力问题,而兴建的一座古坝,它是古代的一座水利工程,建于元朝,几百年来解决了周邦头村老百姓加工粮食的动力问题,水坝的左岸有一水碓,水碓内有一座水车,这里是周邦头村民加工粮食的地方,又是周氏古村的“水口”,平时老百姓外出或上山、下地都要从这里出入。</p> <p class="ql-block">昌溪呈蝶形,北依来龙山、楮[chǔ]岗岭,东连沧山、福金山,西临安岭、西山,南傍昌源河。昌源河发源于天目山西麓,全长70公里,流域面积452.4平方公里,昌源河对岸为耿船顶、火焰山、观音岩。整个村落面积达3平方公里。昌溪村东北角有沧山源自然村,其村呈燕窝形,故称“燕窝山庄”,此处古民居一律不开正门,以便燕子自由地从天井入宅垒窝;西南隅的周帮头村呈船形,村中自古不掘井,以确保“船体”安然无恙。有诗为证:“蝶飞千山村吉祥,船行万里人平安。燕舞碧空志千里,昌溪黎民万代昌。”可见祖宗选址独具匠心。</p> <p class="ql-block">村落东起务本堂,西至西静庵,古建筑群全长3公里。村头村尾水口古树参天,村后来龙山林深木密,村前70多米宽而又清澈见底的昌源河上架有三座木桥、一座石拱桥,砌有水埠八处。村中前街后路,全由青石板铺设而成。200多条巷弄纵横交错,点缀着201栋古民居及古庙、宗祠、书院、亭阁、园林、陵园、牌坊、水塘、古井。大塘坑、小塘坑两股清澈的溪水穿街过巷,在“街心公园”融汇后,形成优美的“S”形溪流,注入昌溪河。</p> <p class="ql-block">龙凤樟树在“水色山光满眼醉”的昌溪街心公园外的沙墩上,有两棵形态神奇、相互偎抱而同属不同种的古樟树,人称“龙凤樟”。主干直径约3米,高约40米,笼盖地面约1000平方米。夏可遮阴避暑,冬可挡风御寒,是“忠烈庙”防风防洪的天然屏障。人们坐在沙墩上纳凉、谈心、下棋、钓鱼,无不悠然自得。这里便是昌溪十景之一的“沙墩垂钓”了。</p><p class="ql-block">可有谁知道,这对千年情侣,曾遭受过生死之灾。1958年,为了熬樟脑油,有人想砍掉这两棵古树,谁知第一斧砍下去,伐木者当即晕倒,乡人惊呼:“神树伤不得!”,也有人说这是八老爷显灵,保佑这对情侣万年好合。</p> <p class="ql-block">两棵互相依偎而神态奇异的樟树,一株像龙, 一株似凤, 人称“千年龙凤樟”。</p> <p class="ql-block">昌溪的古建筑凝聚了典型的徽派建筑精华。村中古祠堂星罗棋布,计有:太湖祠、寿乐堂、承恩堂、怀远堂、理和堂、细和堂、明湮祠、思成祠。村中周姓建有周氏宗祠、亮公支祠;徐姓建有爱敬堂。一村之中拥有10多座祠堂,实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寿乐木坊</p><p class="ql-block">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寿乐堂,规模虽较祖祠小,但建筑艺术极为精湛。柱梁全部选用优质柏木,前后三进,正梁长13米,高1米,为徽州第一大双梁。天井围栏的十二块石料选用带天然石纹的景纹石,上有山水、花草、雷电等自然生成的图案。祠前的木牌坊(全国仅此一处),堪称中华一绝。</p> <p class="ql-block">木牌坊是员公支祠的门坊,四柱三楼。四柱为优质柏木,用抱鼓石紧抱,上部木质宫殿式,明间高出次层一层。匾上楷书“员公支祠”,高瓴垂脊,八角翘起,圆檐滴水。《中国建筑史》称:“此坊与坊前月池和坊后颇深的祠堂建筑浑为一体,给人以气吞山河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全国唯一一座工艺精湛、保存完好的木牌坊是员公支祠门坊,堪称“气吞山河”、“中华一绝”;</p> <p class="ql-block">独占鳌[áo]头昌溪在历史上创造了许多令人欣慰的“第一”,这给古村落平添了许多风采。</p> <p class="ql-block">古三眼井</p><p class="ql-block">相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昌溪的人们为解决村民饮水问题,选在村中一青山翠绿,鸟语花香的木竹坞处掘井取水。由于此处地下水充沛,水质优良,后来吸引了更多居民在此周围建房居住,为解决众多人口的饮水问题和方便取水,便在井口之上分别架构了直径为2.4尺、2.3尺、2.2尺的三个井围。</p> <p class="ql-block">太湖祠始建于南宋(1240年)。祠长40米、宽17.5米,两边建有“议事厅”、“生活区所”、戏台和其它配套建筑。主墙角翘起,八只大鳄鱼凌空而立,马头墙高低错落,麒麟怪兽傲立其间,交替起伏,优美的韵律令整个建筑群显得既壮观又优雅。主厅内的两根楠木大柱柱围达5.1尺,柱上悬挂的一幅楹联特别引人注目:“惜衣惜食缘非惜财而惜德,求名求利只须求己莫求人。”它告诫吴氏子孙以道德处人处事,以勤奋成名成仕。屋脊的八条鳌鱼栩栩如生。更有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p> <p class="ql-block">寿乐堂正梁13.3米、高1米,为“江南第一大梁”;</p> <p class="ql-block">大门枋上有明太祖朱元璋御笔题赐的“第一世家”匾额。祠前有可容七八千人的广场,每逢二月十八、十月十八日(昌溪人祭拜汪公大帝第八子的盛大节日)、春节,广场上搭花戏台演出村人自导自演的节目,或三天三夜,或七天七夜,煞是热闹。护祠墙下有月池,月池中“映日荷花别样红”。</p> <p class="ql-block">明代初年,荣获国家最高奖的是昌溪的吴仕昭,明太祖朱元璋御笔亲题“第一世家”匾赐之;</p> <p class="ql-block">忠烈古庙</p><p class="ql-block">如果说太湖祠、寿乐堂、周氏宗祠是“大家闺秀”,那么,建于元代至正14年(1354年)的忠烈庙算的上是“小家碧玉”了。该建筑长17.2米,宽14.2米,共分三间。左间供了土地菩萨、社公、社母神,以保昌溪五谷丰登,烟火不断。右间供了关帝及关平、周仓神像,以保昌溪四季平安,德义永驻。正间供了汪公大帝(越国公汪华)及其第八子(汪俊,村人尊称“八老爷”)两尊忠臣烈士父子神像,以保昌溪人丁兴旺,百业昌盛。</p> <p class="ql-block">忠烈庙柱子上分别悬挂有楹联曰:“德被生民永享春秋祭,功封社稷丕昭今古隆”、“英雄千古山河壮,忠烈一心天地长”、“铁马金戈开霸国于六郡,太湖昌水壮庙貌于千秋”。庙前广场占地约500平方米,用各色石英石、云母石铺缀成“鹤鹿同春”、“丹凤朝阳”、“连升三戟”等图案。</p> <p class="ql-block">周氏宗祠始建于明孝宗弘治十年,即公元1497年。由周龙孙第七代孙周廷器等倡导建造,是周氏古村最大的宗祠。主体建筑面积747.12平方米,自奠基至竣工,历时十五载。</p> <p class="ql-block">宗祠建筑为明代徽派古建筑典型风范。整个祠堂布局分栅棚、丹墀[chí]、正厅、后进和寝陵五大部分,是“三进两明堂”的代表作。正门之上高悬“周氏宗祠”、“钦点主政”、“恩赐进士”、“四世二品”等匾额。</p> <p class="ql-block">正厅左右大梁之上悬挂的“进士”、“文魁”、“少廷尉”、“吏部尚书”,匾额昭示着周氏的显赫功名。横梁两端有一米大小“和合”诸仙木像,神采飞扬,栩栩如生。厅内四根一人合抱的茶园石柱和两根一米五腰围的白果木柱挺立其间,浑厚庄重,气势非凡。</p> <p class="ql-block">周氏宗祠选址堪具匠心。座北朝南,北靠来龙山,青松翠柏,古木葱茏;门临昌源河,绿波荡漾,流水潺潺,南面对河,元宝山尽收眼底,蜿蜒起伏,似笔架又似苍龙腾飞,令人遐思神往。祠前辟有上下两个大坦,全以卵石缀成,通街大道,穿坦而过。</p> <p class="ql-block">周氏列祖寝陵分楼上和楼下两部分。按周制,楼上陈女士牌位,楼下三间为男士牌位,这一上一下延续了原始母系社会尊重女性的习俗。这是有别于其他宗祠的特色之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