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读报:小马斯克被编辑当枪使

陈振平

<p class="ql-block">  2月13日西方一些报纸的头版上刊登了这个四岁小孩的照片。这孩子是马斯克的儿子。记者们从不同角度捕捉了不同画面,报纸编辑们则各用各的。</p><p class="ql-block"> 这张新闻照片的文字说明是这样的:星期二(2月12日),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特朗普总统在签署一项行政命令时,埃隆·马斯克站在他的儿子身后与记者们交谈。</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引起世界关注的一条新闻是 特朗普与普京通电话,二人商定将在沙特会谈,讨论结束乌克兰战争,而欧洲被排除在外。</p><p class="ql-block"> 小马斯克毫无镜头意识地站在总统旁边,一会儿抠鼻子,一会儿向记者们“打枪”。敏感的记者们抓拍了这些瞬间,而版面编辑则借题发挥,把这孩子当枪使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先来看美国加州《萨克拉门托蜜蜂报》采用的这张照片:特朗普靠近镜头,处于画面主体位置,与孩子对视,有人情味;孩子和马斯克的视觉重力相对较轻,处于从属地位,不抢总统的风头。</p><p class="ql-block"> 照片的上面是特朗普与普京通电话的新闻,下面是马斯克在总统的椭圆形办公室里向记者们说要调查联邦政府欺诈行为的报道。看了这样的编排,老夫揣摩编辑的意图,觉得不能把小马斯克的照片仅仅当做一条孤立的趣闻看待。</p> <p class="ql-block">  韩国《中央日报》也在头版刊登了这张照片,但马斯克被裁掉了,画面上只有干坐着的特朗普和专心抠鼻子的小马斯克。单看这张照片,似乎还是一条趣闻,但文字说明交待了一个背景:“小马斯克在特朗普总统的办公桌前擦鼻涕。这个自1880年以来历任美国总统使用的办公桌,被称作‘做决定的桌子’”。</p><p class="ql-block"> 这段文字蕴含着什么意思?联系当天的要闻,值得玩味:总统的决定就是这么做出来的吗?</p> <p class="ql-block">  美国弗吉尼亚《政治报》上这张照片,画面里没有小马斯克。看来编辑舍弃了趣闻,似乎是蛮讲“政治”的;其实不然。画面是倾斜的,马斯克站立着,正面,处于画面主体位置;特朗普则坐在画面边缘处,侧面,处于从属位置。喧宾夺主的镜头语言在表达什么?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在影射马斯克是个“影子总统”。</p> <p class="ql-block">  法新社提供的这张照片,构图就更有问题了:马斯克处于突出位置,有形体动作,而且深色的外衣加重了他的视觉重力;相比之下,特朗普被挤到画面边缘,静静地坐着,成了配角;在马斯克和特朗普之间的画面中央,竟然是一个正在抠鼻子的四岁小孩!英国的《每日电讯报》选用这张照片,想表达什么意思呢?椭圆形办公室内畸形的权利失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英国《独立报》在照片上加了一段文字,像是画外音:“歌星格里梅斯叫马斯克别在椭圆形办公室展示孩子”。这位歌星是马斯克的前妻,小马斯克的母亲。而画面中的马斯克作了一个调皮的耸肩动作。总统的椭圆形办公室成了马斯克一家表演的场所,他反客为主,特朗普被晾在一边。</p><p class="ql-block"> 而照片下面的大标题是“特朗普宣布立即与俄罗斯就结束乌克兰战争谈判”,副题中说“美国不能保证欧洲的安全”。</p><p class="ql-block"> 照片与报道合成一体,编辑似乎不露痕迹地暗示:特朗普的决策和他办公室里的景象一样不靠谱。</p> <p class="ql-block">  英国通俗小报《每日之星报》把这张照片裁剪成近景,在刻意强化特朗普和小马斯克神态的同时,突出了背后的美国国旗,突出了总统办公桌上的物件,与专心抠鼻子的小马斯克形成呼应。编辑还为这张照片配了一个小报式的标题:“白宫里发现成年人”,我揣摩,意思是借小马斯克调侃白宫的决策竟然是由这样的“成年人”做出的。编辑还特地用箭头指向抠鼻孔的小孩,说他给乱得像“一盒青蛙”的特朗普政府带来一点“尊严和庄重”。这是以典型的小报风格宣泄对特朗普政府的不满。</p> <p class="ql-block">  德国《世界报》可不是小报,但同样在利用这张照片说事。它不仅将这张照片与有关北约和俄罗斯的报道编排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还为照片配了一个小标题:“在工作中”。谁在工作?是向记者“打枪”的小马斯克?是大马斯克?是老特朗普?老夫认为,编辑利用这样的版面编排是想暗示,美国政府的政策就是这样做出来的: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的“工作”像“儿戏”,美国对欧洲的政策像“儿戏”。</p> <p class="ql-block">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的这个编排就更有意思了。照片与下面的报道组合在一起,报道的标题是“赫格塞斯(美国国防部长)说,欧洲安全应该靠自己”,而上面的照片也有一个小标题:“小孩掌权”。两者合在一起,读者也许能悟出什么来吧?</p><p class="ql-block"> 掌权的 “小孩”仅仅是小马斯克吗?是暗指埃隆·马斯克吗?是揶揄特朗普吗?是调侃乱得像“一盒青蛙”的特朗普政府吗?</p><p class="ql-block"> 揣摩一下欧洲人的心态,也许能领悟这隐晦而又促狭的版面语言所表达的含义。特朗普重返白宫还不到一个月,就接连拿欧洲盟友“开涮”。俄乌战争三年了,欧洲紧跟美国制裁俄罗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现在美国却突然翻盘翻脸,与俄罗斯会谈竟要把欧洲晾在一边,欧洲的安全也扔给欧洲自己,这口气怎么咽得下?</p><p class="ql-block"> 在这些版面上,可以感受到报纸编辑的苦心:抓住机会拿一个小孩来当枪使,玩弄版面语言,表达一些不满,发泄一下情绪。</p> <p class="ql-block">  《时代》周刊的这个“鸠占鹊巢”的封面引发人们无限遐想,但这个画面毕竟是虚拟的图解。相比之下,小马斯克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抠鼻子、“枪击”记者的照片则是真实影像,具有新闻的特质。</p><p class="ql-block"> 一百个人能读出一百个莎士比亚,报纸有时也是这样的。编辑表达这层意思,读者却读出那层意思。于是编辑就会运用这种效应,声东击西,含蓄地表达“那层意思”,这是报纸的一种手段、一种魅力。而通过版面语言解读“那层意思”,则是读报的一种技巧,一种味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