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余华笔下的沈荡老镇

老顺子

<p class="ql-block">昵称及美篇号:老顺子241617</p><p class="ql-block">所有图片均为笔者自拍</p> <p class="ql-block">因为沈荡才有了余华《许三观卖血记》,因为余华沈荡才不再默默无闻。</p> <p class="ql-block">余华,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生于杭州长在海盐。其代表作品是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余华的大部分早期作品都以海盐县的乡村和乡镇为历史背景,最突出的便是沈荡老镇。</p> <p class="ql-block">余华1960年出生在杭州,1962年迁居海盐,从童年到青年都和父母生活在海盐县城,中学毕业后也是被安排在海盐城里工作。也就是说余华人生最初的三十多年生活经历都没有离开过海盐县。</p> <p class="ql-block">海盐,中国浙江的一座充满江南水乡气息的小城,尤其是那星罗棋布的乡村小镇,在上世纪下半叶的时光里显得古老而陈旧,但又演绎着一出出活色生香的改变苦难生活的时代变革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青年时期的余华已经以文学家的眼光在看待着这一切。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小镇人的生活,他选择去了沈荡老镇采风,将当地的风土人情了然于心。酝酿多年,遂于1995年发表了震撼文坛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小说通过主人公许三观多次卖血维系生计的故事,展现普通人在极端困境中的生存挣扎和家庭温情‌。</p> <p class="ql-block">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阅读热以及2015年作为同名电影的主要拍摄地,沈荡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成为网红打卡地。当地政府以此为契机打造“书里文城·醉美沈荡”城市更新样板片区,推出寻踪“余华文学地图”的沈荡老镇旅游项目,将小说中描写到的几处地点作为景点予以着重推荐。</p> <p class="ql-block">走进沈荡,因为是年节期间,灯笼高挂,人潮涌动,节日气氛浓郁。镇口停车场的白色围墙上沈荡老镇的水墨画格外亮眼,未入镇便让游人感受了一把江南水乡风采。</p> <p class="ql-block">寻着余华文学地图,首先来到《许三观卖血记》里多次着重描述的胜利饭店。</p><p class="ql-block">小说中是这样写的:“胜利饭店位于沈荡古镇的一座石桥旁,饭店的屋顶还没有桥高,屋顶上长满了杂草,屋檐前伸出来像是脸上的眉毛。饭店看上去没有门,门和窗连成一片,中间只是隔了两根木条。许三观他们就是从旁边应该是窗户的地方走了进去,坐在了靠窗的桌子前,窗外是那条穿过城镇的小河,河面上漂着几片青菜叶子‌。”</p> <p class="ql-block">游客几乎都以吃一次胜利饭店饭菜为满足。可惜晚到者都被拒之门外,客满客满,没有余位。可见小说的艺术魅力,使得胜利饭店之火爆一餐之难求。</p><p class="ql-block">因为“许三观每次卖完血后都会去胜利饭店吃一盘爆炒猪肝,喝二两黄酒。(小说中语)”小说中对这个细节有多次描写,如今胜利饭店也推出了雪菜炒猪肝、卤猪肝、麻椒猪肝等主打菜,成为食客们的标配‌。</p> <p class="ql-block">小说是虚构的,也许胜利饭店也是虚构的,当年至多也就是个简陋小食铺。现在看到的胜利饭店是为拍摄电影而搭建的实景,被继续保存利用着。河还是那条河,桥依旧还是那座桥。桥堍的大樟树依然挺拔,被当做神树保护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为再现书中描写的场景,饭店内的布置特意显得斑驳陈旧,黑板报,红色标语,蓑衣斗笠充斥满堂。</p><p class="ql-block">饭店一侧的墙壁是当年最为常见的宣传标语,年轻人都感到很稀奇,纷纷拍照留念。对面的房屋门墙上画着一幅列宁像。若以现今表达正能量的话来说应该理解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p> <p class="ql-block">胜利饭店边上是贲湖老街,全长1.5公里,是余华无数次行走过的一条街道。《许三观卖血记》中,沈荡的贲湖老街作为故事背景,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风貌和小桥流水的宁静生活。</p> <p class="ql-block">贲湖老街,始建于明代,那时候商贾兴盛,沿街就有商户五六百家,五谷、丝布、竹木、油坊繁荣至极。这条有着400年厚重历史的老街正在做着修旧如旧的改造,已经改造好的一段恢复了往日的活力,沿街商铺开张,茶楼、咖啡馆、本地特色小吃店……灯火辉煌生意兴隆。等待改造的另一段,可以看清清朝至民国风貌的民居老建筑。正是夕阳西下,霞光照射在古老的街道上,光华灿烂之间一片平和景象,江南水乡古镇之美凸显而出。</p> <p class="ql-block">老街尽头不远处就是余华笔下钟情的酿造厂。目前也是一处任人参观的景点。此厂很有年代感,建于乾隆十三年,至今仍在生产运作。两大产品,黄酒和酱油。地下酒窖有序堆满各个年份的酒坛,可见该厂生产能力和规模。让人感兴趣的是家族藏区,有专门为儿女婚嫁而准备的,不由得让人想到女儿红这类有故事的黄酒。当然更不会错过余华的家藏。余华说“沈荡黄酒怎么发酵不知道,怎么酿造不知道,只知道好喝。”</p> <p class="ql-block">漫步老街,穿行水巷,走过河埠、石桥,游览古民居建筑,细数沈荡古镇漫长的历史变迁,穿越余华文学作品的真实场景,了解沈荡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酿酒工艺。这些都是沈荡老镇依然留存的岁月印记。</p> <p class="ql-block">沈荡是一座典型的水乡古镇,自然和历史背景为余华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对故乡的深情描绘。游客是幸运的,既看到了一个现实的沈荡,又看到了一个文学的沈荡,两者结合,使得这场旅游丰富而多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