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节,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情感为纽带,</span>是中国人心中共同的信仰。在中国人的眼里:春节,胜过朝代,跨跃国界,无关政治,超越宗教,无关党派,重于金钱,甚至胜过时间和空间。 </p><p class="ql-block"> 中国,地大物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56个民族,同过一个节,虽然过年的风俗各不相同,但春节的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祭祖祈福等核心情结都是相通的。</p> <p class="ql-block"> “春节,不是一天,是一个时间段。在中国农历的腊月和正月,核心的时间为大年三十和初一。大年三十之前为筹备阶段,初一以后为新年庆祝阶段。在这期间,人们会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是辞旧迎新,祈求好运,阖家团圆,促进社区和谐。这种庆祝的过程被称为‘过年’(跨越一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民间有:过了腊八就是年</b></p> <p class="ql-block"> 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熬制香浓的腊八粥,寓意着团圆和丰收。腊八粥的种类繁多,各地风味各异,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过了腊八,年味也就越来越浓了。我的家乡这一天也称为“打酒节”,为过年自饮和招待客人做准备了。</p> <p class="ql-block"> 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小年是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而南方大部分地区则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小年的民俗活动主要有扫尘、祭灶、<span style="font-size:18px;">储备粮食并准备食物</span>等,表达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 大扫除: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开始大扫除,寓意“除陈布新”,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和对旧岁的告别。也展示了中国人的文明卫生程度。</p> <p class="ql-block"> 磨豆腐:腊月二十五,人们常贴福字、磨豆腐。豆腐的“腐”与幸福的“福”谐音,意味着在新年收获幸福和福气。豆腐,也是中国人饮食文化的发明创造。</p> <p class="ql-block"> 置办年货(又称割年肉):腊月二十六,是置办年货的好日子。古代过年时一定要吃肉,称为“年肉”,寓意日子红红火火、富裕吉祥。</p> <p class="ql-block"> 赶大集:腊月二十七,家家户户赶大集、采购年货。这一天也是上街置办年货的好日子,集市红火热闹。也是促进消费的大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八,家家贴花花,北方发面蒸馒头(<span style="font-size:18px;">准备主食),南方糯米打年糕:</span>家家户户开始准备主食过年。发面利于保存,当天备好正月初一到初五的面食。贴春联、福字、窗花,增添节日喜庆氛围,寓意吉祥如意。</p> <p class="ql-block"> 由于农历的腊月,大月有三十,小月只有二十九,所以遇到小月,二十九这一天的工作,就要提前到二十八来完成。腊月的最后一天,不管是二十九,还是三十,都叫除夕。</p> <p class="ql-block"> 除夕(夜):腊月二十九或三十,除夕是农(阴)历年的最后一天,也是春节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进行各种准备活动,如北方包饺子,南方做汤圆。烹饪一桌水平最高的菜肴,<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span>全家团聚,共进丰盛的晚餐,桌上一般有鸡(寓意有吉)、鱼(寓意有余)等以求吉利。守岁,灯火通宵不灭,家人围坐一起,聊天、看春晚等,<span style="font-size:18px;">熬夜守岁</span>迎接新年的到来,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赶跑驱走。</p> <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一(鸡日):俗称“过年”,是农历新年的头一天,象征着新的一年的开始。穿新衣,<span style="font-size:18px;">吃饺子。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寓意“压岁祈福”,保佑孩子平平安安。</span>传统习俗包括不扫地、不倒垃圾、不借钱、不说脏话等,以祈求新年的吉祥、卫生和自立。</p> <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二(狗日):被称为“迎婿日”,出嫁的女儿<span style="font-size:18px;">带着丈夫、孩子回娘家,要携带礼品和红包,礼物数量为成双成对的物品,如糕点、水果等。祭财神,部分地区有祭财神的习俗,祈求财神保佑,新的一年财源广进。所以,</span>这一天也是祈福纳财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三(猪日):被称为“赤狗日”,传统上不宜外出拜年和争吵,保持平和心态。<span style="font-size:18px;">贴赤口,用红纸条写上出入平安吉利的话,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寓意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避免各种口角灾难。</span></p><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三,又称“小年朝”,也称“赤口”“赤狗日”,“老鼠娶亲日”,是中国农历一年之中的第三天,亦是正月第三天。正月初三有不拜年、贴赤口、烧门神纸、禁食米饭、晚起早睡等大大小小的民俗习惯。</p><p class="ql-block"> 传说赤狗是熛怒之神,初三遇到了会不吉利,所以人们一般在这天足不出户,因而这一天很多人选择留在家中不出门避免外出,以防不吉。</p><p class="ql-block"> 另一个与此节日相关的传说是“老鼠娶亲日”,据传在大年初三这一天,是老鼠娶亲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早早熄灯睡觉,以免骚乱了鼠辈。实则为过年累了很久,须要歇一歇了,故<span style="font-size:18px;">早睡晚起,为新一年储存精力。</span></p><p class="ql-block"> 民间认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希望来年是个丰收年。</p> <p class="ql-block"> 正月初四(羊日):称为“迎神日”,人们会准备丰盛的供品,如三牲、水果、糕点等,恭迎诸神,同时打扫房间,寓意将晦气清扫出去。</p> <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五(牛日):象征着勤劳与坚韧,这一天也被称为“破五节”,人们会进行一些破除旧习的仪式,祈求新年的顺利。破五,意味着春节的禁忌从这一天开始解除。人们会放鞭炮、吃饺子,进行各种庆祝活动。迎财神,民间习俗认为是五路财神的生日,要迎接财神进门,祈求新的一年财源广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正月初六(马日):称为“送穷日”,<span style="font-size:18px;">送穷,进行大扫除,打扫卫生、焚烧纸钱、吃面条等,寓意送走旧年的贫穷和不幸。商家开业,一些商家会选择在这一天开业,寓意开门大吉。</span>人们会送走身上的负能量,如懒惰、贪婪等,祈求新年的成功和幸福。</p> <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七(人日):传说中女娲在这一天造人,因此称为“人日”,人们会进行一些与人类相关的祭祀活动,祈求人寿年丰。在这一天,人们会吃七宝羹、面条等食物,庆祝自己的生日,同时祈求平安、健康。这一天避讳吵架、骂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正月初八:谷日,是谷子的生日,人们会举行仪式,祈求新的一年粮食丰收。天气晴朗被认为稻谷会丰收。</span>正月初八也称为“放生日”,人们会进行放生活动,祈求五谷丰登和健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正月初九(天日):称为“天公生日”,人们会祭祀“天公”,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和万事如意。</p><p class="ql-block">正月初九:天公生,是玉皇大帝的生日,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祈求玉皇大帝保佑新的一年平安、顺利。</p> <p class="ql-block"> 正月初十:地生日,是土地公的生日,人们会准备供品、焚香烧纸,<span style="font-size:18px;">进行一些与土地相关的祭祀活动,祈求大地的平安和</span>祈求土地公保佑新的一年五谷丰登。</p> <p class="ql-block"> 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以古代历法而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说文解字》记载:“元,为始;宵,为夜。”,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名之为“元宵节”;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宋代以前,元宵节多称“元夜”、“元夕”、“上元”,而宋代以后的文献则多见“元宵”一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世界的认可</b></p><p class="ql-block"> 2025年蛇年,我们过的是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北京时间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p class="ql-block"> 春节申遗成功,很是让中国人振奋。春节作为意义最为重大的传统节日,至此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世界性的肯定,春节中所凝聚的中国式情感和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传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b></p><p class="ql-block"> 从趋势也能看到,春节已经不只是专属于中国人的传统佳节,它越来越像一个世界性节日。比如全球已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2023年12月春节还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可见,春节所蕴含的节日仪典和文化内涵,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春节的灵魂</b></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次申遗成功也相当于是一次对春节起源的明确,突出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基因,也有助于世界更清晰透彻地认识、理解春节,认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p><p class="ql-block">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申遗项目的副标题——“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实践”是其中的关键词。在获奖介绍词中也有表述:“春节前后,人们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辞旧迎新,祈福纳祥,欢庆家庭团圆,促进社区和睦……该遗产项目为中国民众提供了认同感和持续感。”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追求的世界大同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春节的内涵</b></p><p class="ql-block"> 春节并不只是一个单纯标在历法上的一个特殊日期,它是千百年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在实践中塑造出来的文化综合体。人们通过种种仪式、习俗、文化创作,为它赋予了独特的魅力,展现着独特的生活哲学与心理结构。</p><p class="ql-block"> 比如年集、春联、贴福、守岁、舞狮、年夜饭、拜年、问候等,都是在历史进程里不断产生、增添、演变出的春节习俗。地域不同,过春节的表现形式也会有区别。比如北方吃饺子、南方做年糕,北方“滚”元宵 、南方“包”汤圆等等。这些都是一种“实践”——春节,是真正扎根于中国人的生活之中,会贴合生活的纹理发生种种嬗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守正创新</b></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春节内涵依然在“实践”中发生着变化。比如“春运”、“看春晚”、“春节长假旅游”、“旅居过年”等,这些何尝不是今天春节年味的一部分呢?春节是个传统节日,却从来没有远离人们的生活,她总是在与烟火日常的相伴中,延展出多元丰富的形态。</p><p class="ql-block"> 当然,万变不离其宗的则是春节坚硬的文化内核——对团圆的期盼、对安宁的向往与家国情怀的共振。中国的春节实践,终究是围绕着这一不变的原点而生发出来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精神原点,春节的各项“实践”才会让人感到亲切和温暖。一种人类共通的情感,通过节日氛围的披拂被所有人感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国家助力</b></p><p class="ql-block"> 值得注意的是,上个月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公布,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变化之一即是除夕被再度纳入法定假期。这一修改,让春节最为重要的节点除夕正式成为假日,也是对春节意蕴、朴素情感的尊重。当然,更多的假期,也是让人们可以更自如从容地全情投入过节,去感受春节的韵味,去参与春节的各项“实践”。</p><p class="ql-block"> 春节申遗成功是一个标志,同时也是一个提醒:我们应当更好地呵护春节、留住年味。全社会都应当明确共识、有所行动,比如传承传统节庆文化、强化民俗保护、丰富文化活动等,让春节这一独特的中国创造,可以历久弥新地流传下去。</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春节的魅力</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国春节申遗成功,也标志看</span>“世界春节日”的诞生了,饺子一一将成为“世界饭”,是中国伟大的象征。是中国文化自信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春节的伟大之处,在于一个国家能不分天寒地冻与春暖花开的地域,居然这么自然、情愿、真心实意地加入如此重大的一次盛典,还是每年一次,从不间断,它的凝聚力到底在哪里呢?这就是家庭中亲情的力量,让中国人能够自觉地遵循着人伦的大道,它大于宗教,大于政治,大于金钱,不管家在穷乡僻壤,还是在灯红酒绿的都市,都要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往家奔,谁也阻挡不住中国人回家过年的脚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b></p><p class="ql-block"> 习俗的认同,是生活状态的一致性体现,长久生活状态的融合,势必形成共同的集体人格,从而构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这个文化的主脉,就是以家为核心衍生出的亲情之线。一个人即便走到天涯海角,心中都扯着一根无形的线。有多少中国人,就有多少条线,这些线织在一起,就是中国人用情感编织的血脉之网。这种巨大的凝聚力历久不衰,任皇权更迭、王旗易帜,中国人回家过年去滋润亲情的初心始终不改。“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就是中国人对宗族血脉的寻根问祖。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信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春节一一中华文化之结晶</b></p><p class="ql-block"> 有人曾经担忧过域外的圣诞节、情人节之类的节日,会淡化中国人对自己传统节日的固守。可当人们在春运的当口,站在车站、码头、机场看看那些奔家去的人流,你就知道,心之所向,是怎样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就算把全世界的节日,都写在日历上,也撼动不了中国人对春节的想往。一个融化在文化基因中的传统节日,对这个民族有如此强大的整合能力,多么令人惊叹。我们的春节,是我们对文化的认同、是对文化的自信,是文化自觉汇聚成的民俗、民心、民意。我们的春节,是全世界华人热爱生活、看重亲情的最好体现!</p><p class="ql-block"> 伟大的民族必然诞生伟大的文化,伟大的文化必将凝聚伟大的民族!伟大不是吹出来的,是庞大的族群,经过几千年的磨难锤炼而根植血脉的认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春节快乐!</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春节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b></p><p class="ql-block"> 辞旧迎新、阖家团圆、文化传承、社会凝聚、心理慰藉和国际影响六个方面。</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辞旧迎新:</b>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寒风辞旧岁,暖风入新年。</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阖家团圆:</b>春节对于家庭团聚具有深远的意义。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无论人们身处何方,都会尽力回到家乡,与家人共度佳节。春节成为了连接亲情的纽带,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归属感和温暖。其仪式有祭祖、年夜饭、守岁、拜年等。</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化传承:</b>春节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如贴春联,逛庙会,赶大集等。参与这些活动,个人能够亲身感受和学习传统文化,将这些传统习俗代代相传,保持文化的延续性。</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社会凝聚:</b>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团聚了,社会也就和谐了,细胞健康了,社会也就安宁了。这种团聚让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增强了亲情纽带,为个人提供了情感支持。</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心理慰藉:</b>春节期间,人们可以暂时放下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负担,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放松,缓解长期积累的压力。春节作为一年的开端,是一个重新审视自己、规划未来的好时机。</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国际影响:</b>春节已成为传统性、现代性与全球性结合的样板,其在保留传统范式的基础上不断随时代变化而发生变化。目前,春节的国际影响日渐提升,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将农历新年定为公共假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春节回家的意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始终占据着中国人心中的重要位置,</span>是中国人心中深深的执念和烙印,承载着无尽的温暖与传承。<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在春节来临之际,</span>不论你在天涯海角,东南西北,到了春节,都忘不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踏上回家的归途,与家人共同度过“春节”这重要时刻。</span>中国人称春节的回家路是“春运”,外国人称“人口大迁移”,因为我国每年春节期间,人口跨区域流动多达几十亿人次。</p><p class="ql-block"> 2025年春运1月14日开始,2月22日结束。据综合研判,今年春运期间,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将达到90亿人次。铁路、民航客运量有望分别达到5.1亿人次和 9000万人次,均创历史新高;自驾出行将稳居主体地位,预计达到72亿人次,约占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的八成,高速公路车流量单日峰值或创历史新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春节团聚的意义</b></p><p class="ql-block">• 情感慰藉:一年的奔波在外,家是心灵的港湾。与父母、亲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生活点滴,能舒缓压力,获得情感滋养,让疲惫的身心得到休憩。</p><p class="ql-block">• 传承文化:春节诸多传统习俗,如贴春联、包饺子、守岁等,通过家庭团聚代代相传。长辈言传身教,使晚辈了解民族文化精髓,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p><p class="ql-block">• 维系家庭:家庭成员平时天各一方,春节团聚能增进彼此了解,加深亲情纽带。孩子在浓郁亲情氛围中成长,对家庭观念有更深刻认知。</p><p class="ql-block">难忘的团聚场景</p><p class="ql-block">• 热闹年夜饭:一家人齐动手,煎炒烹炸,做满一桌丰盛菜肴。大家举杯共饮,欢声笑语,温馨氛围满溢。</p><p class="ql-block">• 守岁话家常:年夜饭后,围坐电视机前,看春晚、唠家常。长辈回忆往昔,年轻人讲述奋斗经历,小孩憧憬新年,温馨话语传递亲情。</p><p class="ql-block">• 拜年互动乐: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说吉祥话,长辈发红包送祝福。邻里间串门问候,充满喜庆欢乐。</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春节名称的起始:</b></p><p class="ql-block">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各省代表汇聚南京开会,决定正式采用公历,将公历每年的1月1日称为“元旦”。1914年,民国政府又正式规定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从此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 春节的具体日期如何确定?春节虽然人文色彩浓厚,但其日期具有科学性和规律性。春节的日期并非由民俗决定,而是依据中国独有的农历。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不仅考虑了太阳的运行周期,还兼顾月亮的月相变化。每年春节的具体日期,是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以北京时间为标准计算公布。</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年俗各绽风采。</b></p><p class="ql-block"> 我国国土辽阔,民族众多,习俗各异,有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但春节的主调都惊人的一致。辞旧迎新,家人团聚,祭祖祈福等,也有写春联、品饺子、赠红包、贴窗花……这些充满仪式感的过年习俗,被统称为“年俗”。据专家考证,年俗的起源可追溯至周代,最初是人们为庆祝丰收而举行的各种活动。历经岁月的洗礼,年俗逐渐丰富多元,各地有差异。如:江苏的南京秦淮灯会、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无锡泰伯庙会、各地的舞龙舞狮等也在年俗之列。</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浓浓的年味,国人最深的眷恋。</b>团圆,是春节永恒的主题;家国情怀,则是春节最为深厚的底蕴。千百年来,“回家过年”已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成为最热切的期盼与情怀。这份情感,在延续悠久文化传统的同时,更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注入了持久而深沉的精神动力。</p> <p class="ql-block"> 时代在变,年俗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去博物馆感受历史的厚重,旅游中领略异域的风情,在家看“春晚”享受文化的熏陶,网络拜年传递遥远的祝福……这些“新年俗”的涌现,虽然形式各异,但内核却始终如一——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向往,对家国情怀的永恒惦念。</p> <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此次申遗成功,不仅使得春节这一“中国年”从全球华人最大的节日升级为世界人民共享的国际节日,也有助于展现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促进全球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春节,世界共享。</b>据不完全统计,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p><p class="ql-block"> 春节,正是这样一个属于每一个家庭、属于整个中华民族乃至海外华人的节日。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成为凝聚民族情感、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134rpws1" target="_blank">家乡的年味</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13tflpi" target="_blank">我2022年 大年三十的年夜饭</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