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全人

胜者唯惶

<p class="ql-block">原文: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p><p class="ql-block">译文: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p><p class="ql-block">这段话是子路请问老师,什么是“成人”,成人就是有成就的人。夫子给他讲了两种答案,一种比较高,一种次一等。</p><p class="ql-block">“子曰”,孔子的答复举了四个人,各取其长。他说“若臧武仲之知”,“臧武仲”是鲁国大夫,叫臧孙纥,《集解》引了马融的话,马融注说,“臧武仲,鲁大夫臧孙纥”。臧武仲很有智慧,这是孔子说的,“知”是智慧。臧武仲在鲁国做大夫的时候,曾经得罪过鲁国的三家,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这三家专权,得罪了三家,就逃到了齐国去避祸。当时,齐国的国君叫齐庄公,也很赏识臧武仲,于是就想把田地赠给他。结果,臧武仲看到齐庄公之所为,就预料到这个人将来一定会失败,于是就不愿意接受他的馈赠,以免将来会引来祸患,就是自己会被牵连。所以故意在跟齐庄公谈话时,激怒齐庄公,因此齐庄公也就不给他田地了。所以孔子在这里说,臧武仲很有智慧,这个事情在《左传》上有记载。公绰,是鲁大夫孟公绰,上一章介绍了,“公绰之不欲”,他为人廉洁,很能克制自己的欲望。</p><p class="ql-block">“卞庄子之勇”,根据周生烈说的,卞庄子就是卞邑大夫,也是鲁国人,一位很有名的勇士,据说他能够跟老虎格斗。卞庄子也是一个孝子,他母亲在世的时候,他曾经随军作战,三战三败,都败北了,所以朋友就看不起他,当时国君还羞辱他。后来他的母亲过世了三年,鲁国有一次带兵讨伐齐国,他就请求从战。结果每次打仗,都获得敌人的首级,雪他的耻辱。最后,在作战中冲杀七十人之后阵亡,这是卞庄子。</p><p class="ql-block">“冉求之艺”,冉求是孔子的弟子,很有才艺,很会管理,是季家的大管家,政事、六艺都相当精通,也曾经获得孔子的赞许。所以这四个人合在一起,各有所长。有成就的人,把这四人所长汇集在一身,那还不够,还要“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文之以礼乐”,就是用礼乐来进行教化,接受礼乐的教育。礼,可以治身;乐,可以养心,身心经过这样的调理、熏陶,这个人就可以成为有成就的人了。</p><p class="ql-block">《雪公讲要》引清朝大儒<span style="font-size:18px;">刘宝楠先生的《刘氏正义》,他</span>引刘向的《说苑.辨物篇》,《说苑》这本书里有一篇叫“辨物”,说“颜渊问孔子:成人之行何若”?这个问题颜回也曾经请教过孔子。颜回请教的时候,孔子就说了,“子曰:成人之行,达乎情性之理,通乎物类之辨,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源,若此而可谓成人”,这是孔子的答复。这个答复要比答复子路的层次高了。夫子教学都是因材施教,他所对你讲,一定是能够让你做得到;如果你肯定做不到,夫子也就不说,说出来不就等于吊味口吗?他不会说。你能做到一分,他会给你讲两分,让你再进步一分。颜回比子路水平要高,孔子赞叹颜回,这是他唯一一个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弟子,颜回是得到孔子的心法的,真的是嫡传弟子,入室弟子。子路,登堂也,未入室也,这是孔子说。所以他对颜子说的话,就高于对子路说的话。</p><p class="ql-block">孔子对颜回怎么说?成人之行,一个有成就的人,他是有什么样的行为?达乎情性之理,达是通达;情是人情;性是人的天性,自性;理是天理,自然之理都能通达,万物之理都能通达。不仅通达理,也通达事。通乎物类之辨,这是在事上也通达,物类是万物万类,一切人、一切物,没有不清楚、没有不明白的。那这人就是圣人。如果不是圣人,他没有办法通达无碍。孔子希望颜回做圣人,颜回也确实能做得到。知幽明之故,故就是缘故,幽和明这是一对,幽是幽冥,幽冥界的众生,明是阳间的众生,阴阳两道。也就是说,不光是人,还包括天地鬼神万物,一切众生,佛法里讲的六道众生,都知道他们的状况,也知道因缘果报。这个故,可以解释为因缘果报,六道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因果,他很清楚。</p><p class="ql-block">睹游气之源,游气,游是游魂;气,可以说是游魂要投胎的时候,父精母血所结合的,称为气,这就是生命的起源,生命从哪来的,他都能明了。睹,就是眼前看到,换句话说,开了天眼,对于不同维次空间当中生命的这些状况,看得清清楚楚,这不是他推测,他真正看到了。这种所谓的神通,其实只要我们的心清净了,它自然就有了。这些神通不是学来的,不是练出来的,是自性当中本来就有。只是我们现在有深深的妄想执着,这些神通能力被障碍住了。现在把妄想执着给它放下了,这些能力自然就恢复,他就能看到。换句话说,圣人没有别的,就是把自性中本有的神通能力恢复,这就是圣人。</p><p class="ql-block">所以中国古人往往把神和圣合在一起讲,“神圣”。中国的古字的神字,边上两横,这是古时候的上字;下面三条竖下来,是讲上天垂象,就是代表自然界万物。右边是个申字,一个日字,中间一竖到底穿透,代表通达无碍。换句话说,神是对一切自然现象通达无碍了。圣人,也是这个意思。孔子这里讲的成人,也是这个意思。人人本来都具备这种能力,只是因为有妄想执着、种种的烦恼,因此能力显发不出来。你要能够把妄想执着的烦恼放下了,你的能力就恢复了,你就是神,就是圣人。</p><p class="ql-block">曾经有一位印度的大师,接受西方记者采访的时候,记者就问,“您告诉我,您是神吗?”结果大师就说,“是的,我是,我是神”,他承认。然后他又说,“你也是。只是我俩的区别在于,我知道我是神,而你不知道”。这个回答很有意思!他把妄想执着这些烦恼放下了,他发现自己真的有神通能力。我们凡人不知道自己有,还在外面寻寻觅觅找神,不知道自己就是。</p><p class="ql-block">《说苑.辨物篇》在这里继续说,“此答子路只举四人所长,比答颜子为次一等,所以说亦可”。《论语》文章里面就讲“亦可以为成人矣”,亦可就是勉强还说得过去,那肯定上面还有一个更高的标准,这个标准在哪?《论语》这里没讲,刘向的《说苑》把这一章引出来了,他是跟颜子讲的。对子路不能讲太高,他登了堂,没入室,所以讲太高也没用。</p><p class="ql-block">底下第二段,“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这一句话,有些古注,譬如说南北朝皇侃的注疏,宋朝邢昺的注疏,都认为这句话是孔子说的。也有些古注,像南宋朱子的《集注》,他说这是子路讲的。都有道理,可以并存。在这里,如果说是子路讲的,这个曰是子路曰,“今之成人者。何必,意思就是想问一下,再次一等是什么样的标准,有点像“敢问其次”的意思。“何必然”,何必然这三个字,应该是属于孔子说的。换句话说,对现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我们所见到所谓有成就的人,刚才说的那四个人合在一起,“文之以礼乐”,这样的标准都达不到,就不必以那个标准了,再往下次一等。</p><p class="ql-block">文中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君子有“九思”,最后一条就是见利思义,见到了利益,可取之利,首先想到它合不合道义,该不该取。</p><p class="ql-block">所以,孔子说了要有“臧武仲之知”。智慧是什么?你懂得前因后果,你自然能做到见利思义。臧武仲,齐庄公给他这些田地,这是利,他马上思义,他知道不行,接受这个人的馈赠,自己得不到,因为这个馈赠里头含有不义,所以他就离开了,我不要了,这就是智慧。“见危授命”,就是看到了危险,遇到危难的时候,如果是义不可免,那就绝不逃避,不惜交出自己的生命。授命,是把生命都交出去,可以牺牲自己来成全道义,这就是儒家讲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就是勇。“卞庄子之勇”,他的勇在哪?他没把自己的生命看得了不得,把义放在了不得的地位上,义和命比起来,义比命更重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