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合”是不符合礼仪的婚姻——从孔子的出身看周礼

太阳的梦想

<p class="ql-block">《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用大白话讲,就是曲阜城东南鲁源村的叔梁纥,带着颜姓女子到尼丘山上“野合”后,祈求山神保佑他生个儿子,随后孔子诞生。孔子出生时,头顶有个洼,像极了起伏不平的山丘,所以取名丘。一句话,大名鼎鼎的孔圣人是他父母在尼丘山上“野合”的结晶。</p><p class="ql-block">司马迁“野合”一说引起了后世儒家长达两千多年的争议。汉代大儒郑玄对《礼记·檀弓》注释“孔丘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郑玄认为孔子是父母“野合”而生,孔子母亲颜氏视这一行为为耻辱,当孔子长大后问父亲的安葬之地时,颜氏就没有告诉他。清雍正进士孙濩孙对郑玄的解释则不认同,《礼记·檀弓》“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人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其慎也,盖殡也。问于郰曼父之母,然后得合葬于防”,他认为孔子知道父亲安葬何处,只是不知道父亲是怎么安葬的,没有说“野合”是羞耻之事。</p><p class="ql-block">按照今天的理解,“野合”是不轨男女在野地里乱搞男女之事,特别是前些年国学刚刚热起来时,一股“戏说国学”“戏说历史”的暗风悄然吹起,居然说孔子不是什么圣人,他是父母偷情“野合”而生,是个地地道道的“私生子”。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见证,没有历史的民族是不幸的,不敬畏自己的历史、不追寻自己的历史、不延续自己的历史的民族是不幸的,自己民族的历史怎么可以“戏说”,怎么可以拿自己的老祖宗开涮呢?以今人对“野合”的解读,强加给2000多年前的司马迁,强加给孔子,是多么的可笑和不幸。</p><p class="ql-block">孔子出生的春秋时代是很讲究周礼的时代。西周之后的几百年间,出现了“礼崩乐坏”“焚书坑儒”,但到了司马迁生活的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礼尚礼之风盛行。凡合乎礼仪规定的行为,都称为“文”,即君子文质彬彬;而不合礼仪规定的行为,都称之为“野”,即野蛮、野人的行为;“合”是“合卺”的意思,男女成婚称为合卺;“野合”就是男女不合礼仪规定的成婚。不可否认,“野合”一词在古代也有非婚而野外结合的含义,《大唐西域记·乌杖那国》“释种惊寤,因即谢曰:‘羇旅羸人,何见亲附?’遂款殷勤,凌逼野合”,这就是“野合”,为“野外苟合、不婚而交”,因此认为孔子就是私生子。这种说法,忽略了孔子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徵在的婚姻是正儿八经明媒正娶的事实。</p><p class="ql-block">孔子父亲叔梁纥年轻时娶妻施氏,生有九个女儿。当时的礼仪规定,女儿不能继承家业和祭祀祖宗,祭祀更是必须由儿子来进行。为了继承香火,叔梁纥纳了一妾生下儿子孟皮,旧时兄弟姊妹排行用孟、仲、叔、季做次序,孟是老大,皮读跛,就是瘸子的意思。按照礼仪,瘸子孟皮也不能祭祀祖宗继承香火。妻子施氏去世后,已经过了六十五岁的叔梁纥又娶了十六岁的颜徵在为妻并生下孔子,孔子男孩排序第二,所以后人称其为孔老二。唐开元年间学者张守节《史记正义》说:“男八月生齿,八岁毁齿,二八十六阳道通,八八六十四阳道绝。女七月生齿,七岁毁齿,二七十四阴道通,七七四十九阴道绝。婚姻过此者皆为野合。”男子从十六岁到六十四岁可以结婚,女子从十四岁到四十九岁可以结婚,男女不在此年龄段结婚皆为“野合”。唐史学家石马贞《史记索隐》云:“今此云‘野合’者,盖谓叔梁纥老而征在(颜氏)少,非当壮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故《论语》云:‘野哉由也’,又:‘先进于礼乐,野人也’,皆言野者是不合礼耳。”叔梁纥过了六十五岁与颜徵在结婚不符合礼仪规定,司马迁不为圣人隐瞒真相,如实记载其父母的婚姻为“野合”,恰好说明司马迁按事实秉笔直书。</p><p class="ql-block">研究民俗学发现,上古时期经常举行一种“高禖”之礼。《礼记·月令》云:“仲春之月,是月也,玄鸟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郊禖。天子亲往,后妃帅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韣,授以弓矢,于郊禖之前。”‌‌高禖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管理婚姻和生育的神仙,更是我国历时最为悠久的祭祀活动之一,其祠在郊,又称郊禖。禖同媒,最初形象属女性,而且是成年女性,具有孕育状。汉代画像石中高禖神与婴儿连在一起,辽宁红山文化遗址的高禖为女性生育之神,河南淮阳人祖庙供奉的高禖神就成了代表父权制的伏羲。弓矢的作用是发射,目的是祈求多子多孙。高禖祭仪有的在庙堂有的在旷野,参与者既有皇室贵族也有黎民百姓,祭祀对象有高禖神也有男女生殖器的象征物,参与方式有祭神祈拜也有男欢女爱,核心是生殖繁盛人丁兴旺。</p><p class="ql-block">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孔子衣镜有文字1850个,跟孔子有关的文字多达600个,提到孔子的出生时,没有用司马迁《史记》中的“野合而生孔子”,而是“野居而生”。“野居”的“野”是相对于“国”字而言,《说文解字》解释“野”为“郊外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 。”“野居而生”,就是野外居住而生孔子。先秦时期的“高媒”之礼,流行于燕、齐、宋、楚、鲁、郑等国,“野居而生”与“高禖”之礼极为契合。结合文献,“祷于尼丘得孔子”,是身处鲁地的孔子父亲叔梁纥和颜徵在尼丘参加了这种“高媒”之礼后生下了孔子。“野合”“野居”一字之差,意思却大不相同。</p><p class="ql-block">结合《孔子世家》上下文来看,“野合”也不可能是“打野战”而生的意思。这么私密的事情,司马迁怎么可能知道?人家父母在尼丘山为爱鼓掌,难道还有人围观?又或者说,梁叔纥还到处宣扬自己跟妻子颜徵在在山丘“造人”?如果孔子真如传言所说,是“野合”而生的私生子,很难想象,在当时整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社会思潮下,对于儒家创始人的至圣先师孔子,身为太史令且极为推崇孔子的司马迁还会这样写:“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祷于尼丘得孔子”?</p><p class="ql-block">正本清源,“野合”就是一种不符合西周礼仪的婚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