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哪吒起源于印度佛教中的“那罗鸠婆、那吒俱伐罗”等,最早传说来自古波斯和古印度教神话。在十六国时期北凉汉译佛教典籍《佛所行赞》中以“那罗鸠婆”之名出现,是北方毗沙门天王的后辈。随着佛教本土化,到南宋时,李靖演化为佛教的毗沙门天王,哪吒也成了中国人。宋末元初,哪吒形象被搬上杂剧舞台,拥有了三头六臂的形象。明代《三教搜神大全》将其身份改造成“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完成了彻底的中国本土化。</p> <p class="ql-block">《西游记》里是天宫的孩童神将,是天庭核心战力,多次奉命镇压叛乱,如擒拿孙悟空等。他对玉帝绝对服从,情绪稳定、行事冷静,其佛教护法神身份被弱化,更多作为道教神祇出现。</p> <p class="ql-block">勇敢无畏:面对东海龙王等强大敌人,毫不畏惧,主动挑战,如在闹海故事中,与龙宫势力对抗,打死敖丙,抽其龙筋。</p><p class="ql-block"> 叛逆不羁:不听从传统规矩束缚,敢于向不合理权威发起挑战,“削肉还母、剔骨还父”的情节充分展现其叛逆。</p><p class="ql-block"> 重情重义:虽行为叛逆,但深爱着家人和朋友,为保护家人不惜牺牲自己,后又在太乙真人帮助下重生,继续为家人和正义而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