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永不妥协的艺术灵魂❤️

樂此不疲

<p class="ql-block">  2015.7.1.小泽征尔在路易威登基金会(巴黎)驻留之际,瑞士小泽征尔国际学院于2015年7月1日举办了一场非凡的音乐会,展示了该学院组建的四重奏以及由小泽征尔指挥的管弦乐队。在这位世界著名的日本指挥家的指导下,这所享有盛誉的学院才华横溢的学生们在令人惊叹的巴黎礼堂展现自己的音乐技巧!</p><p class="ql-block">曲目单:</p><p class="ql-block">Ludwig van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No. 16 in F Major, Op. 135</p><p class="ql-block">Edvard Grieg, Holberg Suite, Op. 40</p><p class="ql-block">Johann Sebastian Bach:Concerto for Two Violins in D Minor, BWV 1043</p> <p class="ql-block">小泽征尔/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2015.7.1.)贝多芬《第16弦乐四重奏》第三乐章/格里格《霍尔堡组曲》</p><p class="ql-block"> 美育中文:特别是贝多芬第十六弦乐四重奏这首作品创作于贝多芬临终前数月,表面是F大调的明朗,内里却暗藏对生命的诘问。小泽征尔抓住了‘浪漫瞬间’的矛盾性:第三乐章的慢板却如暮年回望,弦乐交织出‘旧睡袍与老酒’般的私密感。这种‘向死而生’的浪漫,恰似情人节最深刻的告白——爱在脆弱中显其永恒。”</p><p class="ql-block"> 小泽征尔与贝多芬的对话,是两位巨匠跨越时空的互文:一个以病躯重塑指挥的边界,一个以失聪听见宇宙的回响。这首F大调四重奏的‘浪漫’,不在甜腻的旋律,而在混沌中迸发的秩序之光——谨以此版,致敬永不妥协的艺术灵魂❤️</p> <p class="ql-block">小泽征尔/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2015.7.1.)巴赫《双小提琴协奏曲》</p> <p class="ql-block">  OriginLad:本曲作于1826年10月,题献给好友约翰·沃尔夫梅耶,是贝多芬创作的最后一部完整的作品(实际上《降B大调第十三弦乐四重奏》(av17930585)的终乐章在此之后完成,是贝多芬的绝笔)。从长度来说这部作品比起前面的四重奏都要短得多,它与Op.18/2 、Op.95同为贝多芬最短的三首四重奏。不仅短,这首作品远不及前几首所具有的深刻思想和曲折的心理轨迹,而是比较放松愉快。作品于1827年9月出版,到1828年3月初演,这几乎是贝多芬去世后一周年。</p><p class="ql-block"> 全曲共四个乐章。</p><p class="ql-block">第1乐章,小快板,F大调,2/4拍,是奏鸣曲式作成的简洁乐章,其中片断的旋律以流动般串连的手法,是贝多芬晚期四重奏的特色。乐章中好似灵魂已得到解脱,充满轻灵之感。</p><p class="ql-block">第2乐章,活泼的,F大调,3/4拍,谐谑曲式。结构出奇的单纯,却拥有极出色的动感。</p><p class="ql-block">第3乐章,平静如歌的甚慢板,降D大调,6/8拍。全乐章仅54小节,是一首自由变奏曲,由平静的主题和极为自由的四段变奏构成,在短小的结构中孕育着深刻的内省内容,有一种特别高贵深刻的意境。</p><p class="ql-block">第四乐章,不拖沓的庄板-快板,F大调,2/2拍,奏鸣曲式。这是该曲最为有名的乐章,因为它成为音乐史上一个未解的难题,它的出版稿与贝多芬的手稿是矛盾的,该乐章标题为“必须这样吗?”然后回答:“必须这样,必须这样。”这段对话意味什么就有种种不同的解释,有一种说法就是这样的:贝多芬不愿意将 Op.130的乐谱献给D先生,因为他未出席该曲的首演音乐会,此人请贝多芬的朋友霍尔兹从中调解,霍建议让他付给出版商50先令,D问:“必须这样吗?”霍回答:“必须这样”。当霍将此事讲给贝多芬听,贝大笑并记下这段对话,还为它写成一段卡农,后来又扩展了这段音乐材料放入这首终曲。作品以缓慢而沉重的“必须这样吗”的动机抑郁地展开;主部转为快板,F大调,气氛转为明朗,以“必须这样”的第一主题开始.第二主题是嬉戏般的,宛如一首维也纳街头小调,好象贝多芬在大笑自己,也在嘲笑听众这样严肃地研究这古怪的 “困难的决定”的难题;尾奏反复强调“必须这样”的动机,或许这就反映了贝多芬以胜利的喜悦来迎接死亡的态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