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i>感谢您,萧乾先生</i></b></p><p class="ql-block"> ——萧乾先生逝世周年祭</p><p class="ql-block"> 陈晓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晚上又读萧乾先生的书:《过路人》和《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这段时间里,我的头脑中总流动着先生的影子,在报上看到他是1999年春节前2月10日去世的,为他我的心隐隐作痛,那感觉犹如父亲和师长远行了,又是留恋,又是怜惜……</p><p class="ql-block"> 一个耄耋老者的仙逝,让我这个陌生的年轻人情动魂牵,连日难眠,这说明先生在我精神世界中所占的比重是何等巨大。他早已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他的作人做事,他的新闻踪迹,他的文学写作,以及他的外国文学翻译,都早己融入了我的工作和人生中,深深地影响着我、滋润着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我默默地,自觉地接受着先生的教诲,我曾为先生的传奇经历感叹,曾为先生笔下惊心动魄的二战风云所折服,曾为先生创造的艺术世界陶醉。他不愧为世人钦佩的著名记者、作家、翻译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我心目中,他更是一个不畏失败,无视磨难,爱憎分明,创造不止的强者。也许因他蒙古族出身与我相近相同,使我过早地与他心心相通;也许他的记者生涯让我感到了其职业的多姿和神圣,使我越发珍爱自己当年的记者职业;也许是他的文学创作让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滋润,我越发感到生活的美好,更加珍惜今天所创造和收获的一切;也许他的译著《培尔·金特》,让我看到了人生的起伏嬗变过程,人间的善恶美丑,坚信善总会胜利,获得成功必须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艰苦卓绝的抗争,这是人生前行的永恒态势……这些,皆来自先生的人生和其著作,萧亁是我人生走向的船长,是我向理想突进的引路明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先生,读您的随笔和特写,我真切地看到了旧中国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热和贫苦艰辛,人民遭受列强欺辱的沉痛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风云变幻,欧洲国家遭受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蹂躏,中国及东南亚国家饱受日本帝国主义、军国主义的宰割……山河破碎,疆土呜咽,大地流血!从当年先生的字里行间,我曾感受到一颗年轻的赤子之心强劲地跳动,他那风火般的身影出现在盟军的队伍中,出现在消灭法西斯的战场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时,先生的笔同他的一切行为,告诉世界一个声音:抗击侵略者,维护世界和平。《血红的九月》、《银风筝下的伦敦》、《到莱茵前线去》、《南德的暮秋》,这一组组文字,是历史的长卷,是欧洲人民战胜人为灾难的史诗,是声讨的檄文。</p><p class="ql-block"> 先生的笔,正在唤起爱好和平的人们,必须拿起武器,坚信付出血的代价,定能把侵略者赶走,恢复创造自由,重建家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被毁坏,甚至可以被欺压一时,但只要这个民族的精神不倒,这个国家就一定会强大起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今天,读先生的这些带着热情、正义的文字,似乎当年的硝烟战火就在眼前浮动,我能从中感到一种不屈的坚强的民族精神在升华、在上扬,如旗帜引导着我们一往无前,从那些滚烫的文字中,我们体验到当年的青年记者跳动着的血脉喷张的灵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一切:侵略者的嘴脸,老百姓的苦难,以及觉醒的人们,纵横欧美战场,俯视神州大地,不管是弥漫硝烟的前线,还是热情高涨的后方,一只动物,一个故事,一段人生……都成了先生昨日笔下的鲜活新闻,今天读者眼中的大历史。这一切,皆是先生冒着生命危险采写来的,这些文字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昨天,加倍珍爱今天。于是,我们作为今天的读者和后来人,心底升起一个共同声音:感谢您,萧乾先生!</p><p class="ql-block"> 萧乾先生远行了,您的华章和精神与我们同在!作为记者,我是您的后来者,我把您的精神播种在心中了。</p><p class="ql-block"> 2000年2月</p><p class="ql-block">注明:</p><p class="ql-block"> 1.本文选自陈晓雷散文集《生活的位置》,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年3月版。</p><p class="ql-block"> 2.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