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庄神山

行者自娱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竹庄神山</b></p> <p class="ql-block">  莆田北高竹庄神山:其北朝兴化海湾,跨海与福清江阴半岛对望;其南偏西与五侯山咫尺可及、触手掌中;东临后海海湾与筶杯两岛遥遥相对;西接美澜盐场并与澄峰养殖围垦工程相连,远眺可及草屿、塔仔屿古时候三江口的出海航道口,其位置于古航海时代重要性亦不言而喻,特别在唐朝时期海水尚可环绕山麓周边。</p> <p class="ql-block">  历经数亿万年大自然搏斗中的冲刷,神山以坚固多姿的半岩石之形状保护着山麓下的竹庄村。山麓以富饶的沙土之质供养着竹庄人民豁达的海洋性文化。沙土最需淡水源的不断滋润以成就其文化的继承。其山北有“大井深不数尺,三年之间南北易流,溉田十余亩,大旱不涸”福泽乡民,因此山名“神山”。山脉自北往南如同自东而西的神鹰微收着翅膀着落于兴化湾之畔的大地上。两翅膀肘头形成一高一低的裸露碎裂、圆润大岩石南北相望。身子上有三峰禅寺、三峰亭、三峰寺三建筑镇守其中防若起身飞去,建筑后有高基座不可攀爬登临的航海标志石塔亭守望着远帆的归来。石塔旁立有近年来刚耸立的十来米高的三面观音佛像踩踏着石莲台守望着神山的四面八方。人于观音佛像前,只及台座仰望着慈悲的俯望尊容。佛像旁有高一米左右的踩小莲台的童男童女,观音佛像基座台外便有一尊站立的、合掌的、金刚降魔杵横放臂弯胸前的、俯首视掌躬敬的韦陀爷像,近两米高的,基座亦有一米左右,踩着祥云石基底。寺前山下有一水塘,塘中立有多尊童男童女围绕着的观音神像,也有近十来米高。北高这些年发展的很快,一扫当年“界外”的窘迫之境,座座高楼大厦若雨后春笋,眼花缭乱,个个期盼着多子多孙添充着座座空虚的大楼大厦,此观音若神鹰之首而有所寄盼!登山的石阶则象极神鹰的脖子,东向侧望着更加灵隐灵现!北肘头以高悬的峻石压迫着视觉,似神龟护法,龟头顶立有一尊持禅杖的驻立着的地藏王神像,高近二米向西守望着,岩石下围砌着一个储着水的功德池。岩石背朝北有二三块巨石围成一个向北缺口的圆桶形状,中立座纤细瘦小的、一米多高的佛石塔,或许是舍利塔吧,人置其中可参禅,也若“坐井观天”了。岩石东向而下刻有“神山顶”之崖刻,与观音佛像基座相临。再北岩石面平坦如埕头而略宽,岩石立削面上刻有鲜红的“仙樽仙碟”字样,人可坐卧其上或蹦跳其间,前可俯望美澜村高楼大厦及广阔的兴化海湾。过航海石塔而上,有妙法亭、有阿弥陀佛、十八罗汉、福禄寿三星及土地爷等等新雕石像,各与人类高低不分仲伯,甚亲民而入群围,观景路上不显得寂莫无寥,且慈悲的脸容在微风送抚下也许会顿悟人世间世俗大道。路有近十来二十米前亦突起一个“肘头”,有崖刻“凤冠”二字。其石崖开绽若花蕾,其护栏又若花蕾上之丝绸盘绕如同凤冠而立于“肘头”之上!凤冠之顶,当为神山最高峰,护栏围成一平方面积如髻顶,于上可环视四周,接受四纬八方的徐徐轻风和广阔视觉,让神觉飘逸!其下更有三层石铺奇峰怪石与山上的黑松翠柏相间,令人过目而难忘,流连而忘返!</p> <p class="ql-block">  莆田翁氏始祖何公随父守福州,乘舟而近神山之秀,登顶而查其“前有海水朝宗,后有竹木环荫”之机,可乘神鹰博击长空而一飞惊俗,故得其胜而发以庄名“翁庄”,史称“竹啸翁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翁氏祖祠</b></p> <p class="ql-block">  翁氏入莆第六代六兄弟前后登宋初开国时的进士位时有“六桂”之雅称,四桂处朴公之裔孙翁纬(进士,时任知县)于神山之麓创建了闻名于东南沿海、东南亚以及海外的翁氏祖祠。祖祠历经元未兵火、永乐抄没、倭乱及清初截界之痛,终以上世纪六十年代,几个顽童玩火嬉虐沦为废墟,仅剩下四块旗杆石!多赖诸后裔及海外宗亲协心众力,终于1998年重建重现!“祠宇坐北朝南,五间宽,二厅六房一庭院,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翁氏族谱》)现是民众的休闲娱乐和了解历史、观光瞻祖的主要圣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按《莆田市姓氏志》载:“翁禧汝,官苏州刺史,迁福州刺史,建长乐‘瑞云书院’。生子翁轩,唐甲榜进士,德宗建中间(780~783年),官朝请大夫,为福州刺史,迁漳州刺史,又泉州刺史兼漳州事,有大勋,赐郡‘京兆’。”查《三山志》、《八闽通志》、《漳州府志》,一时没有两位的刺史踪迹;一时长乐“瑞云书院”也无从考证?《隋书》中“至开皇三年,罢郡,以州统县,自是刺史之名存而职废。”而新、旧唐书尚有刺史一职但时有变化,不知当时刺史有现职与挂职之分乎?翁氏无官职无由来闽;无官职也无由发现“竹庄”传延后裔!</p> <p class="ql-block">  就“六桂”而言,尚有万历间二县志发出莆阳进士之疑,今人《莆阳人文大典》亦发出存疑,称宋初陈洪进尚未纳土归宋,焉有人登进士第?并举证宋《莆阳比事》及《八闽通志》。其时万历二书一发,皇明万历丁丑(1577年)六桂十八世孙翁若愚亦以“六桂祠碑文”而释疑之:其一,六桂之父“癸未年辟晋王文学椽,与两叔同仕,阻乱不归,遂家于浙,今为浙之翁。乾度公在朝与妣陈氏及六子居汴”;其二,释疑“开宝宋准榜总十人,安有兄弟并进之理”;其三,释疑“处厚之父仕于后唐,安有子至于宋而始为官”,并用当时北宋初年的名相和文学家李昉《晋谏》诗证之:“神山千仞云常下,竹啸庄屋半茅茨。六子有名登桂籍,四方无地可容锥。”及景德四年(1007年)学士杨忆贺翁纬公建祠曰:“燕山休说五枝芳,更有人为六桂堂。竹啸潮头春水涨,壶华东望即扶桑。”其实六桂最大的疑团是分姓问题!是什么原由分六姓?为什么莆田查不到线索而福清、海外有盛传?历经战火、时间洗礼的翁氏祖祠依然坚挺在神山脚下,神山之辉芒依然促使着后人继往开来面朝大海展望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九十九间大厝里</b></p> <p class="ql-block">  祖祠的前方有座九十九间大厝里,始建于乾隆壹拾伍年间(1750年),公元2018年大整修,现无人居住而对外开放。清初莆田“截界”大灾难致使莆田人民死之近半,情况超过南宋未年的元兵屠城和明朝中叶的倭寇之乱。截界时间长达二十二年(1661~1683年),界外树木尽砍,村庄尽毁,田野荒废,海堤冲垮,经济发展一直到改革开放前还不能恢复起来!大厝里始建时间恰于“截界”后六七十年,能在那个年代修建大厝不能不靠着某种精神、毅力和财力!</p> <p class="ql-block">  大厝里有别于莆田地区一般的大厝样式,相似点亦是以中轴线为主两边对称相分,从大门坦、埕头、下厅、天井、上厅,由外而内直透厅堂。区别在于大门坦两边盖为倒坐房、下间尾合围;正房三间厢,再“拖”两厢,各立三大门三埕头,既相联又相互独立的三座拖;下厅设有中屏风,屏风前置供桌,屏风上挂关公像,大门顶挂“忠义堂”,显然“起大厝”之精神、财力、物力来源于此矣!过天厅亦上厅,也称大厅,宽敞而且明亮,采光度好,不象莆田众多大厝一式低矮而“阴森”,俗称“荫庇儿孙”的俗套,这在沿海过去建筑里是很不可思议的!梁柱斗拱上没有精雕透雕些花花草草人物鸟兽一类,整体上朴实、大气而实用。大厅后还有后座厝,目前尚没有整理开放,挺可惜的!相对于现在高楼如林的别墅群下,此建筑更显得古朴而珍贵、奇光而异彩,相当的不易,劫后而余生!</p> <p class="ql-block">  此次春节随父携姨母、表弟到此,游祖祠、观大厝里、过神峰广场、上神山傲视莆阳大地,此愿大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