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松弛感

八点谈养生

<p class="ql-block">《史记》中太史公记载老子:“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老子之所以能享有如此高龄,正是因为他深谙养生之道。《道德经》中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老子认为,养生的关键在于保持身心的自在与松弛,这与现代所提倡的“松弛感”不谋而合。当一个人能够与世界和谐相处,内心宁静,便达到了养生的至高境界。</p> <p class="ql-block">01</p> <p class="ql-block">清净,养心</p> <p class="ql-block">现代养生方式繁多,有人花费重金购买保健品,却收效甚微;有人过度节制饮食,反而损害健康。老子的养生观告诉我们,真正的养生在于养心。内心清净,身体自然安康。美学家蒋勋在经历一场大病后,选择远离喧嚣,回归宁静的小乡村。在那里,他远离尘世纷扰,清晨散步赏稻田,夜晚静观星斗,这份宁静淡然让他的身体逐渐康复,精神焕发。正如《灵枢》所言:“心者,乃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静则神安,心躁则神耗。晚唐德诚禅师,一生少病痛,高龄仍能应对自如,正是得益于他那颗淡定平和的心。《道德经》云:“清净可以天下为正。”养一颗清净淡然之心,顺其自然,方能百福自集。</p> <p class="ql-block">02</p> <p class="ql-block">寡欲,养身</p> <p class="ql-block">《道德经》中问:“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多少人为了追名逐利,不惜损害健康。老子认为,过度的欲望会不断蚕食人的精气神。单位里有位前辈,为追求无止境的进步,常年饮食不规律,压力过大,最终身体亮起红灯。《道德经》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常乐,珍惜当下,才能怡然自得。国学大师梁漱溟,居于陋室,食素度日,却过得超然洒脱,活到95岁高龄。老子说:“罪莫厚于甚欲,咎莫憯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无尽的欲望是养生的大敌,学会知足知止,才能平和通达,延年益寿。</p> <p class="ql-block">03</p> <p class="ql-block">不争,养气</p> <p class="ql-block">生活中,能言善辩、凡事较真的人往往面容愁苦,而那些忍辱不辩、看似糊涂的人却精神充沛。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处处想赢过别人,事事计较,只会让人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最终身体虚弱,精神疲惫。有位老翁,喜欢对他人指手画脚,一次因与戏子争执而大病一场。作家胡夫兰德说:“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情。”不争不吵,心平气顺,病痛才会远离。倪萍的姥姥一生几乎不与人争执,活到99岁高龄,度过了平和喜乐的一生。《道德经》云:“善于养生者寿,不善者夭。”养生的最高境界,无非六个字:清静,寡欲,不争。遵循生命法则,注重修身养性,才能养出健康之躯,收获福运绵长的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