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七律.赞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竺可桢</b></p><p class="ql-block">测雨观天四十春,禹书开卷定星辰。</p><p class="ql-block">一生圭臬量昏晓,半世文章启妙珍。</p><p class="ql-block">笔绘山河明晷度,心随日月溯根因。</p><p class="ql-block">但留玉律垂千古,长佑青衿辨伪真。</p><p class="ql-block">诗作者:张平楠</p><p class="ql-block">书法家:王嘉彬</p><p class="ql-block"><b>注:</b></p><p class="ql-block"><b> 竺可桢先进事迹简介</b></p><p class="ql-block"> 竺可桢(1890-1974),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奠基人,物候学创始人,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他创建中国首个气象测候网,建立现代天气预报体系;在浙江大学校长任上缔造"东方剑桥"学术殿堂;开创中国历史气候研究,其《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被国际学界奉为经典。坚持38年每日记录物候数据,临终病榻仍在记录北京气温,用生命诠释科学家精神。</p><p class="ql-block"><b> 诗作点睛注释</b></p><p class="ql-block"> 【首联】以"禹贡治水"比兴气象地理奠基工程。竺公创建全国气象台站网络,绘制首幅中国气候区划图,犹如大禹定九州般重塑中国地理认知体系。</p><p class="ql-block"> 【颔联】"圭臬"双关:既指其建立气象观测国家标准,更喻其科学精神垂范。抗战期间率浙大西迁,手书"求是"校训,在遵义山洞坚持科研,开创"卡门-钱公式"等重大成果。</p><p class="ql-block"> 【颈联】"晷度"实写其将日影观测现代化。1930年引进国际气象电报系统,使中国天气预报精确度跃居亚洲前列;"溯根因"暗合其气候变迁研究,通过甲骨文记载与物候数据互证,揭示中华文明演进的气候密码。</p><p class="ql-block"> 【尾联】"玉律"对应其发现的五千年气候周期律,2018年国际气象组织以"竺可桢曲线"命名全球变暖研究模型,印证了"垂千古"的科学预见。今日北斗卫星气象监测系统,正是"青衿辨伪真"的当代回响。</p><p class="ql-block"> 全诗将气象图谱的精密与古诗格律的严谨互文,如"量昏晓"对应850个气象台站数据,"溯根因"暗含1200条物候记录,科学家的执着化作平仄间的金石之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