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岭古道咏怀》20250216

高山流水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龙岩鼓山西浦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石鼓岭亭古驿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昔日守亭长者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客商渐稀徒步难。</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泪辞烈士遗踪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汗洒荒田旧梦寒;</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幸有缪门承父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劈山筑路万民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石鼓岭的悠悠变迁》</b></p> <p class="ql-block">  在西浦村的西南方向约2公里处,静卧着两座一对的山峦,其中一座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龙岩鼓山。这座山,如同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见证了无数岁月的流转。龙岩鼓山并非孤峰独立,而是与周围的群山相依相偎,背倚笔架山,这群山环抱的山景共同编织出一幅幅壮丽的自然画卷。</p> <p class="ql-block">  春秋时节,龙岩鼓山常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山腰处的寿泰公路像银色飘带更让龙岩鼓山增添诗情画意,沿山凹直上的石鼓岭古道宛如天梯直上云端。这条古道,曾是连接闽浙两地的交通要道,见证了无数商旅的来来往往,也承载了无数人的悲欢离合。石鼓岭古道,如同一条岁月的长河,流淌着过往的记忆,也映照出未来的希望。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仙峰村就读于西浦中学的学子们,每日上午到校傍晚放学往返于石鼓岭,这条古道上留下了他们足迹和无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罗隐仙师留下的古书上的图)</p> <p class="ql-block">  龙岩鼓山背倚笔架山峰,石鼓岭古道上一直传奇不断,最奇处当属石鼓岭亭址。唐末游方道人罗隐(833~909,字昭谏,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曾在此驻足,留下玄机暗藏的偈子:"百脚蜈蚣落坪峰,多少名贤不识踪;有人寻得腦中穴,儿孙富贵福重重。坐西向东,地在西溪"(注:据历料记载,古时的犀溪"北浦+西浦"统称为"西溪")。细看上图3对比上图2,不难看出,这罗隐仙师的偈语配图中很像是此地。除此之后,还有寿宁境内流传的地理仙师"黄乞仙"的偈语:”仙峰过了翁村,有地就在蒙洋垱,谁人能得去,金银用肩扛"。更使此地充满了神秘色彩,此处真的很神奇。</p> <p class="ql-block">  在古道的岔口处的驿亭,始建于明代,名为石鼓岭亭。这座驿亭曾是过往商旅歇脚避雨的地方,也是传递信息、休闲喝茶的重要场所。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石鼓岭亭一直热闹非凡,往来客商络绎不绝,老货郎踩着露水打湿的石板,担篓里晃荡着浙南的小商品与闽东的竹器,他们在这里休憩、交谈,分享着各自的经历和见闻。那时的驿亭是活的,木梁上挂着赶山人遗落的蓑衣,泥墙上留着炭笔写的算账数目,甚至条凳的裂缝里都嵌着瓜子壳。</p> <p class="ql-block">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通的发达,九十年代后,石鼓岭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柏油公路如黑蛇般盘踞山脚,新时代的春风忽然就绕开了这座山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守亭几十年的范春兰(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女战士范冬兰之妹)老夫妇回老家大安乡老家生活了,梁间的燕子窝被暴风吹掉落后,再没有新泥来修补。</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九年的深秋,西浦下碓洋片区的缪怀仕老人(时年62岁)带着族人将朽木旧瓦重新修了一遍。突然一个念头闪现:何不将被文革年代破坏的神龛修整起来,将此处改建为一处清净之地?说干就干,他把这一想法与友人缪步棣商量,立即得到他的支持与帮助,接着又有缪姆弟也加入其中,大家一致同意取名“清凉寺”。现年96岁家住南阳官洋的缪东贤老人(烈士缪成奥之子,原籍:富家庄)是缪怀仕缪步棣的老友,也是第一位在此礼佛出家的僧人。他到石鼓岭亭吃斋的那一年,孙子已考上中专,夫妇俩一心向佛,于是他俩就一同在这里晨钟幕鼓,过上了清净吃斋的礼佛生活。每一个清晨,山风卷着香火掠过清净的佛堂,古道上行人的脚步声与诵经声幽幽共鸣。清凉寺的建立,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活力,更成为了犀溪一带老年人及善男信女的好去处。缪东贤老人选择在这里吃斋念佛,就是想在此清静度过自己的晚年时光。</p> <p class="ql-block">  石鼓岭不仅是一条古道,也记载着红色记忆。上世纪初,这里曾是闽东独立师地下交通员的秘密联络点。红军长征后, 1936年冬的一个早上,雾比往年更浓,闽东独立师四区地下交通员叶督成在执行任务时不幸被捕了。在牺牲前,他被犀溪民团押送到寿宁城关时途径石鼓岭,被反绑双手,双脚被套着锁链。他大义凛然,迈着坚实的步伐,沿着石鼓岭东岭石阶而上,一路上锁链与石阶摩擦,铿锵有声,响彻整个山谷。烈士的妻子卢銮英挺着大肚子(怀胎足月)迈着三寸金莲小脚,带着大女儿叶连珠在后面一路哭着追赶,却在距亭三十步处被枪托拦住,别离之际只留下那句:“此去已不求生还,你别哭,好好照顾孩子们,还未出世的孩子,不论男女都送人抚养吧”,这最后的告别语在其家族中口耳相传九十年,至今让人听了泪目。烈士叶督成当年的遗腹女正是缪怀仕之妻叶连玉(现已九十岁高龄)。在这里,烈士与妻女作了最后的告别,泪洒石鼓岭。这一悲壮而凄美的感人往事,更使古道更添了几分红色记忆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  二十一世纪的太阳升起来时,石鼓岭成了被时代剪掉的边角料。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石鼓岭古道的繁华逐渐褪去。上世纪末起,这里的古驿站逐渐冷清,唯有西浦的村民们还需要进行农田与茶园的劳动。由于交通不便,村民们只能依靠肩挑背扛来运输物资,加上农人外出务工的潮流兴起,这一带的耕地一度被抛荒。由于交通不便,加上缪东贤老人年事已高,其妻在清凉寺仙逝后,只有他孤单一人。2007年冬,一直在默默助力清凉寺的首事缪怀仕逝世,加上缪步棣、缪姆弟等老人也都在2007年前几年相继过世,所以,缪东贤老人的生活变得困难,不久便被其儿子劝接回南阳官洋老家生活了。自此,石鼓岭古道变得冷清,此后相续有过两三位和尚在此礼佛,但终因交通不便而离去。西浦村民的茶园里,留守老人用豁口的锄头刨着野草,山脚下来往汽车的鸣笛声,衬得蝉鸣都寂寥。</p> <p class="ql-block">  早在2019年,笔者在《忆石鼓岭亭往事》一文中,提到:因没有可通行电动自行车的公路,故而石鼓岭亭没有了昔日人来人往的景象。希望故乡有贤达人士关注古道石鼓岭及清凉寺(石鼓岭)的修建工作,但愿犀溪镇政府职能部门能牵头组织社会力量为开发美丽乡村旅游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在这片被遗忘的土地上,总有人心怀希望、勇于担当。2022年的清明节,缪于贤站在父亲缪怀仕的墓碑前,看见最后一抹夕阳从清凉寺那边的笔架山上滑落——那方向正对是当年烈士叶督成决别妻女的山坳。 他发誓要完成先父的遗愿,修一条用于农耕又能方便“清凉寺”出行的一条机耕路。2022年6月,缪于贤与姐夫进禄一起商讨开通机耕路方案,得到缪郑华、缪春平、缪存春等人积极响应,大家一起为修建机耕路而努力。</p> <p class="ql-block">  2023年夏,龙岩鼓山重新沸腾。时年六十五岁的缪于贤攥着设计图纸,带上镰刀劈开荆棘的瞬间,三十四年前父亲重修庙宇的身影与此刻的自己忽然重叠,更使他坚定信念,完成使命。其的姐弟妹(祝清、丽清、桂清、于清、幼清)当即带头计捐资两万多元,捐资捐工的倡议立即得到西浦村民的积极响应。<span style="font-size:18px;">晚上,他们建路团队不辞辛劳地挨家挨户与村民沟通协商,用真诚和热情打动了每一个人。最终,村民们纷纷响应,有人慷慨捐地、有人踊跃捐资、有人积极出工出力,大家齐心协力为修建公路贡献着自己的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  最动人的莫过于征地那日,七旬老汉缪存奇说:“我的茶园任意用,用多少就多少,如果有不同声音的,我愿用我的茶园地跟他调换”。缪于贤等人一边挨家挨户与村民沟通协商,一边积极与犀溪镇与寿宁县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协商,最终争取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帮助。</p> <p class="ql-block">  如今,在政府相关部门和村民的帮助下,这条连接石鼓岭亭与寿泰公路的1.2公里的机耕路已经竣工通车了,村民们在这片土地上生产劳动不再肩挑背扛,而是凭着电动三轮摩托上上下下,享受着便利。这条公路不仅为西浦的村民们带来了便利的交通,更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石鼓岭古道和清凉寺也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访和缅怀。在这片充满希望和梦想的土地上,人们将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和传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