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春晚,一首来自四川大凉山,妞妞合唱团的童谣《玉盘》火遍了大江南北。一时间大街小巷,曲调四起哼唱不断。家里的妻子也选择了单曲重复的模式,听的耳朵要起老茧了,还欲罢不能。</p> <p class="ql-block">一首童谣为什么这么大的魔力,让人们痴迷呢?</p> <p class="ql-block">喜欢一首童谣,往往最初被它欢快的节奏感带起来。四四拍的节奏,嘀嗒、嘀嗒,嘀滴嗒嗒、嘀滴嗒嗒,一强一弱节奏感拉满。舞台上孩子们随音乐舞动,一左一右,一高一低扭身体,仿佛每个细胞都在跳舞。</p> <p class="ql-block">“玉盘玉盘,你为何悬于屋顶上?”欢快的节奏使童谣活了起来,尽显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天性,更有代入感。谁能想到,这些天真活泼的孩子来自大凉山深处,来自贫困农村。透过童谣我们惊讶于生命力的澎湃,听到孩子们对美好生活向往铿锵有力。</p> <p class="ql-block">喜欢一首童谣,离不开它优美的歌词。整个歌曲悠扬婉转,而歌词更是童谣中的经典。站在孩子们的角度,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排比铺陈,层层深入。问苍天大地,问历史古今,问悲欢离合,最后落到浓浓的思乡。</p> <p class="ql-block">“玉盘玉盘,你为何白白送银光?”在这一问一答中有孩子们的好奇懵懂,明月何时有,为何泛银光。有对自然人文的探索,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有对民族精神的寻根,唐诗宋词,神话故事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喜欢一首童谣,最动情处是它的寓意。明月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一首童谣窜起了它丰富的寓意。李白的“儿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p> <p class="ql-block">“玉盘玉盘,那孩子正抬头凝望。”举头望明月,中华民族对明月的情节融入血肉。这个伟大的民族在历史长河里跌宕起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至暗时刻依然充满对光明的向往,入边风雨边万里,冲上云霄上九天。</p> <p class="ql-block">一首童谣听的时间长了,竟听成了战歌。</p> <p class="ql-block">喜欢一首童谣,喜欢它战鼓铿锵。轰隆-----轰隆,轰轰----隆隆。听的人热血沸腾,好似古战场上金戈铁马,沙场点兵。巨大的军阵横亘山川,攻城拔寨,杀气腾腾。中华民族的血性在心头滚烫。</p> <p class="ql-block">“玉盘玉盘,心头光。月光月光,亮汪汪。”贯穿这整个童谣的战鼓声声催人,恰到好处的配乐让人浮想联翩。蒙古的呼麦急促而紧张,千军万马金鼓齐鸣,血染沙场。一曲横笛高亢而灵动,大军大漠横渡威武壮阔。洞箫低回而凄切,苍山如海残阳似血。</p> <p class="ql-block">喜欢一首童谣,喜欢它藏巧于拙。中华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善于藏巧玉拙。人们认为,童谣往往不简单。童谣《马兰开花》暗藏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究的秘密,《玉盘》包含了我国航空航天,登陆月球,探索宇宙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玉盘玉盘,那孩子正抬头凝望。”听着这首童谣,不由得想起一句话。“犯我强汉,虽远必诛。”看到大军出发时咧咧旌旗,听到车辚辚马萧萧,满眼是父老送别将士们远征依依不舍场景。雄伟的长安城,在夕阳下闪着金光。</p> <p class="ql-block">喜欢一首童谣,喜欢它给人遐想。穿着少数民族服装的孩子们动情演唱,最美的音乐不再是方法和技巧,而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纯真灵动。合唱中有领唱的悠扬如小山村,有和声的童稚如百灵鸟,有成人衬音的低沉豪壮如万重山。</p> <p class="ql-block">“玉盘玉盘,那孩子已拂去风霜。为他揽星辰,带他回故乡。”听着歌曲看到了《流浪星球》和中华民族的星辰大海,人类带着地球在宇宙中流浪,最后回眸月球,眼睛里多少悲戚多少欣慰。原名《问月》,韵母“ an”和“ang”连用,旋律宫商角徵羽,是典型民族战歌。</p> <p class="ql-block">春晚《玉盘》这首童谣,在这个时刻,登上春晚舞台。给人一种万家灯火,四海升平的祥和。那种家国情怀,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更掀起我们这个古老而伟大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吹响了新时代进军的号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