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土山湾博物馆,位于上海徐汇区蒲汇塘路55号,建于土山湾孤儿院旧址,是一座展示中西文化艺术交流历史的博物馆。博物馆于2010年6月正式开馆,2014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博物馆通过文献实物、场景复原、影视多媒体等手段,展示了土山湾从1864年至1960年的历史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土山湾,位于徐家汇南端,肇嘉浜在此拐弯,因疏浚河道,堆土成“山”而得名。清同治三年(1864),上海耶稣会在此建立土山湾孤儿院,至1960年结束,历时近百年。</p><p class="ql-block">土山湾是中国西洋画的摇篮,造就了一代代艺术名家;土山湾是近代上海工艺和海派文化的渊源,创造了中国工艺史上的诸多第一;土山湾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先导,开近代上海乃至中国风气之先。</p><p class="ql-block">“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被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天主教会创办孤儿院目的是传教,却带入了西方新的文化形式和技艺。它与本土文化交流融合,推动了海派文化的发展。今天,我们徜徉在土山湾历史文化长廊,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文明成果,就是为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土山湾中国牌楼,是土山湾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1913年,外国修士葛承亮带领土山湾孤儿工艺院的数十名孤儿,历时近两年,手工雕刻完成了这座牌楼。1915年,土山湾中国牌楼首次参展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并获得甲等大奖章。此后,它还参加了1933年和1939年的两届世博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牌楼为全柚木雕刻,高5.8米、宽5.2米,采用四柱三间楼阁式,庑殿顶单体建筑。仅雕刻部件就多达数干件,工艺极为精湛。土山湾中国牌楼不仅是中国工艺的杰出代表,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承载着土山湾百年历史的深厚底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牌楼顶部正面雕刻“功昭日月”,背面雕刻“德并山河”,因此也被称为“功德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牌楼的四个柱子上饰有吐火纳珠的蟠龙,柱子底部环饰42只狮子,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牌楼在参加完 1915年世博会后流失海外,上世纪80年代惨遭破坏。2009年,在各方努力下,牌楼终于回归上海。牌楼回归后,由浙江东阳木雕师傅历时半年修复,修复费用达180万元。修复后的牌楼保留了深浅不一的两种颜色,深色部分为原部件,浅色部分为修复部分,以此铭记其坎坷的历史。如今,土山湾中国牌楼被陈列在土山湾博物馆的牌楼厅中央,成为博物馆的核心展品,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span></p> <p class="ql-block">徐家汇,因徐光启(1562-1633)墓地坐落于此,后裔守墓聚族而居,且有肇嘉浜等多条河流汇聚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法国天主教耶稣会派遣传教士来上海。道光三十七年(1847),耶稣会会院在徐家汇建立,此后,天文台、博物院、藏书楼、学校、教堂、圣母院和孤儿院等机构陆续兴建。至二十世纪初,徐家汇已成为近代中国最具规模与影响的天主教文化重镇。</p> <p class="ql-block">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先后收养近万名孤儿和贫困幼童。工艺院内解决孤儿谋生能力和江南地区宗教用品需求,引进并传授各类西方技艺。土山湾出品的油画、水彩画、雕塑、印刷制品、中西家具、工艺木雕、金属制品等遍及全国,名扬东亚和欧美。工艺院培养和造就了一代代工艺美术人才。也陶冶了一批批海派艺术大师。</p> <p class="ql-block">土山湾画馆,前身为“徐家汇画室”,清咸丰元年(1851)由西班牙人范廷佐、意大利人马义谷在徐家汇老堂创办。被誉为“中国西洋画之摇篮”。</p><p class="ql-block">清同治十一年(1872),画室迁入土山湾。土山湾画馆在保持西洋绘画技法同时,还融合中国绘画的笔墨元素,形成了土山湾画的独特风格。其油画、水彩画、雕塑、木雕等作品中,洋溢着一股浓郁的“中国风”。土山湾画馆培养了刘德斋等一批中国西洋画人才,是最早向中国人系统传授西洋画技艺的美术机构。</p> <p class="ql-block">土山湾是中国近代新工艺、新技术、新事物的发源地之一 。</p><p class="ql-block">土山湾孕育了一代代艺术名流。其中既有直接培养的大师,如美术教育家周湘,摄影家安敬斋,画家徐咏膏、张聿光,建筑师潘克恭,印刷师邱子昂,雕塑家张充仁,木雕大师徐宝庆等;也有受到土山湾艺术陶冶,私淑成家的艺术大师,如画家任伯年、徐悲鸿、刘海粟,广告画师杭稚英,摄影家郎静山,简庆福等。人才济济,绵长深远。</p> <p class="ql-block">土山湾是海派文化和工艺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画馆曾被徐悲鸿称为“中国西洋画之摇篮”。</p> <p class="ql-block">土山湾木工部,是土山湾孤儿工艺院中最早设立的工场,以制造教堂工艺品著称。中国天主教各地教堂的祭台、圣像、圣器等装饰用品,多由土山湾制作。澳门、香港以及越南、菲律宾、日本等地教堂的高级装饰,很多也采用土山湾产品。</p><p class="ql-block">木工部依托精美雕刻工艺,生产大型木工制品和精致工艺品,产品从亭台楼阁、家具用品到挂件摆件,畅销海内外,“可以与欧洲最好的工场媲美,是真正的杰作,售价昂贵。”</p> <p class="ql-block">“中式小楼”,由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订购,放置于比利时布鲁塞尔莱肯宫内。</p> <p class="ql-block">土山湾印书馆,创办于清同治六年(1867)清末民初,印书馆有引进欧洲石印、珂罗版和照相铜锌版印刷等新技术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二十世纪初,印书馆采用机械排版和外文铸排机台,每年出版中西文书刊达百余种,是天主教在中国创办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也是上海乃至中国近代印刷技术引领者。</p> <p class="ql-block">彩绘玻璃雕花橱柜,由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制作,主体材质为红柳桉木,三门三斗,曾参加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六块彩绘玻璃从左上至右下依次为:“林逋赏梅”、“刘备招亲”、“七擒孟获”、“琴瑟和合”、“渊明对菊”、“文君当垆”。</p><p class="ql-block">橱柜雕版的雕版讲究章法,线条圆润,是中西绘画艺术交融的精品。左侧柜帮雕版分别为:岳云锤震金蝉子、魏文通九战秦琼、蟠桃会。右侧柜帮分别为:打登州、美良川、辞师下山。</p> <p class="ql-block">土山湾,是上海乃至中国,埋藏在历史尘埃中的一段难忘记忆。土山湾历史,折封出上海谦和坦诚、海纳百川的胸怀。也镌刻着中西文化会通与艺术交融的岁月。</p><p class="ql-block">为了挖掘这段历史,我们步履南北,迫踪欧美,殚精竭虑,深切感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热情和奉献;感受到海外同胞和国际友人的关心和热诚;我们更感受到历史赋予的责任和市民殷切的期盼。</p><p class="ql-block">源自土山湾的一泓细流,已汇入了人类文明的浩瀚大海,而我们积极探寻新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共融的和谱发展之路,永不停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