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用典》(五)

czx编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笃行篇</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吴浩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实干精神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把“形式主义”列为“四风”之首,要求根除虚浮作风,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的重点,脚踏实地地奋斗,扎扎实实地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十八、功崇惟志,业广惟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句话出自《尚书.周书.周官》。《周书》是记載周代历史的书,据《周书》记载:周成王灭了淮夷,回到王都丰邑,和群臣一起总结周王朝成就王业的经验,並向群臣说明设官分职用人的法则。他告诫官员们要忠于职守、勤于政务,不能怠惰疏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意思是:取得伟大的功绩,在于志向远大;完成伟大的事业,在于工作勤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了这句话,告诫各级干部一要立志,二要勤勉。无志难以行远,无勤难以成事,立志与实干相辅相成。既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又要踏踏实实地努力奋斗,干好眼前的工作,实现长远的目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十九、一勤天下无难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句话出自清代钱德苍的《解人颐.勤懒歌》,原文是:“为人在世莫嗜懒,嗜懒之人才智短。百事由懒做不成,临老噬脐悲已晚。士而懒,终身布衣不能換;农而懒,食不充肠衣不暖;工而懒,积聚万贯成星散。……士而勤,万里青云可致身;农而勤,盈盈仓廪成红陈;工而勤,巧手超群能动人;商而勤,腰中常缠千万金。噫嘻噫嘻复噫嘻,只在勤兮与懒兮。丈夫志气掀天地,拟上百尺竿头立。百尺竿头立不难,一勤天下无难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解人颐》写于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根据民间流传的《解人颐》初集、二集和《新订解人颐》三部书改写,重新付印的。《解人颐》收录的这首《勤懒歌》,对古代的“四民”(士、农、工、商)劝勤戒懒,最后归结为:“百尺竿头立不难,一勤天下无难事。”意思是:只要勤奋,天下就没有做不成的难事,即使百尺高的竹竿也能昂然挺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百尺竿头”一是说:古代在百尺高的竹竿上表演杂技;一是:佛敎用来比喻道行修养虽造诣很深,仍需修炼提高。后成为成语,意思是:已取得很高成绩,还需进一步努力,爭取更大成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引用了这句话,说明:“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才能铸就。”全国人民,只有通过辛勤、诚实、创造性的劳动,才能无艰不克,实现中国伟大的梦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五十、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老子》第六十四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原文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筐泥土堆成;千里的远程,需从脚下开始一步步地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春秋时思想家荀子也在《劝学》篇中说:“不积跬步(小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雕刻)而舍之,朽木不雕;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些话都用比喻的方法,说明成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而且必须坚持不断地努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了这句话,说明了大与小、多与少、成与始的辩证关系,敎导我们凡事要从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才能成就大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五十一、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句话出自明朝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原文是:桓公与管夷吾连语三日三夜,字字投机,全不知倦。桓公大悅,乃复斋戒三日,告于太庙,欲拜管夷吾为相。夷吾辞而不受。桓公曰:“吾纳子之伯策。欲成吾志,故拜子为相。何为不受?”对曰:“臣闻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润,非一流之归也。君必欲成其大志,则用五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段话的意思是:齐桓公(春秋时期五霸之一)和管仲(管夷吾)连续交谈了三天三夜,谈得非常投机,完全不知道疲倦。齐桓公非常高兴,就又斋戒(吃素净身、停止娛乐)三天,参拜了太庙,非常隆重地想拜管仲为相。管仲推辞不接受。齐桓公说:“我接受你的好计策。为了实现我的志向,想拜你为相,你为何不接受?”管仲回答说:“我听说要建成一幢大厦,不是用一棵树的木头;大海的广阔,也不是仅靠一条河流的水造成的。你一定想成大事业,就要用更多的人才。”大厦需很多材料才能建成,海洋必需容纳百川才能成其广阔,管仲以比喻的方式,建议齐桓公不要只用他一个人,成大业必须依靠众人的谋略,广用人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这句话,说明治国理政要防止毕其功于一役的浮躁,要广用人才,集众人之智慧和力量,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前进,积小胜为大胜,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五十二、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段话出自春秋时期老子的《老子》第六十三章。意思是:解决难题要从容易处开始,成就大事要从细微处着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屆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了这段话。告诫我们:凡事都要从细处着手,从容易解决的地方突破,抓细、抓实,踏实工作,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实现宏伟的目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五十三、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句话出自战国时期韩非子所著《韩非子》“喻老”篇。韩非子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散文家,古代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喻老篇》的原文是: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族必起于少。故曰:“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欲制物者于其细也。故曰:“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熛焚。……此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者也。”这段话的意思是:有形的东西,必然都是由小变大;长久的东西,必然是积少成多。所以说:“天下的难事要在容易解决时就去解决,天下的大事要从细小的事做起。”所以办事需从细节着手。因而说:“解决难题必须由易及难,办大事要从小事做起。”千丈的大堤,因为蝼蚁之类的小洞而崩溃;百尺高的房屋,因为烟囱裂缝溅出的火花而焚毁。这都说明必须重视小害而避大难,敬重细节而成大事的道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成语,原出于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韩非子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告诫人们:凡事要谨小慎微。任何事情都是由小变大的,所以要谨慎地对待容易的事,避免造成大难;慎重地对待细小的漏洞,防止发展成大的灾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央办公厅各单位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引用了这句话,強调国家工作人员办事要一丝不苟、严谨细致,踏踏实实地从易事和小事做起,防止积易成难,因小失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五十四、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句话出自明朝开国元勋刘基模仿连珠文体而作的《拟连珠》。意思是:任何事物都有甘苦之分,只有尝过后才会知道;天下的道路都有平坦和坎坷之分,只有走过了才会明白。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实践才能出真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屆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硏讨班上的讲话》中引用了这句话,说明对我们的道路和制度要有充分的自信。“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我们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我们在实践探索中走出来的,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自信。</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