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有虚名”也挺好

暖水瓶

<p class="ql-block">(今年长住上海的焦作老乡年聚)</p> <p class="ql-block">焦作长住上海老乡年聚,家长里短中说到对我当记者的印象,让我突然感觉到当记者真好,退出历史舞台在谢幕后,仍然有那么多人还记得你。</p> <p class="ql-block">  (2024年长住上海的焦作老乡年聚)</p> <p class="ql-block">最长者是83岁的钱跃清,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当时在技校任教,我去他们学校采访,他第一次和我本人及名字对上号,说那个时候我的名气已经很大了。</p><p class="ql-block">我在焦作日报社工作27年,印象中就去技校采访一次,将近40年了,他还能记得我。</p><p class="ql-block">有一个上世纪末不到30岁就来上海下海的女干部,她叫张阳,仅仅在焦作工作不到10年,说她每天打开报纸,满眼充斥的都是“邓少勇”的名字,流水般转的市长名字没记住,这个“邓少勇”的名字她记住了。</p><p class="ql-block">和这个老乡群主田明的相识就是个传奇,我们去年在上海一个文学群里相识,在饭桌上我们俩还坐在一起,还互相留了微信。几个月之后我在他微信上看到他到了焦作,我还认为他去焦作玩了,就“微”他,这才知道是老乡,一说我的名字,他惊奇的很,说曾经如雷贯耳的名字竟是以这样的形式认识。</p><p class="ql-block">现在在上海工作的老乡付洪来,过去是棉一劳资科科长,他几个同学朋友都在报社工作,关注报纸也关注我,这次见面一定要和我这个 “名人”合个影。</p><p class="ql-block">原来在一商局办公室工作过王庆予说,想不到当年心目中的老师在上海认识了。</p><p class="ql-block">去年我刚刚入群,原在市博物馆工作的刘凤仙即在群里留言:老师是焦作日报社的名大记者。</p> <p class="ql-block">(笑对人生)</p> <p class="ql-block">我这个人滴酒不沾,很少应酬,这个群里20多个人,我们在焦作时一个都不认识,大部分人说到我的名字,他们都知道。</p><p class="ql-block">由此我想到了人生的意义,我本是个普通人,做了记者这个职业,而且被读者所承认,这辈子也算值了。</p> <p class="ql-block">我想起30多年前的一次对话,那个时候我跑工业口,和主管副市长王仕尧很熟,有一次我和他开玩笑,说咱俩年龄一样大,同一年参加工作,现在你是副市长,我是小记者,人比人气死人啊!他非常认真的给我说,你有你的潇洒,我有我的苦恼,这是不能比的。我一想,也对。</p><p class="ql-block">人说“徒有虚名”是贬义词,对我来说是“褒义词”,到哪一步说哪一步的话。我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在焦作日报时,我是只图名、不图利,退休后,我利用写作特长打工挣钱,我是 只图利、不图名。</p><p class="ql-block">你退出历史舞台了,还有这么多人记得你,心里 是满满的充实感。</p><p class="ql-block">回忆几年前我刚刚学会微信,加入了几个微信群,没有想到很多文友给我留言,特别是在记者节时。</p><p class="ql-block">摘录一些。</p><p class="ql-block">“从事记者工作几十年,你用精锐的笔尖书写过一个个鲜活、具有正能量的人物,如矿山铁人丁百元、“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谢延信、交警的楷模刘明铸,鞠躬尽瘁的年轻教师徐国立、农民明星赵存献等等优秀形象,人民不会忘记你,百姓一直在挺你!衷心的祝福你在第20个记者节节日快乐!“</p><p class="ql-block"> “老领导是我们的偶像。他对记者这个职业太喜欢了,他抓新闻一出手绝对快准稳,作品几乎都成了精品。”</p><p class="ql-block">“老师笔下的人物个个事迹动人,智立局长德泽孟州,真希望老师的墨水不停歇。”</p><p class="ql-block"> “每读您的通讯细节,都能想象出画面,脑子里跟放电影似的。”</p><p class="ql-block"> “邓老师的人物事迹真的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观!原来这个世界竟如此美好。”</p><p class="ql-block"> “我这一辈子认识的第一个记者就是邓少勇老师。还是高个级记者。他那干练的谈吐,潇洒的举止给我很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极强的新闻敏感,发掘新闻价值,发现新闻人物,老兄不愧为高手。”</p><p class="ql-block">“我记得,当时,您到塔南路当时的焦作计量所采访,我给您了一篇有关焦作矿务局,计量节能数百万的稿,您给修改加工后,在焦作日报头版中部发表,单署我的名,也没署您的名……这种美德,至今感染教诲着我……”</p><p class="ql-block">“在人生、写作等诸多方面,您都是我们的楷模!”</p><p class="ql-block">“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p><p class="ql-block">“永远难忘做新闻之初,您的提携,指导。”</p><p class="ql-block">原来焦作某机关干部在我的帮助下第一次在报纸上发了个“豆腐块”,后来自己刻苦努力成了著名女画家,在一个群里知道我的郑州地址后,和夫君开车当面感谢,倒真的感动了我。</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当年和王仕尧(右)一块出差在新疆,后任河南省纪委副书记,在河南省水利厅厅长位上退休。)</p> <p class="ql-block">退休十几年了,不断靠名字偶遇曾经的熟人老乡,有时会发生很离奇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在俄罗斯莫斯科和旅游团队团友闲聊,一对焦作矿务局机关退休夫妇看到我的名字找到我,说你就是“邓少勇”啊,在报纸上不断读到你的文章。归途的最后一天,我突然腰椎间盘突出,不能行动,老乡说你放心,背也要背回咱们祖国,沿途对我照顾又加,现在我们还有联系。</p><p class="ql-block">在郑州参加一个活动,曾经在焦作教育局工作过的一个同志在铭牌上看到我的名字,握着我的手连连说“久仰”。</p><p class="ql-block">大前年回焦作,在迎宾馆看到一伙老干部模样的摄影队伍,其中一个很面熟,我主动自报家门,说我是“邓少勇”,对方说我不认识“邓少勇”,我只认识焦作日报的“邓大记者”,我们哈哈大笑,原来对方是公安局的“大笔杆子”、我的老朋友,他被借调省公安厅、国家公安部多年。其它好几个人也附和着开玩笑:名记、名记。可惜现在我们都“年老色衰”,只能依稀分辨年轻时的轮廓了。</p><p class="ql-block">像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我虽然嘴上客气,但内心还是很自豪的,感觉过去的付出是值得的。</p> <p class="ql-block">此生足矣!做记者真好!徒有虚名也挺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