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山海胜境,佛光普照崂山华严寺,坐落于青岛崂山风景区的东部,东临黄海,三面环山,是崂山现存唯一的佛教寺院,也是中华螳螂拳的祖庭。这里不仅承载着370余年的历史沧桑,更以“海上名山第一”的壮丽景色与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吸引着八方来客。寺院依山而建,布局古朴典雅,非对称的建筑风格在佛教寺院中极为罕见,与崂山的奇峰怪石、碧海蓝天相映成趣,形成“山海佛韵”的独特景观。</b></p> <p class="ql-block"><b>千年佛缘,传奇历史华严寺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憨山大师曾在此弘法,并发现《华严经》中记载的“那罗延窟”——一处天然石窟,窟顶圆孔透天光,壁如佛手印,被佛教徒视为圣迹。寺院历经战火与重建,2016年由天台宗法师释天宗率僧团入驻,重续梵音,成为现代佛教文化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寺内藏有珍贵文物,如顺治九年刊本《大藏经》、明版佛典及憨山大师手书真迹,现多藏于青岛市博物馆,彰显其历史厚重感。</b></p> <p class="ql-block"><b>华严寺:华严寺三面环山,东襟大海,随势就型,古朴典雅,非对称布局为佛教建筑罕见。华严寺还是中华螳螂拳祖庭。螳螂拳是善和大师于清朝初期独创,融合中国各门武术之精华,自成一派。</b></p> <p class="ql-block"><b>法显雕像:法显(公元337——422年)东晋山西襄峘人,早年出家为僧。东晋隆安三年(公园399年)由长安出发到印度取经,是中国历史上西行取经第一人。东晋义熙八年(公元412年)法显由海路归国在崂山登陆,在崂山风景区译经传教一年,并将西行取经的经历和沿途见闻写成了《佛国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法显《佛国记》长卷 </b></p><p class="ql-block"><b>佛教在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东晋时获得大发展。由于缺乏戒律经典,没有约束的上层僧侣穷奢极欲,无恶不作。为寻求戒律,公元399年,法显以65岁高龄西出长安,经河西走廊,穿越敦煌,横渡“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的戈壁大漠,爬过终年白雪皑皑的葱岭,走过今巴基斯坦、阿富汗进入天竺国(今印度),历时14年,遍游30余国,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由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乘船经苏门答腊回国,在崂山登陆。</b></p> <p class="ql-block"><b>那罗延窟:佛教《华严经》记载“东海有处,名那罗延窟,是菩萨聚居处”。窟内面积宏大,窟顶有一洞直冲天宇、祥光四射。据此可见,华严寺附近海域即为传说中的东海佛道福地。东海祈福、福如东海。</b></p> <p class="ql-block"><b> 青岛历史名刹,现存崂山唯一佛寺——青岛市崂山华严寺。</b></p><p class="ql-block"><b>位于崂山国家五A级景区崂山旅游风景区内,始建于明朝崇祯(1628—1644)年,距今370多年历史。由即墨乡绅黄氏一族出资修建,成寺于清初1652年。建成后,慈霑大师出任华严禅院住持,改称“华严庵”。1931年,原国民政府青岛市市长沈鸿烈为华严寺赠匾,定名“华严寺”。现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016年,市佛协委派天台法子释天宗携僧团入住,再续佛缘宝刹重光。</b></p><p class="ql-block"><b> 明·憨山大师阅《华严经》文“震旦国有一住处,名那罗延窟(唐清凉国师曾解释说:“梵语那罗延,此云坚牢,即东海之牢山(即崂山)也。"),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b></p> <p class="ql-block"><b>沿台阶上行,即是莲花广场,由九品莲花组成。广场对面就是造型别致的景区服务中心。</b></p> <p class="ql-block"><b>华严寺原名华严庵,又名华严禅院。位于崂山那罗延山半腰,三面环山,左襟大海,殿宇楼阁之壮丽,涧壑泉石之清奇,在崂山宫刹中当属前列,清时与法海寺、石佛寺(潮海院)并称为崂山三大寺院。系明代御史黄宗昌于崇祯年间罢归故里即墨后出资修建,未成而毁于兵乱;其子黄坦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移址续建而成。20世纪20年代为华严寺鼎盛时期,寺僧达80余人,至1949年,共传二十代。从海滨到寺前这一段路称华严路,是寺僧于1930年鸠工筑成的,为石条砌成的盘山道,竹松夹道,绿荫蔽日,林间大石横布,突兀耸立,石上有前人题刻的“烟岚高旷”“华峰福地”“东瀛晓色”“莲池海会”“天风海涛”等字。盘道曲折,始达宫前,修竹青翠中,藏经阁隐约可见,它建在寺门之上,阁外环有走廊,登阁凭眺,山海胜景,一览无余。</b></p> <p class="ql-block"><b>整个庙宇占地约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房舍计120余间,依山势修建,为阶梯式院落,分为四进,布局严谨,建筑错落有致,庄严而典雅。寺僧属临济派,不挂单,唱梵呗,不坐禅。华严寺寺院一进为僧舍。二进为“藏经阁”,飞檐斗拱,外饰花栏走廊,阁中原收藏有元人手抄本和明代刊本《册府元龟》各一部(现藏于青岛市博物馆),计1000卷,1956年经郭沫若鉴定系国内珍品。另外有明代高僧憨山和尚手书中堂一幅:“独立高台眺大荒,飞来空翠洒衣裳。一林爽气生天籁,无数昏鸦送夕阳。厌俗久应辞浊世,濯缨今已在沧浪。何当得脱尘埃去,披拂云霞坐石床。”阁中还存有大量明、清版刊印的经书及大量珍贵画像,其中有清道光年间续灯和尚到北京白林寺请回的《大藏经》一部,系雍正十三年(1735年)刻本,共739函,7718册,现藏于青岛市博物馆。三进院落为大殿,供奉释迦牟尼,旁边供奉木雕那罗延佛像。佛殿檐下有一井,名甘露井,水极清冽,庭前墙上镶嵌多通石碑,大都是清代游人题刻。四进为后大殿,称大悲殿,供奉观音菩萨;一侧为华严寺祖堂,供奉临济派的第四代传人、第一任方丈慈沾法师。华严寺前西侧有一塔院,四周环筑围墙,是寺中历代住持的藏骨处。院中的一座七级砖塔埋葬着第一代住持慈沾大师,有两株苍松紧绕塔身,虬曲多姿,名“松抱塔”,可惜20世纪60年代,松树枯死。与砖塔相对的石塔为第二代住持善和大师的藏骨处,相传为于七之墓。塔院门前,有一石砌方形放生池。池北有一道流泉,从竹根下泻,注入池中。寺内不仅松竹繁盛,奇花异卉也很多,丹桂、耐冬、玉兰、紫薇皆大可合抱,其他如牡丹、杜鹃、芍药等亦有10余种。在寺前路西,是一片高大的竹林,青葱茂密,寺后山上多古松。</b></p> <p class="ql-block"><b>穿过服务中心拾级而上,迎面而来的是华藏世界门,神圣壮观气势不凡。山门上雕刻着佛、菩萨、飞天和金刚力士等雕像,居中的是佛祖释迦牟尼,左、右分别是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山门顶部盛开着巨大的铜铸莲花,每个花瓣上都有一尊打着不同手势的佛像,寓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中部十大菩萨分列两边。</b></p> <p class="ql-block"><b>围着华藏世界门转了一圈,背面门额上刻有“龙华胜缘”四个字,好像是广结善缘之意,抑或是到此之人与佛有缘?吾非佛门弟子,对禅意所悟不深,还须圈内人点化。佛经中说,在风轮之上的香水海中有大莲华,此莲华中含藏着微尘数的世界,所以叫做莲华藏世界。此世界总共有二十层,我们所住的娑婆世界,就在华藏世界的第十三层。华藏世界是莲华藏世界的简称。</b></p> <p class="ql-block"><b>那罗延山分列南北,中间山谷名“梵音谷”,谷边有一休憩平台曰“听泉座”。置身此处,只闻潺潺水声却不见其水,水声自何而来?原来谷底有暗河。静下心来,泉韵松涛海涛相合,更显清灵梵境。</b></p> <p class="ql-block"><b>一念心清净,一念莲花开,是大彻大悟后的解脱。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只要心真正清净了,周围便如莲花处处开。我注视着灵石上的金字,口中念着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顿觉天下释然,明心见性,水不洗水,尘不染尘。</b></p> <p class="ql-block"><b>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普贤菩萨骑着六牙白象款款而来。普贤菩萨梵名为“三曼多跋陀罗”,象征道德、愿望和真理,具有延寿神通。想长寿、希望事业成功就要拜他。</b></p> <p class="ql-block"><b>山路中央一块巨石横亘面前,俨如和尚念佛诵经时所敲击之木鱼,周围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石头,皆形如木鱼,称木鱼阵。</b></p> <p class="ql-block"><b>塔院东侧有一块半圆形巨大花岗岩石,上面刻有“观澜”两个大字。雍正壬子年刻,字径1米,笔力浑厚,书者不详。雍正壬子是雍正十年(1732年)。</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