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里5个泻心汤

曲晓力

<p class="ql-block">  胃肠满而不痛,感觉心下堵得慌,像是有什么东西,如果真摸上去,又没什么实质性的凸起,是气结在胃里面,胃里感觉胀胀的,感觉被堵到了很难受。五个泻心汤,就是专门治疗肠胃疾病的处方。</p> 半夏泻心汤 <p class="ql-block">  ”用于虚证的情况,胃里感觉胀满但不痛,比如像食物中毒、误食不干净的东西后呕吐、下利(拉出来的都是水),并兼有肠鸣。心下痞而兼呕吐者。胃满而不痛的原因就是有水停在了胃的周围,所以还会呕吐,此时就要用半夏泻心汤了,方中的半夏就会去掉胃周围的水,止呕。</p><p class="ql-block"> 半夏15克,黄芩10克,黄连5克,人参10克,甘草10克,干姜10克,大枣12枚(掰开)。</p><p class="ql-block">干姜:去胃里的寒。</p><p class="ql-block">甘草:</p><p class="ql-block"> 解食物里的毒,生甘草还可以蓄水,也就是用了人参补充了肠胃新的、好的津液后,用生甘草把津液留在肠胃中。</p><p class="ql-block">人参:</p><p class="ql-block"> 治疗心下痞,胃里面不舒服、胃痛的,人参是最好的药。</p><p class="ql-block">张仲景在补充肠胃津液的时候一定会用到甘草、大枣、人参。</p><p class="ql-block">黄连、黄芩:</p><p class="ql-block"> 把肠子里的食物分解掉。黄连可入血分,用来解血分中的热毒;黄芩解肝胆三焦的热毒。这里的热毒指的是虚热,也就是说黄连、黄芩解的是虚热的毒。</p> 生姜泻心汤 <p class="ql-block">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是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加了生姜,并且重用生姜,用生姜去胃里面的水,以散水止利,和中消痞。</p><p class="ql-block"> 生姜15克,半夏15克,黄芩10克,黄连5克,人参10克,炙甘草10克,干姜5克,大枣12枚(掰开)。</p><p class="ql-block"> 主症是嘴里有臭味,且下利,寒热并结。因为肠胃里有宿食,所以嘴里会有味儿。下利拉的都是水是因为伤寒用了发表的药以后,把肠胃的津液发到表面上来,结果水回来得到时候,因为胃里面有脏东西堵到了,水没有回到胃里,而是直接渗到了肠子里面去了。</p><p class="ql-block"> 水本不应该渗到小肠的,因为小肠是火,水火不容,小肠一渗到水的时候,火就没有了,这水就从小肠直接进入大肠,就听到咕噜噜的水在里面响,就下利了。</p> 甘草泻心汤 <p class="ql-block">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 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p><p class="ql-block"> 造成谷不化,吃什么拉什么,完全不消化,腹中雷鸣,气结在胃里,干呕,心烦。此时,肠里面已经没有东西了,并不是热结,但是胃中虚,气结在胃,用甘草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证于痞、呕、下利外,更见“水谷不化,心烦不得安”,是“胃中虚,客气上逆”所致。</p><p class="ql-block">甘草12克,黄芩10克,黄连5克,干姜10克,半夏10克,大枣12枚(掰开)。</p><p class="ql-block"> 常用在急性的肠胃炎,甘草是解毒的(解食物的毒),甘草还可以让药在胃里停留的久一点,把坏的食物分解掉,好的食物留下来,不会把食物完全排掉,否则身体会虚掉。</p><p class="ql-block"> 也会有噫气、恶心,但没有食臭,闻不到臭味,所以甘草泻心汤是胃气虚掉了,没有东西在里面,所以没有臭味。生姜泻心汤有闻到臭味,还有拉肚子。有呕酸、呕吐的就是半夏泻心汤。</p> 大黄黄连泻心汤 <p class="ql-block">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关就是关脉,关上浮者,就是上焦有热。大黄黄连泻心汤适用于热邪壅聚的热痞。</p><p class="ql-block">大黄6克,黄连3克。此药方不能用水煮,要用热水冲泡,等药温了,分三次服用。冲泡取药的气,让药气往上走,因为是上焦有热。像鼻子出血、嘴巴出血等五官出血,就是因为胸阳太热往上走太盛的时候血管破裂了,就会鼻子等出血。</p> 附子泻心汤 <p class="ql-block">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心下痞,就是胃里面很难受;恶寒就是怕冷,汗出就是表虚掉了。本身肠胃发炎,结果表又虚掉了,痞症要先解表再去攻里,这时候要寒热药并用。心下痞的部分用大黄、黄连、黄芩;恶寒,汗出要固表去寒,要用炮附子。附子泻心汤适用于热陷于胃兼阳虚于外者。</p><p class="ql-block"> 大黄6克,黄连6克,黄芩3克,炮附子12克。先煮炮附子90分钟,煮好后取其汤汁去泡大黄、黄连、黄芩,凉温后分服。</p><p class="ql-block"> 会用到三黄一定是里面很热,除了肺外,还有肠胃热也可以用。用到大黄的一定是有实热,用黄连、黄芩的时候是虚热。虚热是舌苔有些浮黄,舌苔没有那么着实的厚。实热是舌苔很厚腻的黄。</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