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一九一六年,袁世凯身着裁缝精心设计的洪宪皇帝戎装,在总统府里像当年李自成那样先天不足地操练着皇家特有礼仪。八十三天后,丧钟专门为他敲响。</p><p class="ql-block"> 一九一六年,现代文学流派达达主义在法国诞生,达达主义者用幽默的无理性的疯狂的手法,一心一意想撕毁中产阶级所建立的传统价值。</p><p class="ql-block"> 一九一六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强调人生的目的是为尽义务而来,求学的根本是为了有贡献于社会。</p><p class="ql-block"> 一九一六年,爱因斯坦建立广义相对论,他告诉世人:光会拐弯,并且空间是弯曲的。</p><p class="ql-block"> 一九一六年,北京中山公园,京城名妓筱凤仙在蔡锷的追悼会上慷慨陈词:九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怜他忧患余生,萍水相逢成一梦;十八载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已,桃花颜色亦千秋。筱凤仙此举,令倍受新与旧煎熬的北大学子唏吁不已。</p><p class="ql-block"> 一九一六年,荣任北京大学教授的胡适回到他一别十载的故乡上庄,与曾经躲在蚁帐里不肯见他的未婚妻举行中西合璧的婚礼。</p><p class="ql-block"> 从江村到上庄,原本是一条羊肠小道,江冬秀散出胡家的聘礼,在两个村庄之间修筑了康庄大道。坐在绩溪宾馆的露台上读到这段文字的下午,对江冬秀这种不让须眉的壮举,我只有一种牵强附会的解释:也许是识字不多的她,早就预料到,天下是胡适的,上庄除外。因而当她气定神闲地跨进胡家大院之后,尽管胡适长年游走在纽约、北平等等上庄之外的其它地方,江冬秀仍然有条不紊地打理着一天老似一天的院子,一天新似一天的花雕木床。多少个日出日落,多少个漫漫长夜,一个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农家少女,在寂寞的上庄,就这样修习了初为人妇的诸多功课。空空如也的八年后,当经历过韦莲司、小表妹的目光温柔过的胡适试探着提出离婚时,不由她不勃然大怒。婚姻像一张拉满的弓,虽然没有射出那支离弦的箭,但是对于已经东成西就的胡适,在那个可爱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年代,面对中国妇女最为历史悠久的防身武器:剪刀,当然只有草草收兵,把自己在美国,在杭州撞上的那两点红尘别恋深埋心底了事。爱情在岁月的长河中终于没有露面,婚姻则在颠沛流离的现实生活中日趋稳定下来。</p><p class="ql-block"> 走到上庄村口,我向第三个人打听之后,终于找到曹诚英的墓地。</p><p class="ql-block"> 曹诚英是胡适三嫂同父异母的妹妹,胡适结婚时的伴娘。比胡适小十一岁。江村有名的才女,她一生的幸福时光,在我这个爱不在自己身上就算不上爱的人看来,莫过于那个充满争议的一九二三年。</p><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婚姻好像都有一个七年之痒的定数,当胡适离婚的念头刚刚萌芽就被剪刀吓退之后,北京大学准许胡适病休一年。上庄虽然在十几年前治好了他的脚气病,但这次胡适前恩尽释,选择了离家千里之外的烟霞洞。他已经经过“新文化”洗礼的表妹曹诚英,这年也终于冲破封建道德的约束,在西子湖畔与她敬慕有加的胡适游山玩水,吟风弄月。宽厚的胡适,虽然身边有的是徐志摩那样恣肆纵情的朋友,他自己也十分欣赏沈从文追求张兆和、赵元任另得新欢之类的新鲜事,但是幼年母亲深入骨髓的教诲,他从小就经历的生离死别,以及江冬秀帮助梁实秋夫人打赢官司轰动整个北平的美谈,使得他在需要临门一脚的时候往往犹豫不决以至错失良机。表哥表妹在一九二三年的杭州,今天看来,只不过是将南宋时期,陆游和唐婉的那点旧事重温一遍罢了。</p><p class="ql-block"> 墓地半卧在公路边上,石头已经风化,自从杭州一别,凄惨的事实是,婚姻自由了的新式女性曹诚英,再也没有作出结婚的选择,晚年后独自回到绩溪,死后悄然埋在通往上庄的大路边。</p><p class="ql-block"> 注:胡适(1891一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就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白话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曾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的辩论,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1920年离开《新青年》,后创办《努力周报》。l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32年与蒋廷黻、丁文江创办《独立评论》。从1920年至1933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是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并一度担任上海公学校长。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积极为中国抗战奔走。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 1962在台北病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