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萨钦哲仁波切:我们需要学习如何接受和拥有不同类型的“爱”!

喜舍文化(拒闲聊加微)

<p class="ql-block">关于你分不清是不想爱还是不会爱?其实两者都有可能。未来,这种状况可能会更加普遍,因为我们正面临着许多复杂的问题。</p><p class="ql-block">首先,我们过于爱自己。但这又并非单纯的“自恋”,因为我们对自己是谁并没有清晰的认知。</p><p class="ql-block">而“爱”本身是一个灰色地带,它与“恨”之间只有一条极为细微的界线。因此,当我们爱自己的同时,也常常在恨自己。</p><p class="ql-block">其次,我们总觉得在某段感情中自己理应享有某些权利,但这种心理却常让我们感到不公平。</p><p class="ql-block">再者,缺乏自信是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也就很难真正爱自己或他人。社会、教育和各种文化因素进一步削弱了我们的自信,令我们以为只有符合主流价值观、紧跟潮流,才值得被爱。</p><p class="ql-block">此外我们常认为拥有什么比我们是谁更重要,大多数人觉得,如果你拥有好车、大房子就更容易被爱。</p><p class="ql-block">再说到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亚洲社会,这些年接受了许多西方的“垃圾文化”,比如个人主义。这让亚洲人逐渐忘记了原有的社会价值观,比如与父母、家人之间紧密的关系。</p><p class="ql-block">这些价值本身非常珍贵,但在西方个人主义的影响下,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变,也许我们再也无法回到过去。当然,亚洲传统家庭观念也有其局限,比如对孩子的高压要求。</p><p class="ql-block">此外,物质主义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还有社交媒体的影响。它们让我们变得越来越疏离。我敢肯定,我们的下一代可能连什么是真正的微笑都不知道,他们只会认识表情包里的“微笑”。</p><p class="ql-block">教育体系也是问题之一。我们的教育完全以就业或与之有关的一切为导向,如果我们能培养出一种“有智慧的贪欲”,有更多的时间去读一本书,或喝杯咖啡,或有更多的时间去坠入爱河。但现在我们没有这样的时间了。</p><p class="ql-block">因此,对于当代人和下一代来说,我们需要学习如何接受和拥有不同类型的“爱”。</p><p class="ql-block">亚洲人往往被夹在传统家庭、浪漫关系与科技时代的现实之间,感到进退两难。而我们必须适应这种变化。例如,你的伴侣可以通过各种社交软件接触到其他人,因此,我们的思维方式也需要转变。</p><p class="ql-block">有件事我们不要忘记,就是因果业力,业力会超越所有的逻辑,比如你以为物质条件好会让更多人爱你等等。其实当业力击中你时,所有这些逻辑都毫无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