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到了因考察明代白酒糟遗址,参加酒文化研讨会去了宜宾,会后初访过李庄。那时,匆匆忙忙的半天时间,来不及一一寻觅李济、傅斯年、陶孟和、吴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弟周等众多大师足迹,留下了很多遗憾。 这些年,媒体人、文史学者岱峻的《发现李庄》以及《 南渡北归》, 这座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古镇——李庄,逐渐引起世人的关注。 中国有很多著名的古镇,比如丽江、乌镇、阆中、凤凰、平遥,它们或者自然风光绝美,或者拥有上千年历史底蕴。不过,倘若要在成千上万个古镇中,选出一个可冠以“伟大”二字的,那毫无疑问,非李庄莫属。<div> 悠悠几千年的中华文脉,李庄是有骨气的一笔,李庄, 在抗战时期承担了历史的使命,在国难中守护了中华民族的文脉。由此,李庄也必将成为后人瞻仰的文化“圣地”。</div> 2024年深秋,为了寻觅这“伟大”,弥补遗憾,我再次来到李庄。<div><div> 一行六人,旅居李庄,可以从容地地瞻仰的文化“圣地”,追寻大师们的足迹。 </div></div> 早上城大巴,中午到李庄。与十年前相比,道路宽敞整洁。路口可见现代建筑:李庄游客中心。<div> 如今的李庄,已是一处充满历史韵味的旅游目的地。</div> 我们下榻在民宿。放好行李,出门寻找燃面。<div> 燃面是宜宾的特色传统小吃,在李庄随处都能见到其身影。燃面以干拌为主,花生碎、辣椒油、芝麻、葱花等调料充分渗入面条,香气四溢,再配一碗口蘑汤,一行人,直呼过瘾!</div> <p class="ql-block"> </p> , 从这个充满古韵的石拱门下,步入古镇。石板路,木梁瓦顶房屋依旧,但那条老街已在旅游开发中换了新妆。 <p class="ql-block"> </p> 老街两旁的房屋都成了商铺,李庄的招牌食物: 白糕、白肉、白酒随处可见。<br> 李庄白酒,以本地优质高粱为主料,采用古法工艺和多道工序酿制而成。具有清澈透明、清香纯正、糟香舒适、醇厚甘甜、回味悠长。 街上最多的是李庄白肉及李庄白糕。 刀工是李庄白肉的点睛之作。好的刀工手可将2斤猪肉片成长20公分、宽15公分,厚1-2毫米的肉片50余片,堪称一绝。李庄白肉讲究调料,必用大蒜和辣椒一并舂成糊状,再加上好酱油、白糖等调料,具有鲜香麻辣、诸味协调的境界。 李庄白肉是大河帮川菜的典型代表,选料精、火候准、刀工绝。肉质肥而不腻,咀嚼化渣,清香爽口,加上特制的蘸料,口感更加丰富。 <p class="ql-block"> 挂在木制支架上的猪肉,那肥瘦相间的猪肉看起来十分诱人,成为广告招牌。 </p> <p class="ql-block"> “状元白肉”的招牌吸引游客。 </p> 据说这是李庄白肉第一刀。 刀工,它是李庄白肉的点睛之作, 打包,抽了真空。游客可带回家。 <p class="ql-block"><br></p> 李庄白糕店铺也是随处可见。<br> 白糕以大米、糯米、豆子、花生、芝麻、淮山等作原料,经过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口感香甜软糯,深受游客喜爱。 白糕口感香甜软糯,有桂花、茉莉花、玫瑰花等多种新口味,各家店铺都让人品赏,尝来尝去,好像差不多。 <p class="ql-block"><br></p> 小小的白糕是李庄的特色,它是一种食物,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2元一个,买来作为伴手礼还是不错的。 <p class="ql-block"> </p> 这是一条古色古香的小巷,两侧木质结构的老房子散发着岁月的气息。“席子巷”三个大字映入眼帘,那蓝色底纹白色汉字的路牌像是在为小巷的历史做着注解。 “席子巷”三个大字映入眼帘,那蓝色底纹白色汉字的路牌像是在为小巷的历史做着注解。这条窄窄的巷子,充满了古朴的韵味。青石板路和木板房,两侧房屋的屋檐几乎相接。 小巷里挂着灯笼,为这古朴的场景增添了几分喜庆。穿梭其中,感受着这里独特的韵味。木质结构的老房子错落有致,青灰色的瓦片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淡淡的光。 一个老人经营着一个书店。 <p class="ql-block"> 小巷里挂着灯笼,为这古朴的场景增添了几分喜庆。穿梭其中,感受着这里独特的韵味。木质结构的老房子错落有致,青灰色的瓦片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淡淡的光。 </p> 继续往前逛,来到热闹的河边。也是李庄核心之地。 李庄,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之称 ,依长江繁衍生息。 <div> </div> 这里地势平坦,曾是古老的渔村,自南朝梁代起便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公元540年或548年这里便已初具规模。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br> 汉代时,这里曾设立驿站,成为交通要冲。至明清时期,李庄更是发展成为了水运商贸的繁荣之地。 李庄地处南溪县与宜宾县之间,顺长江而下能到泸州、重庆,逆流而上经宜宾又连接着眉山、乐山。<div> 李庄镇上,禹王宫、天上宫、东岳庙、桓侯庙、王爷庙“九宫十八庙”一字排开,逐渐成为了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div> 抗战时期,同济大学西迁至此,众多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如李济、傅斯年、陶孟和、梁思成、林徽因等,都云集在这里,为中国抗战大后方的四大文化中心之一 站在古镇的江边,看着江水滔滔,船来船往,可以想象当年商贸活动的繁忙景象,可以回顾史语所、同济大学西迁等西迁李庄的艰难。一艘艘木船,将先生们举家送到了李庄木鱼石,长江浩荡,寒风凄冷。 奎星阁建于清光绪年间,1998年重建。奎星阁通高五层,主楼飞檐斗拱,各配有两层高的仿古建筑楼。这座据长江之滨的亭阁是李庄的标志建筑。 <div> 梁思成先生评价它:是从宜宾到上海沿长江二千多公里江岸边建造得最好的亭阁。</div> 李庄,千年古韵,抗战文魂。容我们慢慢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