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吃在永兴坊

小满梧桐🌿

<h1>  “居然”这个词一出,其实是对自己的诧异。而引起这诧异的原因,就是面前的这一碗其貌不扬的面皮和出乎意料的蓝田饸饹——实话实说,比之前在西安其他地方或者蓝田当地吃过的差远了。“居然跑到旅游地点来吃特色美食!”自我解嘲地笑起来。但是,接下来再转折一下,人家把这永兴坊整体营造得还是很吸引人的,要不,也不会有我第一次走马观花地逛了一圈后,后来念念不忘地抽空又去了第二次——就为了这里的人间烟火气。</h1> (出乎意料不好吃的蓝田饸饹) <h1> 永兴坊就在西安城墙的中山门内。<br>  遥遥先看见护城河,慢慢从环城东路北段,沿着紫薇花开的路边,过桥。小心走过人车不分道的城墙门,哗,一阵欢腾喧嚣的气息,立马扑面而来。虽然入口处站在简单搭着的一个台子上唱歌的人,如果需要点歌,一首要50元,这价格并不便宜。但是,在这华灯初上的夜晚,在这四周来来往往簇拥的人气里,如果驻足听一会歌,就会发现,你会随着某首有些年代的歌,沉浸的某种情绪里。难怪,那些粉丝要去演唱会现场听歌呢,有些情绪也许是需要在一种“集体”的氛围里,才能找到个体的共鸣吧。</h1> <h1>  照例,永兴坊也有别处旅游地常见的祈福墙。一个胖娃娃被大人挂在怀抱里,疑惑地瞅着眼前红红艳艳的祈福牌——她当然不知道,此刻她身后的大人,这位年轻的父亲正在许愿,也许愿望就是愿她健康成长。</h1> <h1>  至于介绍陕西民居的微型雕塑,墙上历史名人的格言警句、方言(唐代名臣魏征住所就在永兴坊),别出心裁设计的小布景,出租古装的小店……它们在夜色中或明或暗,有的具有地方特色,有的也与全国其他类似景点相似,所以,真正吸引人的,还是永兴坊这里汇集了全陕西的美食——准确说,是美食介绍。这也是来永兴坊最值得了解的地方。</h1> <h1>  要知道,对于一个陕西人来说,这些美食可能就是常识。但在一个外地人眼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如果不想当个美食文盲,永兴坊还是一个学习了解的好地方。记录感兴趣的美食一二。</h1> <h1> 【陕北子长煎饼】<br>  始于明清,其特点小如手掌,白如银玉,簿如蝉翼。永头坊陕北子长煎饼原材料选自陕北黄土高原特有的黑荞麦。食用时卷入猪头肉、猪肘子、土豆丝、豆腐干等馅料,配上秘制蘸料,香醇可口。有“不吃子长煎饼不算到过子长”之说。 </h1> <h1> 【礼泉醪糟】<br>  牛奶鸡蛋醪糟是西北独有的一道美味佳肴。其制作原料主要有牛奶、鸡蛋、醪糟,并辅助以葡萄干、枸杞等。其汤品黄白相间,牛奶香郁醇美,醪糟香甜略酸、滑嫩爽口。</h1> <h1> 【礼泉麻辣豆干】<br>  礼泉豆腐作坊,最早是由先祖明朝国师刘伯温公之后制作,传承至今已有600余年。麻辣豆干就是采用原味原生态的虎皮豆腐制作,经炒而成,口味纯正,筋道有嚼劲。</h1> <h1> 【汉中菜豆腐】<br></h1><h1> 汉中菜豆腐又称菜豆腐粥,制作历史悠久。主要制作原料是黄豆,经过漫泡,打磨成浆,去渣煮沸,加入浆水菜的酸汤点清形成豆腐。该豆腐质地细嫩,色泽清白如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具有消暑解渴、养胃、去油脂的作用。配上特制的油煎辣椒拌成的佐菜,食之后清香意爽,余味无穷。</h1> <h1></h1><h1>  【南泥湾香菇面】<br> 南泥湾香菇面起源于三五九旅的大生产运动时期,南泥湾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活标本,也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香菇面以“肉美菇鲜汤浓面好”为特点,其面以刀削为主,佐以香菇、瘦肉、木耳、虾米、肉丸,再浇上猪骨熬成的清撤汤汁,味道醇厚回味无穷。</h1> <h1> 【西安甑糕】<br>  作为关中地区特有的传统小吃,甑糕是以糯米、红枣、红豆或芸豆为原料,使用最古老的蒸具“甑”演变而成的甑锅蒸制而成,其中以陶甑蒸出来的质量为最好。唐代韦巨源宴请中宗皇皇帝的“烧尾宴”中的“水晶龙凤糕”和如今的甑糕便是一脉相承。这款关中甜品老幼皆宜,绵软粘甜,浓香扑鼻。</h1> <h1> 【葫芦头泡馍】<br>  葫芦头历史悠久,唐朝特别盛行。相传,葫芦头最初因调剂无方,食者零寥无几。后药王孙思邈从他随身携带的药葫芦里拿出西大香、上元桂、汉阴椒等芳香健胃去腥去腻之药物进行调制,才有了香气四溢的煎白肠。店家不忘药圣指点之恩,便将药葫芦悬挂门首,并将“煎白肠”改为葫芦头。 </h1> <h1> 【武功旗花面】<br> 关于武功旗花面有一段传说。相传明孝宗张皇后有一次茶饭不思,宫中有位厨师便在鸡汤内下了手工面条,伴有臊子、葱花、姜丝、鸡蛋饼等,调味以陈年老醋出头。张皇后连吃几碗,皇帝也边吃边赞,见臊子菜和菜油黄白绿,色彩分明,挑起面条形如小旗,放进碗内状似花朵,遂起名旗花面,列为宫廷御饭。后来,旗花面被明代状元、时任翰林院修撰的康海在退休后带回老家武功镇流传开来的,又名“旗开得胜”面。<br>  由于旗花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所以在武功,许多农家妇女将旗花面作为特客的“硬菜”,许多外地游客来到武功,都要品尝这道美食。武功后稷餐厅旗花面的第三代传承人刘培林介绍说,旗花面的特点是以鸡汤味鲜、臊菜色艳、醋味喷香提神,黄色菜油浮汤一层,面条薄、光、筋,薄如纸,光而柔韧。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考究,讲究七个字,即“汪、煎、青、稀、细、软、工”。</h1> <h1> 【彬县御面】<br>  薄如纸、色如玉、味香浓的彬县御面也有一段传说。相传为周太王古公居于豳时,其夫人姜氏所发明。姜氏是《诗·大雅·绵》中那位贤美聪慧的夫人,以善于烹调著称。后来周太王由豳迁至西岐,将御面的制作技艺带到了乾县、岐山一带。过了一百多年,周太王的重孙周武王灭商建周,亲自来祖地豳国朝拜,专程要吃曾祖母创始、曾祖父命名的御面。由此玉面又称为“御面”。</h1> <h1> 【陇县油旋】<br>  清宣统三年( 1911年),陇县籍晚清名厨杨清秀开设炒菜馆兼营面点,名噪一时,其子继承父业后,对油旋制作尤为擅长。1937年,传艺于阎汉成,他在制作油旋上更有独到之处,制作技艺流传至今。油旋外皮酥脆,内颠柔软,核桃的香气扑鼻,因其形似螺旋,表面油润呈金黄色,故名油旋。陇县人在过年过节、探亲访友等特殊节日时,将“油旋”作为礼品赠予亲朋好友。</h1> <h1> 【关中馓子】<br>  馓子由来颇有历史,苏轼曾在《寒具》一诗中,对其大加赞赏:“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轻蘸嫩黄深。”馓子作为关中一道特色小食,色泽焦黄酥脆、条细心空、口嚼有响声、酥脆如凌雪,盘条较细、形如寿面,寓于长寿之意。 </h1> <h1> 【西安锅贴】<br> 西安锅贴选用新鲜精肉和蔬菜配以独特馅料加入骨汤髓油调和剂馅,以烫面、发面、油面柔合作皮,采用煎、蒸、烹、炸的工艺同时进行。</h1> <h1> 【乾州麻花】<br>  软麻花、趁热吃;硬麻花,打包吃。麻花历史悠久。相传,以前民间毒蝎横行,人们在每年农历二月二,家家户户都把和好的面拉成长条,扭做毒蝎尾状,油炸后吃掉,称之为“咬蝎尾”,久而久之,这种“蝎尾”就演变成今天的麻花,也叫“麻糖”。乾州软麻花趁热吃,糯香可口;硬打包吃,酥脆不厌。</h1> <h1> 【三原蓼花糖】<br> 三原蓼花糖始产于明正德年间(1506年)。康熙进士温仪集纳诗曰“生性冰雪资,胸怀若旷古,色形似莲藕,风味告乃翁。”生动的评价了三原蓼花糖的品貌。1900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到陕西后,秦商首富周莹将三原蓼花糖等美食贡奉给慈禧太后,太后品尝后大悦随即将“三原蓼花糖”列入宫廷食品。今天的三原蓼花糖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外形如藕状或球状,圆满丰实、洁白细腻,松酥适口。表皮为金黄色,粘饰芝麻,芝香浓郁,香酥甜脆,风味独特。</h1> <h1> 【三原金线油塔】<br> 金线油塔是陕西三原地区的一种传统小吃。层多丝细、松绵不腻,其形状“提起似金线,放下像松塔”,故而得名。食用时用手略加拍折抖松,佐以葱节、泡菜、甜面酱或酸辣汁等,别有风味。</h1> <h1> 【甘泉古法绿豆腐】<br> 甘泉豆腐制作工艺方法独特,历史悠人。制作豆腐的辅料是卤水俗称卤冰,制作过程中不添任何食用色素和防腐剂。双青豆经过脱皮、浸泡、水磨、滤渣、煮浆、泼沫、点卤、压型八道工序制作成豆腐。双青豆豆腐,色泽淡绿,光滑富有弹性,口感细腻,纯香,坚嫩。烹煮煎炖,任意调制,不变形,不落沫。</h1> <h1> 【蒲城酥饺】<br></h1><h1> 酥饺是陕西蒲城的著名小吃,其通过制皮、制馅、制酥、包酥、成型等烹饪步骤制作而成。酥饺有着既好看又酥香等特点,象征着团圆和幸福,一口咬下去,美味在唇齿间散开,让人回味无穷。</h1> <h1> 【长武酥肉】<br> 长武酥肉的做法很有讲究,首先要把选好的精肉切成条块,拌上鸡蛋、淀粉、料酒腌制二十分钟,入油过火后,下锅慢蒸。</h1> <h1> 【咸阳油酥烧饼】<br> 陕西八大怪之一:“锅盔像锅盖”。锅盔是陕西关中的一种主食,口味众多。咸阳油酥锅盔也称油酥烧饼,独特之处在于锅盔金光酥脆、油香味美。在西安,给你一个馍,可以加遍全世界,香酥的锅盔夹上青椒孜然炒肉,口感丰富,回味悠长。</h1> <h1> 【周至粉蒸肉夹馍】<br> “金周至、银户县,周至粉蒸肉美名传。”粉蒸肉,又名粉滚肉,是周至传统美食,深受老少喜爱。其做法讲究,以大肉为主料,辅以少量的玉米面粉和秘方调料,上笼屉蒸熟后香味扑鼻,肉质红白相间,肉粉油交融。再用刚蒸出来麦香味正浓的白吉馍,夹上粉蒸肉,吃起来嫩而不糜、肥而不腻、入口即化,既有大肉的鲜香,又有醇厚麦香。</h1> <h1> 【安康蒸面】<br></h1><h1> 安康蒸面调味用的醋汤经过几十种佐料精心熬制而成,可以饮用,口味醇香弥漫,回味悠长。其面经纯手工制作,纯天然不含任何添加剂,品尝起来口感劲道风味独特,被誉为“可以喝汤的凉皮”,这也是其区别于传统意义上凉皮的特点。安康蒸面是陕西名吃、是安康地方小吃中的典型代表,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称号。</h1> <h1> 【山阳江米腊肉糕】<br> 山阳江米腊肉糕是陕西的一种特色美食,金黄的豆皮包裹着香糯的江米和腊肠,不仅风味独特,且具有开胃、去寒、消食等功能。</h1> <h1> 【横山烤羊排】<br> 陕北横山由于气候特别,昼夜温差大,山大沟深,行走不便,放牧的羊采食困难,运动量大。因此,横山羊肉鲜嫩、肥瘦相间、高蛋白低脂肪,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横山烤羊排,以陕北红葱、地椒等腌制后烤制而成。羊排色泽褐红、肉质酥烂、味道香醇、浓香四溢,实乃陕北特色。</h1> <h1> 【何老大酿皮】<br> 何老大酿皮也称明星凉皮,是凉皮界里最薄的一款,是众多明星打卡的一道美食。皮薄色亮、口感筋道,最为独特的是面皮上盖了一层细条状的猪肝,浇上红红的辣椒油,辣中有麻、麻中有香,再撒上一大把辛香的葱花和香菜,格外引人食欲,入口生津,回味无穷。</h1> <h1> 【陕北月饼】<br> 陕北月饼是延安、榆林月饼的总称。这种月饼纯手工制作、皮酥馅多,采用五仁为馅料,有着油少、馅多、糖少的特点。在当地,不仅是中秋时节的月饼,而且是平常日的点心、早点,很受到当地人喜欢。</h1> <h1> 【汉阴白火石氽汤】<br> 汉阴白火石氽汤是石烹文化的代表之一,以鲜猪肉、木耳等为主要原料,制作时将烧得通红的白石脂放入砂锅,使锅内沸腾翻滚。将食物氽熟。该菜品鲜香无比,肉质鲜嫩滑口,汤馥郁十足,成为陕西饮食文化中的一道特色美食。2015年被评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h1> <h1> 【酸梅汤】<br> 酸梅汤已经有千年厚重的历史沉淀,是我国最古老的的传统饮料之一。老陕酸梅汤,古来即为上好夏季饮品,清代经御膳房改进成为宫廷御用饮品,被誉为“清宫异宝御制乌梅汤”。</h1> <h1>  值得一提的是那个摔碗酒。虽然打着“健康福、友情福、爱情福、好运福、快乐福、发泄福”的标语,个人却有点不以为然。这样摔碗发泄,还有人在旁边拍照留念——怎么说呢,虽然现在物资供应丰富了,一个酒碗按批发价应该很便宜,但这样难免还是有暴殄天物之嫌。人还是懂得惜福不是吗,因为,所有美好的日子,都不是理所当然的。</h1> (每天该摔多少碗……) <h1>  这样晃晃悠悠的逛着,其实至少这里的酸梅汤没有出错。还有就是乾县豆腐脑也还勉勉强强。虽然想起去乾陵参观那次,晚饭就在乾县一家叫“盛唐府乾州酸汤面”的小店吃的酸汤面和豆腐脑,当时店家在点菜时一度想推荐他家的招牌菜辣子鸡焖锅盔,奈何确实肚量太小吃不下,还是坚持只点了两三样最简单不过的小食。事实证明,乾县豆腐脑果然名不虚传,那碗其貌不扬的豆腐脑,真心好吃。而据说一碗正宗的乾县豆腐脑的调料就是盐、醋,油泼辣子、蒜水四种,那么……我若有所思地看着永兴坊眼前这家打着“乾县豆腐脑”招牌的店铺,豆腐脑上的油泼辣子倒是实实在在搁在那,至于盐,我一迭声地叫店家“少放点,少放点。”不过在旅游地,就算有差异,也不会太让人不能接受的食品,豆腐脑多少能算一个吧——吃了两碗豆腐脑。可能是真饿了。有趣的是,我刚坐下时这家店前两张桌子一个人都没有,刚坐下来吃了一碗,人就络绎不绝来了……</h1> <h1>  也许,人人都和我想的差不多:在眼花缭乱的繁华喧嚣之中,最简单的食物,才永远是肠胃最妥帖的依赖。</h1><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乾县“盛唐府乾州酸汤面”/豆腐脑) (乾县“盛唐府乾州酸汤面”/豆面糊) (乾县“盛唐府乾州酸汤面”/酸汤面) (乾县“盛唐府乾州酸汤面”/辣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