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京有“六朝古都”“十代都会”之称,继吴、东晋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六朝之后,五代十国时的南唐、明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都曾立都南京。南京又是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出门就是史迹,脚下都是故事。</p><p class="ql-block">南京阅江楼景区,历史上曾是朱元璋应天保卫战之龙江战役古战场,刘以海老师组织的“十朝史迹寻访之旅”,我们一行来到了南京狮子山。</p> <p class="ql-block">南京狮子山,在江岸低矮平缓的群山里突兀而出,江上诸峰万马腾,忽惊狮蹲势崚增,“狮岭雄观”是明代“金陵四十景”。</p> <p class="ql-block">晋永嘉元年(公元307),琅琊王司马睿(276-323年)为避永嘉之乱,南下渡江。太兴元年(318年)称帝,建都建邺(今南京),史称东晋。遂改北山为卢龙山,明代又改称“狮子山”。</p><p class="ql-block">卢龙胜境</p> <p class="ql-block">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闰五月,陈友谅亲率四十万大军顺江而下,分兵三路攻打应天府(今南京)。陈友谅率水军进攻江东桥受阻,退至龙湾(今狮子山下江岸地区),遭遇伏击。由于龙湾地势狭窄,陈友谅大军无法展开,偏巧此时潮水消退,大船被迫搁浅,一时动弹不得。结果一战下来,被杀和淹死者达两万,被俘七千余人。朱元璋在狮子山指挥8万伏兵,以弱胜强,一举击溃陈友谅,战后趁胜追击,又收复了安庆等地,此战确立了“群雄之首”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牵马出征”</p> <p class="ql-block">狮子山炮台遗址,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炮台遗址现存放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铸造“振武将军炮”一门,炮口直径130毫米、重达2吨。</p> <p class="ql-block">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时任两江总督的李鸿章下令在狮子山建炮台。</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甲午海战的次年,面临海战失利、有海无防,代理两江总督的张之洞下令在南京江边重修炮台。甲午海战时,时任北洋水师广甲舰二管轮的黎元洪(1864-1928年),在军舰被击毁前跳海逃生,来南京投效张之洞,奉令监造狮子山、幕府山、清凉山、乌龙山炮台工程,竣工后获得重任,先后被委任为炮台总教习和专台官。黎元洪后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副总统、第二任大总统。</p><p class="ql-block">狮子山时有炮台6座,置后膛炮、快炮8尊,炮台装备有口径在210毫米以上德国克虏伯后膛炮、英国阿姆斯特朗速射炮,可以“覆盖式”打击整段江面的船只和沿岸目标。</p><p class="ql-block">1911年南京光复后,狮子山炮台多次为保卫南京发挥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1913年二次革命时,南京讨袁军抗击袁世凯军队,报载:8月16日,“浦口北军炮队与狮子山对攻,下关一带弹如雨下。南军死一名,伤五十名,北军死伤约九百人”。屡遭炮台打击的北军,不得不避开狮子山炮台,从下游渡江攻城。</p><p class="ql-block">江宁要塞炮台,自1935年起,为准备对日作战,在南京沿江高地扩建炮台,编制为龙台(乌龙山)、虎台(老虎山和幕府山)、狮台(狮子山)、马台(马家山和清凉山)、雨台(雨花台)。 1937年又紧急增设两座高射炮台,各炮台归江宁要塞管辖。</p><p class="ql-block">1937年南京保卫战,狮子山炮台战斗到12月13日。</p><p class="ql-block">1949年渡江战役,狮子山炮台部分守军起义,未向江面开一炮。</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观江亭,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就任北伐军总司令,在北伐军总参谋长黄兴陪同下,冒着隆冬严寒登临狮子山,查看炮台。</p> <p class="ql-block">《阅江楼记》碑亭,朱元璋称帝后,于公元1374年登临卢龙山,意欲在山上建一座高耸入云的楼阁,亲自撰写了《阅江楼记》,因卢龙山似狮子之状,故赐名改称狮子山。是年春天,朱元璋又令群臣撰写《阅江楼记》一百余篇,其中以大学士宋濂所撰写的文章为上乘,后被载入《古文观止》,与朱元璋的《阅江楼记》一道流传于世。</p><p class="ql-block">石碑是整块汉白玉石料,长4.8米、宽3.1米。正面的一篇是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反面的一篇是大文学家宋濂撰写的。</p><p class="ql-block">朱元璋的《阅江楼记》,共有1198个字。</p> <p class="ql-block">宋濂的《阅江楼记》是“遵命文学”,全文共568个字,首先介绍了金陵这个“帝王之州”的形势,然后引出狮子山和阅江楼,文章侧重对一代帝王朱元璋歌功颂德。</p> <p class="ql-block">谁知君臣一番热闹后,朱元璋突然决定停建阅江楼。直至 1997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建造阅江楼,2001年9月建成,结束了六百年来“有记无楼”的历史。</p> 阅江楼顶楼藻井 <p class="ql-block">全国最大景德镇瓷画,高12米,宽8米,用12个画面展示郑和七下西洋历史场景。</p> <p class="ql-block">登上阅江楼,向南京长江大桥方向远眺,远处桥头堡三面红旗隐约可见,近处是金川河入江口,这就是当年一战定乾坤的龙江战役之龙湾古战场,曾是一望无际的江河滩涂。</p> <p class="ql-block">更远处临江的山头,则是常遇春等人伏兵的石灰山(今幕府山)。</p><p class="ql-block">这一战历史意义非同凡响,也许是存亡之战,胜了,朱元璋走向称帝之路;若败了,则中国少了一部明清史。当然,历史没有如果。</p> <p class="ql-block">题小诗一首《阅江楼》:</p><p class="ql-block">拔山而立阅春秋,携取长虹绕此流。</p><p class="ql-block">有记无楼成趣事,前朝写记后朝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