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春节期间走进高平中庙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邵勇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庙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神农镇,因村中有祭祀炎帝的古中庙而得名,神农炎帝在这里种五谷、尝百草,开创了农耕文化,中庙村也堪称“农耕文化第一村”;中庙村原名夏泰,也叫下太、下台,明清时期中庙村是泽潞商帮南来北往的重要驿站,因此保留了完整的当铺、票号、镖局以及各种作坊和大院,因村中有古中庙,2003年更名为中庙村。</p><p class="ql-block">近年来,中庙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挖掘本土的炎帝文化,完善古村落基础设施建设,恢复了村里的“一庙一楼八坊三十六院”的古村落格局,开发出了香坊、酒坊、醋坊、油坊、磨坊、纸方、织坊等八坊和三十六院,营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p><p class="ql-block">走进中庙村,首先看见的是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牌楼院,这里曾经是牺盟会召开过会议的地方,人民公社时期这里曾建为红旗大食堂,后恢复修建成新的红旗食堂,主营大锅饭。沿着青石街巷,只见一座座古建民居错落有致,青砖灰瓦、木门砖雕,尽显古韵之美,村中的日中为市广场,这里保留了明清时期晋商泽潞商帮南来北往的原始风貌,包括云福宫当铺、中庙镖局、天昌垒票号等古建筑,广场的名字来源于《易经》中的“神农为市,交易而退”,体现了中庙村在古代商贸活动的重要地位,讲述着那个商贾云集、繁华喧闹的年代;在中庙书院,这里有酒坊、织坊、油坊、磨坊、醋坊,展示了当地传统手工艺和农产品,记录着村民们辛勤耕耘和智慧的结晶,在这里一砖一瓦都刻录着岁月的痕迹,见证着中庙村历史的变迁。</p><p class="ql-block">在大院中最有代表性的有,高跷院,这是清代建筑,相传在炎帝部落时期,人们为了采集树上的果实,给自己腿上绑两根长棍,这就是原始的高跷,高跷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民俗活动,高跷院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避兵楼,这是一座明代建筑,高五层,是村内最高的建筑,下有地道与全村相连,避兵楼体现了农村古代防御工事的智慧和建筑艺术。</p><p class="ql-block">古中庙建于村西北的高地上,坐北朝南,面积占地2676平方米,依地势分为上下两院,下院有舞台、文昌楼、禅房等,上院为二进院落,中轴线上有山门、无梁殿、正殿,两侧有厢房配殿,是最早祭祀炎帝的庙宇,中庙村还留有丰富的祭祀文化,每年腊八腊月,中庙村都会举行大的“腊祭”活动,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祭祀习俗,起源于先秦时期,并在高平地区流传至今,每逢祭祀之时,现场鼓声如潮,钟鸣悠扬,民众纷至沓来,共同参与到这一古老而淳朴的祭祀活动中,同喝腊八粥,共祭农耕文化始祖,以这种喝腊八粥的方式,祈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p><p class="ql-block">中庙村是一个集炎帝文化、古村落文化、乡村文化、自然风光、乡村生活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无论是要探寻历史文化遗迹,还是想要体验宁静的乡村生活,这里都能满足你的要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2、1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