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庙会,是一种传统的社会习俗,其形成与庙宇道观的宗教活动相联系,起初是迎合宗教招徕信徒而生,又与民间信仰融合在一起,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浓厚民俗文化的活动。在中国,凡有庙宇道观的地方,一般都有固定的庙会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烟台毓璜顶庙会至今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起初也是因缘于玉皇庙的宗教活动和民间信仰活动。据记载:那时</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每遇灾旱患,登顶祈祷,无不灵验,故风顺雨调,民安物阜”</b><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由此而形成了每年正月初九的庙会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旧时毓璜顶庙会期间,玉皇庙内香火缭绕,钟鼓齐鸣,善男信女纷至沓来,或进香许愿,或祈求平安;庙前戏楼及广场空闲地方,则有唱戏的、踩高跷的、杂耍的、说书的等等。商人则趁机到庙会上设摊进行买卖交易,各种小吃、日用百货、土特产品等等,应有尽有。所以,庙会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仅是一种民俗文化活动,而且日用商品的交易活动也参与其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迎合了平民百姓在节日里的消费冲动,人们在逛庙会之时花钱购物,图的是买个心情舒畅和吉祥喜乐,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近几年人们逛庙会的消费观也发生了变化,人们逛庙会多数为了看看庙会上各地娱乐节目,虽然庙会上的各种娱乐节目可以随时在电视里看到,但通过庙会直观相关非遗节目,已成为人们逛庙会的主要乐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以下是本人在逛庙会时随手用手机拍摄的部分庙会活动花絮,在此予以交流。</span></p> 庙会舞龙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舞龙,又称耍龙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舞龙时,有请龙、舞龙、送龙仪式,舞龙是核心,舞龙者在龙珠的引导下,手持龙具,随鼓乐伴奏,通过人体的运动和姿势的变化完成穿、腾、跃、翻、滚、戏、缠,组图造型等动作和套路,充分展示龙的精、气、神、韵等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各具特色舞龙活动,集祈神、教化、生产、娱乐等于一体,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社会价值,体现着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具有丰富的寓意和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舞龙寓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古代,龙被视为能沟通天地、掌管雨水的神灵,人们通过舞龙祈求龙王保佑,带来充沛的雨水,使庄稼丰收。比如在农耕社会,每逢干旱时节,人们就会舞龙祈雨,希望能缓解旱情,保障农作物的生长。</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舞龙寓意表达平安喜乐、幸福安康:</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舞龙表演通常在春节、元宵等传统佳节举行,热闹喜庆的氛围,寓意着新的一年里家庭和睦、生活幸福、人人都能平安快乐。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在舞龙的欢乐氛围中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舞龙象征吉祥与尊贵:</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龙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是吉祥的象征,代表着祥瑞、好运,同时,龙也象征着尊贵。在古代,龙常常与皇权联系在一起,皇帝被称为</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真龙天子”</b><span style="font-size:20px;">。因此,舞龙也体现了人们对吉祥、尊贵的追求和向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舞龙象征权力与威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龙的形象威武霸气,具有强大的力量和威严。舞龙时,龙的灵动、矫健的身姿展示出一种强大的气场,象征着权力和威严,也表达了人们对力量和勇气的崇尚。</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舞龙象征民族精神与凝聚力:</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舞龙需要多人协作完成,舞者们必须齐心协力、配合默契,才能将龙的神韵和气势展现出来。这象征着中华民族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精神,也体现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参与舞龙活动,人们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时间的推移,舞龙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高度技巧性和观赏性的艺术形式。舞龙者通过精湛的技艺,将龙的神态、动作展现得栩栩如生,再配以激昂的鼓乐,形成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具有很高的传统艺术价值。同时,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活动,舞龙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标识,能够激发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span></p> 海阳大秧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海阳大秧歌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舞蹈,属于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据《海阳县志》记载已有560年的历史。它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和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表演,是一种自娱性艺术形式,至今仍保留有秧歌队传统拜年形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海阳市文化馆获得海阳大秧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海阳大秧歌的兴盛时期大致在清朝中期,那时的海阳县城在凤城,当地曾有这样一首民谣:</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乡下秧歌进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进城,过日来了撵出城。”</b><span style="font-size:20px;">说明秧歌当时已成为春节期间必有的活动内容,而凤城已成为四乡秧歌的活动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海阳大秧歌表演形式独特,其内容丰富多彩,有打鱼狩猎、农田耕作、大夫行医、货郎卖货、锢漏锯缸、艺人卖艺等等。其表演形式分大场子和小场子两种:大场子是群舞,主要表现欢乐和激昂的情绪(大地开花、大走阵等);小场子是独舞、双人舞和多人舞(《锢漏与王大娘》、《货郎与翠花》等)质朴优美,耍逗有致,情趣盎然,有浓厚的生活气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百姓对海阳大秧歌总结了六大特点:一是舞队庞大,歌舞单一;二是结构严谨,礼仪深重;三是舞则纯舞,唱则逗情;四是即兴扭舞,多样统一;五是走阵多变,布阵巧妙;六是鼓乐清纯,快慢适度。根据这些特点,海阳秧歌形成了形式、内容极其丰富的民间舞蹈艺术。它是民间艺术的精粹,也是百姓过年时一道丰盛的</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大菜”</b><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阳大秧歌在胶东这片热土上,红红火火,蓬勃发展起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社会发展,海阳大秧歌的形式与内容不断变化,然而,它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却始终没有变,人们素以看秧歌、演秧歌为生活中一大乐事。正月间,在海阳各地,每当秧歌锣鼓一响,男女老少便蜂拥而至,争相观看,墙头、屋顶、树上……处处挤满人群。而在烟台,不但毓璜顶庙会,包括朝阳街、所城里、各开发区、各渔灯节,也有</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没有海阳大秧歌不叫年”</b><span style="font-size:20px;">的说法,这已成为广大群众的一句口头禅。人们的喜爱为海阳秧歌的延续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海阳秧歌也因而经久不衰,得以继承和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海阳大秧歌近几十年来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和提高,赋予了新的活力。早在1958年,文艺工作者对海阳秧歌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在原来的基础上推旧出新,把这一民间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使海阳大秧歌跃居为全省三大秧歌之一而著称全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5年,以海阳民俗“大秧歌”为切入点的热血抗战传奇剧《大秧歌》正式播出,为海阳大秧歌的传承和发展步入了一个新台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仅以庙会舞龙和海阳大秧歌为例,就可以看出庙会以其独特的形式,融合了宗教、民俗、社交、艺术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对社会和民众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毓璜顶庙会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不断地融合多元文化,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融入庙会,丰富其内涵。例如,2015年庙会除开篇所说的非遗传统节目外,还邀请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特色表演团队参演,展示多元的民俗风情,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