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浙东运河又名杭甬运河,位于中国大运河最南端,是中国出现、形成最早和连线运用时间最长的运河之一。“中国大运河的先声,吴越争霸的生命线”是对它最生动的概括。</p> <p class="ql-block">浙东运河全长239公里,西起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江南岸,跨曹娥江,向东汇入宁波市甬江入海,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p> <p class="ql-block">浙东运河的开凿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吴越开凿的山阴故水道。当时,为了便利交通,范蠡主持疏浚了山阴故水道,贯通了山会平原的东西地区,又通过涵闸设施调节南北水位,成为越国的交通命脉。</p> <p class="ql-block">晋惠帝时,为满足灌溉需要,由会稽内史贺循主持,修建从钱塘江东岸的西兴至会稽城的西兴运河。此后,这段运河与上虞以东运河以及姚江、甬江的自然水道形成了浙东运河,提高了灌溉效率与航运效率。</p> <p class="ql-block">唐宋时期,随着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重心的南移,浙东运河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南宋时期,京杭大运河被阻隔,浙东运河与江南运河一起构成了南宋都城临安连接明州、绍兴等地的生命线,宋高宗在躲避金兵追击时走的就是这条运河。历代统治者都比较重视浙东大运河的疏浚,钱清北堰、钱清南堰、都泗堰、曹娥堰、梁湖堰、通明堰、西渡堰的修筑大大地改善了运河的航运条件。</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随着浙江各地海塘的建设和海涂的开发,运河沿线形成了湖泊密布的水系,再加上浦阳江的改道、钱塘江江道的北移以及运河的淤积,浙东运河日渐衰败。</p> <p class="ql-block">由于浙东地区地势南高北低,河流多为南北向,因此,东西走向的浙东运河需要穿越多条自然河流。特定的自然环境,赋予浙东运河独特的工程技术特点。浙东运河形成过程中,通过水利工程设施整合浙东地区各河湖水系,形成具有水运、防洪、排涝、输水、灌溉等综合水利效益的“运河水系”,对区域水网结构和水环境有优化作用。</p> <p class="ql-block">浙东大运河不属于京杭运河,但是是“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中国大运河是一个由多段运河组成的复杂水路系统,它横跨中国东部平原,连接了多个省份和水系。中国大运河主要包括三大部分。</p> <p class="ql-block">隋唐大运河是大运河的早期形态,由隋炀帝在公元7世纪初下令开凿,主要用于连接洛阳与长江流域,以便于粮食和物资的运输。</p> <p class="ql-block">京杭大运河是大运河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约1,794公里,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南北向水运通道,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之一。</p> <p class="ql-block">浙东运河(杭甬运河)是大运河体系中最南边的一段,位于浙江省内,是大运河南部的延伸,与京杭大运河相接,构成了中国大运河的完整体系。因此,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整体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时,浙东运河也被包括在内。</p> <p class="ql-block">作为我国最早开凿的人工运河之一,浙东运河在开凿之初的主要功能是灌溉和排涝。经过后世千余年的经营维护后,它的航运功能逐渐得到发挥,成为推动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兴衰变迁中,浙东运河留下的众多历史遗迹,无不提醒着人们这条大运河曾经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在杭州钱塘江南岸,有一历史古镇——西兴。你站在江北的城市阳台向南望去,醒目的奥体大小莲花建筑群,那就是今日之西兴。</p> <p class="ql-block">西兴古镇源远流长,具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西兴古称固陵、西陵,清中期之前一直直面钱塘江,后因江水改道而退入内陆,春秋时,为越国渡钱塘江主要渡口。唐以前已于此设驿站。宋以后随着运河运输业的发达而兴镇,清末民国时西兴发展至鼎盛。</p> <p class="ql-block">屋子桥,又名屋侧桥。横跨浙东运河西兴段两岸,北接官河路,南连西兴街。明万历《萧山县志》已见记载。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重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屋子桥桥长16.7米,宽2.8米。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筑法,用横条石分隔成7节,每节7块拱板并列对缝砌筑。两堍置踏垛,护栏高0.55米,厚0.2米,桥顶石板长0.7米。西侧护栏石上刻有“屋子桥”三字。原桥桥顶筑亭,内供菩萨。西侧两旁有3米左右的石板铺设的石板长条,中间有木板铺成的戏台,供坐在船上的人看社戏用。遗憾的是戏台于20世纪60年代被毁。</p> <p class="ql-block">屋子桥造型古朴,形制精美,桥拱与倒影合二为圆,是西兴古桥的典范。今桥身基本保存完好。2004年被列为杭州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以后,西兴以古北海塘为界,分南北两片。塘南属水网平原,种植水稻为主;塘北为沙地平原,种植棉麻居多。</p> <p class="ql-block">西兴镇是原萧山县老八大建制镇,1965年开始设西兴镇,同年11月南北两片合并。因毛泽东主席曾于1959年8月22日来该镇考察(实际考察点为现萧山区城厢街道杜湖村),故西兴镇在1966年命名为东方红人民公社。1968年镇社合一时又改回为西兴镇,1981年实行政、社分设,建西兴乡,1985年6月恢复西兴镇建制。1996年5月,原属萧山市的西兴镇、长河镇、浦沿镇组建成滨江区,现为滨江区西兴街道。</p> <p class="ql-block">西兴为何古称固陵、西陵?据说春秋时,这里曾是越国之关防,是古钱塘江边的渡口城堡;春秋末期,越大夫范蠡于此筑城拒吴,所以西兴城隍庙奉祀范蠡;六朝至唐,因其位于会稽郡西端,遂易名西陵;后梁乾化二年(912)八月,认为"陵"是非吉祥字,将“陵”改为“兴”,始名西兴,沿用至今,照此算来西兴的地名也有一千一百多年了。</p> <p class="ql-block">西兴是萧绍运河的起点,是沟通钱塘江与内河的要地。白居易诗句“烟波尽处一点白,应是西陵古驿台。”说明唐以前这儿已设驿站。至清康熙年间西兴驿站为浙东入境首站,“凡京外各省转宁、绍、台三府公文悉由该驿收转”,现古街的河旁树着“西兴驿”的牌子,介绍了驿站的历史演变。</p> <p class="ql-block">古代主要靠水运,从西兴到宁波的浙东运河,由西兴向东流至绍兴境内的钱清,与西小江汇合,又经东至上虞注入曹娥江。西兴古镇作为浙东运河的起点,成为沟通南北、连接两浙的交通枢纽,朝廷官吏、商贾文士往来不绝,东西物资在此吞吐,十分繁华。</p> <p class="ql-block">浙东运河有“浙东唐诗之路”之称,西兴古镇这带是运河和唐诗之路的源头。唐代的诗人们,纷纷追慕浙东山水,经杭州渡钱塘江到西兴,从西兴出发,经萧绍运河到绍兴、嵊州、新昌、天台等地;或在义桥舟行入渔浦,再转入西小江到绍兴等地,溯源而上。故现在西兴和义桥两镇上留存的古诗很多,据说西兴就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留下400多篇诗篇。属萧山区的义桥镇的”渔浦文化”,挖掘传承古诗词文化做得不错,西兴这方面做得似乎欠缺。</p> <p class="ql-block">仓桥,又名官桥,即今西兴浙东运河由西向东第二桥。此处两岸皆为店铺,北岸桥堍设有西兴另一个行署盐课司。明正德末年(1521年),知县伍希周就盐课司故址改建河阳馆。</p> <p class="ql-block">仓桥建桥时间年代失载。明万历《萧山县志》载为邑人戴光建。仓桥为单孔半圆形石拱桥,拱高与桥长与屋子桥相仿,整体比屋子桥略大。因拓建固陵路,仓桥被彻底改建,仅有桥两岸的河埠保持着原样。</p> <p class="ql-block">翻翻历史书籍,便知古西兴的繁华,得益于“过塘行”。由于运河与钱塘江不通航,人员货物要在这里转换,因比“过塘行”便在此纷纷设立。</p> <p class="ql-block">据《西兴镇志》载:自清末至民国时期,西兴共有过塘行72爿半,挑夫、船夫、轿夫、牛车夫等从业人员达千人,成为名震江南的货物集散中心,好似现在的集装箱港口码头。那时的西兴,旅馆、饭店比比皆是,舟车辐辏,万商云集。</p> <p class="ql-block">西兴古镇的古塘路上,有一座白墙黛瓦的小院,往院内走就是滨江廉洁文化阵地——西兴过塘行码头专题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作为浙东运河和京杭大运河之间必经的重要中转站,旧时西兴商贾云集,市集繁华,专替过往客商转运货物的过塘行产业遍布。据记载,自清末至民国初年,西兴共有过塘行72爿半,挑夫、船夫、轿夫、牛车夫等从业人员达千人,成为了名震江南的货物集散中心。</p> <p class="ql-block">将货物往对岸搬运最讲究精准高效率,于是,可靠、信誉高的过塘行便成为了来往客商的不二选择,也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回头客。如今,专题馆内还陈列着从西兴原住民家中征集而来的长秤、算盘等“过塘行”老物件儿。长称意为权衡,代表商家的公平和信誉;算盘精确细致,彰显贸易的规则与严谨。由此可见,得天独厚的交通便利促进了西兴的河运繁华,也造就了良好的营商生态。</p> <p class="ql-block">从旧时的“货物集散中心”到如今的国家级高新区,这片土地依然保持着诚信、公平的特质,吸引了众多企业和投资者在此扎根发展。为了加强对企业和人才的服务保障,滨江践行着“主动报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的服务理念,区纪委监委紧盯企业、人才补贴等政策落实落地,推动打造出了既亲又清的营商环境。</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馆内还收录了西兴清官刘会德政养民的廉洁故事。万历十四年,沿江的防洪长堤被冲毁,萧绍平原一片汪洋,刘会深知百姓无力承担经费,在征得府库的银两后,编造预算修建石堤,成功抵御洪水。后重修“镇海楼”,又将大堰改为“永兴闸”。修建海塘如此巨大的工程,全程无一人伤亡,所有费用都张榜公示,官员皆无贪腐行为,这全得益于刘会的清正廉洁,管理有方。此外,馆内墙壁、柱子上处处都能见到“廉”元素,从“清风两袖朝天去”到“只留清气满乾坤”,再到“本分做人,干净做事”,参观者在寓情于景中更能深刻体会到“廉”字的内涵。</p> <p class="ql-block">从馆内出来,无论是沿着蜿蜒的河道漫步,或是踏着青石板在老街闲逛,能看到民居的外墙上挂着“正身清心,方言矩行”、“克勤克俭,以后福泽”、“勤为本、德为先、和为贵、学在前”等家风家训标语。千年间韬养出的勤俭、诚信家风,早已在西兴的老街深巷里蔚然成风。</p> <p class="ql-block">古镇上现存的一条老街,全长约1000余米,从铁岭关东到资福桥,途径屋子桥、仓桥,也是至今为止杭州城区保存最完整的老街之一。可惜的是门店没有开张,显得十分冷落。据统计,老街目前共有住户785户。</p> <p class="ql-block">旧时的西兴古镇老街,街市繁华,行业齐全,商业兴盛。随着内陆水运的衰落,老街渐渐淹没在时光中,现在的西兴的古味,除了几处古迹,可能也只剩下这一条老街了。</p> <p class="ql-block">西兴古镇至今保留着一些明清建筑,一切都还是古朴的、原始的模样。没有那些周庄、乌镇的精致,甚至还有一些粗朴,但我喜欢的还是历史的真实面目,即使修缮,也应该“修旧如旧”。</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古镇乃是远近闻名的灯笼之乡,据说在宋朝,西兴手工竹灯名震中华,古街上有许多灯笼门店,南宋宫廷所用的灯笼几乎都出自西兴人之手。</p> <p class="ql-block">全长239公里的浙东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延伸段,打包申遗成功后,也在西兴古镇上建了一个铜钱形的“世界遗产”雕塑。</p> <p class="ql-block">永兴闸又名龙口闸,位于浙东运河源头,铁岭关北侧。 永兴闸外接钱塘江,内通运河,是钱塘江与浙东运河的连接处。</p> <p class="ql-block">万历丙戌,秋潮大作,漂毁田庐无虑数百,水几与鉴湖为一。尹刘侯泫然曰:“是谁咎耶?”夜即烧烛草移文十道,告灾于上官。翌日,通判卜公镗至邑亲勘,郡守萧公良干议筑石堤。</p> <p class="ql-block">据《万历十四年修西兴塘记》记载,明万历十四年,秋潮异常猛烈,沿江的防洪长堤被冲毁,大水涌入,百姓房舍被冲塌几百所,萧绍平原一片汪洋!时任萧山县令刘会彻夜不眠,流着眼泪写呈文申报灾情。省里府里第二天就派官员下来,坐在船里视察,并立即开始商讨修建石质大堤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侯曰:“堤固宜石,顾何所籍手?如探旧基筑起,则浩漫靡就,如堑内地,则易就而弃地转多。其筑水涯乎,费则取之丁,萧独力难任,得与山会利鉴湖者共之乃可。”郡守曰:“山会固当助,不足则以府锾足之。”于是巡抚温公,巡按傅、李二公,据牒以闯。既得请,檄侯亟堤。侯乃合山会助费,并本县派征,分委照磨陈策,县丞王箕,典史徐闵督工。</p> <p class="ql-block">刘会当即提出经费问题,他说最好的选择还是依着河流修建石堤,但造石堤费用大,萧山一县的百姓负担不起,必须山阴、会稽共同来出钱,才好兴修。巡抚看到哀鸿遍野的现状,慷慨表态,说山阴与会稽两县应当出钱,不足之数,府库的银子拿出来包底。于是刘会编造预算,组织力量全力以赴修建石堤,派县丞王箕、典史徐闵督工。</p> <p class="ql-block">役以十月三日告江经始,侯亦自以为功不辞难,昕夕淬励,拊循工匠,每听政于撵撬间,人用是不敢玩,六阅月而功成。</p> <p class="ql-block">十月初三正式开办,他经常亲临第一线,不辞风霜雨雪之苦。经过整整六个月的努力,到万历十五年(1587)春末完成。</p> <p class="ql-block">侯笑指新堤曰:“蜿蜒若游龙,顾可复使无首乎?”于是葺旧石台,……,易堰以闸,闸门丈有四尺。</p> <p class="ql-block">刘会在新堤完成时,兴奋地站在堤上说“大堤像一条蜿蜒的龙,但怎么能没有龙头呢?”于是用修海堤结余的银子重修“镇海楼”,使之成为“龙头”。同时又将大堰改修为闸,闸门有一丈四尺宽,这就是永兴闸。</p> <p class="ql-block">永兴闸的修建,加上西兴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西兴码头成了河海联运、接轨内外贸易和连接杭州的水道与港埠。这里拥有浙东运河和钱塘江的中转码头——西兴过塘行码头,最繁忙的时候,可见舟车辐辏、万商云集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东岳庙位于城厢街道杜湖社区蒙山上,浙东运河南岸。原称“东岳行宫”,俗称“老岳庙”,始建于南宋。建筑坐南朝北,由山门、大殿、二王殿等组成。现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老岳庙,被誉为“萧绍地区第一庙”的古寺,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它静立于蒙山之畔,见证了无数岁月的变迁。漫步其间,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感受到那份古朴与庄重。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都似乎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引人深思。</p> <p class="ql-block">这座古刹,在当地人的口中,更常被提及的是“老岳庙”这一称号,而非“东岳庙”。在萧山,有多座东岳庙,但唯有这座蒙山东岳庙被特别称为“老岳庙”。这个俗规的起源已无法考证,但在民间传说中,它一直被尊为“萧山第一庙”,不仅是萧绍地区所有东岳庙的起源地,更是其他分属庙宇的祖庙。</p> <p class="ql-block">“浙东第一”之名,源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广泛的威望。在清代,长河镇诗人来又山曾描绘老岳庙的盛况,诗中写道:“蒙山岳庙地灵哉,妇女烧香满艇来。都挂牟尼珠一串,就中还有女僧陪。”这不仅展现了老岳庙的神秘与灵验,更反映出其吸引力的广泛。来自萧山本地及绍兴、宁波、杭州、嘉兴等地的香客,都会沿着浙东运河前来进香,参加庙会。运河两岸,木鱼声、铜铃声、念佛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为了方便香客泊船,庙前古运河两岸铺设了石板护岸,然而由于来港船舶众多,石板港难以满足停靠需求,甚至向泥滩延伸,由此,“浙东第一”的称号不胫而走。</p> <p class="ql-block">老岳庙独具一格,其庙门竟是朝向北方,这在中国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中颇为罕见。这座古刹的渊源可追溯至南宋初,当时它被用作宋室赵氏的家庙。在北宋末年,宋室遭遇金兵的追杀,宋高宗赵构一路逃至杭州,后沿钱塘江至西兴上岸,经过萧山、绍兴,再由宁波入海。一年后,他从台州登陆,待金兵退却后,他返回杭州并定都立国,从而建立了南宋政权。此时,宋徽宗赵佶已被金国掳往北方囚于五国城。为了缅怀被囚的父亲,宋高宗特派赵不衰在蒙山北麓为宋徽宗建造了这座宗庙。庙门朝北,意在遥望北国、深切怀念故主。</p> <p class="ql-block">浙东运河两岸的“大运河萧山火车西站历史文化街区”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跨过运河。不禁让人联想到萧山最大、最火的潮人基地,也就是杭州“小加州”——东巢艺术公园。</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萧山火车西站段历史文化街区。横跨城厢街道与北干街道,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运河沿线唯一一个现存规模最大、风貌最完整的铁路遗存集聚区域,大尺度规整的仓库建筑,对展示城市多样文化、丰富大运河沿岸城市景观界面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庆胜闸自1989年建闸以来,横跨浙东运河两端,承担着防汛排涝,保障民生安全的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浙农·东巢艺术公园位于北干街道萧杭路689号,是一个以生态、都市文化、艺术休闲为特征,集创意办公、艺术创作、品牌展示、精品集市、网红效应及其他配套服务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p> <p class="ql-block">五七公社毗邻东巢文创园,由原萧山供销社仓库和国营煤球厂改造而成的文创园区。</p> <p class="ql-block">五七公社位于北干街道萧杭路615号,是一个保留了萧山火车西站仓库群历史文脉和原味风貌,聚焦“文化、网红、潮文化、夜经济”等标签,集文化创意、文娱购物、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情景体验式文创街区。</p> <p class="ql-block">萧然山•1978文创艺术街区位于北干街道萧杭路465号,即萧山农机公司旧址。围绕艺术与生活的主旋律,这片空间延展出包含女性力量剧场、城市屋顶露营、爬山交友基地、空中市集、艺术空间、生活美学等新奇有趣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萧然山下县”,萧山的县名就源于西山。据史志记载,“因在县治之西,故称西山,又名萧山,也称萧然山。”一条浙东运河,从西到东穿城而过,流经巍峨西山,积淀城厢的底蕴。山顶有一座梅雨亭,过去亭周围广植梅花。明代“湘湖八景”之一就是这里的西山梅雨。</p> <p class="ql-block">西湘里文创园位于湘湖路34号,前身为大唐玩具厂,是20世纪80年代建造的工业厂房。园区内业态主要包括视频内容制作、网红直播中心、网红社区商业、未来社区配套,是一个融商业办公、文创产品、视频场景于一体的产业基地。</p> <p class="ql-block">从西山盘道下方的地下通道穿过,就来到萧山老城区。沿着城河继续向东,沿途有7座古桥以及祇园寺、江寺等历史古迹,人文色彩更浓厚。</p> <p class="ql-block">作为浙东运河段著名的历史遗迹之一,祇园寺是昔日杭州佛教文化鼎盛的见证,也是浙东运河繁华市井的真实写照。祇园寺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整体建筑呈中轴对称布局,坐北朝南。明清时期,寺庙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僧房、厢房等。</p> <p class="ql-block">祇园寺旧时东邻萧山县治,北倚浙东运河,是萧山最早、最具规模的一座寺观。历时两年多大修,现以“文旅胜地+博物馆”的全新形态亮相。</p> <p class="ql-block">市心桥位于城厢街道市心南路上,又名真济桥,始建于南宋,称都亭桥,原来旁边有跓跸亭,桥面中间东西石栏外侧分别刻“古真济桥”和“市心桥”。桥边有两位古代老者在下棋,一顽童在边上观看的塑像,重现旧时古桥边百姓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东旸桥这是城河上众多古石桥中比较有特点的一座桥,桥北有一个平坡,桥面靠西的石阶上有两条间距0.5米、宽0.3米的平石板,供双轮车通行,这种设计在萧山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文昌桥和德顺桥东西走向,横跨商城河南端,与萧绍运河相连,上世纪八十年代电视剧《济公》来这里取过景。</p> <p class="ql-block">江寺公园占地30030平方米,以江寺为依托扩建而成,于2002年底竣工,是萧山区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公园之一。公园融合江南古典园林特色,挖掘萧山文化底蕴,整合设计为城市开放公园,成为萧山旧城改造的亮点与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p> <p class="ql-block">2020年,千年古刹——江寺以浙东运河萧山展示馆的崭新面貌亮相运河之畔,为萧山历史文化焕新再次画下精彩一笔。</p> <p class="ql-block">当前,展示馆以现有殿堂、厢房作为展陈空间,分为历史、人文与诗路三大篇章,展示萧山厚重的运河历史和丰富的运河人文。</p> <p class="ql-block">衙前农民协会旧址坐落于浙东运河边。1921年9月27日,衙前农民协会在此宣告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民协会。</p> <p class="ql-block">古毕公桥位于衙前老街西头,现所存系清光绪年间重建,为圆洞石拱桥,北依凤凰山和航坞山,悠悠东逝的浙东运河蜿蜒而过。</p> <p class="ql-block">张夏行宫古称护堤侯行宫,坐落在衙前镇新林周村,是一座修筑在北海塘与浙东运河夹带的古庙,历史上一直是公祭“潮神”张夏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古纤道新塘街道和平桥村段,纤道是运河纤夫行舟背纤的通道,因是官修,故又称官塘,有单面临水和双面临水两种形式。</p> <p class="ql-block">千年水潆涟,大运河不仅守候着历史的回响,也见证着城市和乡村的新生。运河流淌,未来可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