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景山

海亮人生‖虎跃旅游

<p class="ql-block">  我走进北京景山公园,看到景山不高,也就十几层楼的样子,仰望山顶苍松翠柏掩映的万春亭,不禁感慨明清两朝君王仍居庙堂之高,威武霸气的风采依旧。</p><p class="ql-block"> 景山,原名万岁山。明成祖兴建故宫时,挖护城河的泥土堆到其北,渐积成山,加以园林,故宫依山傍水,此山便称万岁山。清顺治年间改称景山,取其敬仰之意,遂修缮,到乾隆年间再添五亭一殿,形成了气势恢宏、金碧辉煌的皇家御苑。但人们一提及景山,还是离不开明崇祯皇自缢身亡处,吊死他的歪脖子老槐树熬没了大清,依旧枝繁叶茂。景山是明灭清兴的历史见证者,不管清朝弄得怎样金碧辉煌,阴森之气如影相随一般飘然不散。</p><p class="ql-block">​ 往东走再一拐,一片奇岩怪石堆砌的景山东麓立一石碑:明思宗殉国处。离碑八九米,就是那棵歪脖子老槐树,树后是莽莽苍苍的山林,树前十几米是围墙,墙外就是日出东方的地方。据记载,崇祯吊死时是凌晨五点,正是日出东方时,年仅33岁的他头悬歪脖子树杈,目视东方日出,怎么能垂得下一代天子的头颅?276年的大明江山社稷如此断送在晨曦中?17年勤俭克己励精图治却落得如此悲戚下场?</p><p class="ql-block">​ 景山在崇祯时代并没有我今天看到的壮观,不过就是一处寻常的皇家御苑而已,但崇祯吊死于日出东方却是不寻常的。我无法知晓崇祯刻意为之,还是逃亡如丧家之犬所为,但都是一样的日出东方时,崇祯心不甘情不愿啊!死不瞑目!指日可待!我伫立于此,左顾右盼,沉思苦想。我想起白居易写于李白墓前的那两句绝唱,不妨套用一下,便得:可怜龙驭归泉骨,曾是惊天动地人。</p><p class="ql-block">​ 我步履蹒跚地爬上景山,脚步滞重,浮想联翩。崇祯叫朱由检,名符其实的是历史上勤政克俭的皇帝。他批阅朝廷奏章经常熬夜,甚至日以继夜,有一次接见刘太妃,竟然说着说着睡着了;他和历代帝王不一样,在位没有忙于给自己选建陵寝;他黄袍加身,却难掩内衣破烂,接见大臣偷偷往袖里塞破絮;他整顿吏治,惩治腐败,甚至“罪已诏”,最终没能挽救大明王朝灭亡的命运,是一场励志勤奋克己的悲剧人生。他悲剧在哪里?亡己亡天下之因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我爬上了万春亭,面对太阳,俯视故宫。在蓝汪汪的氤氲中,金碧辉煌的一座座大殿披上了幽暗的面纱,一片莽莽苍苍虚无缥缈的景象,有一种阴森森的凉气涌上心头。王安石曰“忧老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可崇祯勤政节俭克己呀!我是一脑袋浆糊,转到万春亭西侧,北海白塔跳入眼帘,给我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更可怕的是它像一具白骨精,不会是崇祯的孤魂野鬼?我忙掉头往北,眼前一亮:寿皇殿金碧辉煌,规模壮丽。我不禁感叹乾隆皇用心良苦!还往东转吗?我自顾自地思忖道。东,日出东方,崇祯自缢身亡的方向,那是血与泪、希望与绝望的方位,就不必看了。哪个愿意重蹈覆辙呢?</p><p class="ql-block">​ 我下山没逛寿皇殿,自顾自走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