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正在消失(116)家中再无缅裆裤

张光友

<p class="ql-block">  【内容提要】如今缅裆裤已在视野中消失,仅在一些偏远山村或民俗表演中,还能见到它的身影。缅裆裤连同旧时光里的烟火,一同封存在记忆的褶皱里。缅裆裤的消逝,是时代更迭的注脚。它曾以朴素的智慧守护一代人的冷暖,又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悄然退场。或许,每一件旧物的消失,都是一段历史的谢幕——没有悲壮,只有淡淡的怅惘,如棉布上晕开的补丁,沉默地诉说着过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家中再无缅裆裤</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了七十岁的人大抵都或许记得,他们的父母或者祖父母穿的裤子,与我们今天穿的裤子有着天然的区别,这种裤子婉如一条大布袋,一切都宽大:宽大的裤腰,一般比腰围要大出一倍;宽大的裤裆,提紧后裤头可及腋下;宽大的裤腿,一条裤腿可盈米一斗。这种裤子就缅裆裤,也叫大裤腿,衡阳人更是形象地称之为操头裤,现在的多数人并不知道它曾经的存在,少数的人们或许会从一些老照片或从影视片中略略知情。</p><p class="ql-block"> 缅裆裤是当年的通用裤装,不分男女,不分前后,宽大的裤腰与肥硕的裤裆是标志性设计,布料多为厚实的棉麻,耐磨耐脏。缅裆裤有单裤和棉裤之分,人们常说的“缅裆裤”一般是指棉裤,挽裆裤则是指单裤。电影《红高粱》中出嫁坐轿的九儿和那些光着膀子、抬着轿子的男人们,下身穿的就是缅裆裤。缅裆裤的面料和色彩非常单一,多是黑色或藏青色的扎染土布和棉布;裤前是没有开门、男女不分,只能从裤裆前是否有尿渍辨别哪是男裤、哪是女裤。缅裆裤前后左右没有裤兜,因为旧时乡下的人们,没有那么多零碎的物件需要带在身上、揣到兜里;没有裤腰扣,因为其裤腰太肥太大,大到甚至可以弯腰将头塞进去还绰绰有余,裤腰扣基本没有什么作用;腰带也不是现在人使用的皮带,而是一根稍粗一点的布带、麻绳、甚至草绳。</p><p class="ql-block"> 据考证,缅裆裤最早为满族人的服饰。缅裆裤原是马背上诞生的智慧。满人策马关外,阔大的裤裆在鞍上舒展如旗,三折两叠往腰里一缅,紧实得能兜住塞北的风。清兵入关后,这粗犷的形制却在市井里生了根。拉黄包车的汉子跑起来,缅裆裤鼓得像风帆;茶馆跑堂的穿梭桌间,宽大裤腿扫过青砖地,倒比长衫利索三分。老北京有谚:"缅裆裤,走四方,腰里别着干粮囊",说的便是这裤腰里能藏三天的口粮。在一些前清的老照片里,我们还可以看到穿缅裆裤的倩影:拉骆驼的商队蜿蜒如长蛇,人人腰间都鼓着缅裆裤的褶皱。最有趣的当属天桥把式,练硬气功的汉子把裤腰缅到胸口,运起气来,布面绷得能看见肌肉虬结,倒比绸缎更显筋骨。胡同里的妇人也有巧思,拆了缅裆裤改作襁褓,说是"穿百家衣的孩子好养活"。</p><p class="ql-block"> 缅裆裤的剪裁堪称“极简主义”。整条裤子由左右两片布料拼接而成,裤腰宽达一尺有余,裤裆深至膝盖,形似一个倒置的布袋。单裤和棉裤的的缝制方法大同小异,单裤则更加简单,不需要比照旧裤,也不必考虑腿粗、臀围和腰围等的尺寸,只要大致估算一下腿长,用粉块在扎染粗布或棉布上画出裤子的轮廓,匠人再用粗针脚将棉布缝成筒状,最后在腰部续接上长四五寸、便于系结裤腰带的白布,一条缅裆单裤就全部缝制而成。</p><p class="ql-block"> 穿“缅裆裤”功夫在这“一缅”上。穿着时要将肥大的裤腰紧紧地围在腰上,再把裤腰宽松多余部分双手配合打折紧叠在正裆前抿掖起来,抿好后,用裤腰带在裤腰处系紧。男人“方便”时,只要解开腰带并搭在脖子上,将裤子褪至大腿下便可解决。也有男人偷懒,小解时不解裤带,把裤子前方拉下,裤带仍系着裤子的两侧和后部的上腰,解毕后先收缩一下肚皮、再将前端裤腰拉入裤带。如入男女通用的露天茅厕,只要把腰带搭在门旁的土墙上,就能因此起到警示里面有人的作用,从而避免误闯误入造成的尴尬。这种裤子也有缺憾:无论男女老少,穿上后皆显臃肿。妙龄少女的纤腰被宽大的裤腰掩盖,行走时裤腿随风鼓荡,宛如移动的麻袋。曾有文人调侃:“缅裆裤一穿,西施变村姑。”</p><p class="ql-block"> 裤腰带有皮质和布质两种,也有的穷人家用草绳当裤腰带。用麻绳做腰带是有忌讳的,一般直系亲属去世孝子才用麻绳系腰,为了对老人生前的照顾不周表示歉意。困难时期,精致剖光皮质裤腰带少见,白茬牛马驴皮腰带偶尔会在有些成年人腰间遇见,方便结实,经久耐用,曾是多少少年羡慕追逐的梦想。布质裤腰带是大众系列,黑色、蓝色为主,系红色腰带是本历年所为,系白色腰带是给逝去的亲人守孝。在冬季外出或干活劳动时避免进入寒风,要用扎腿带子把裤脚绑紧,腿带儿用长布条做成,一般二尺长、二指宽左右,用做衣服裁剪剩余的布条手工缝制而成,黑色、深蓝色、灰色颜色不等。农村供销社也有专门卖现成的,美观好用,只是一般人家舍不得花这个钱。有的用废旧自行车里胎带,找准合适长度,剪一条下来,两头重合对接用胶水粘牢,直接套在裤脚处,结实、方便、有弹性、不漏风,相当于后来的松紧带,人送名字“骏带”。那时少有外裤穿,腿带儿常常暴露在外,有的老年人非常看重在乎绑腿带儿,如同现在的系领带一样,既要干净整洁,又要绑系美观,成为当时一种精细的穿着打扮。</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浪潮席卷城乡,机制布料普及,中山装、工装裤等更利落的服饰逐渐取代传统衣装。20世纪50年代,合作社里的年轻人开始嫌弃缅裆裤“土气”,妇女们偷偷将裤腰改窄,裤腿收细。到了80年代,牛仔裤、喇叭裤风靡街头,缅裆裤彻底沦为“老古董”,被塞进箱底或拆成抹布。如今,仅在一些偏远山村或民俗表演中,还能见到它的身影。老裁缝的子孙们早已转行,那套“宽腰大裆”的裁剪技艺,连同旧时光里的烟火,一同封存在记忆的褶皱里。缅裆裤的消逝,是时代更迭的注脚。它曾以朴素的智慧守护一代人的冷暖,又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悄然退场。或许,每一件旧物的消失,都是一段历史的谢幕——没有悲壮,只有淡淡的怅惘,如棉布上晕开的补丁,沉默地诉说着过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