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中话年俗

热在中伏(不私聊)

<p class="ql-block">年俗歇后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通常用于春节期间,通过幽默和隐喻的方式表达对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祝愿,这些歇后语不仅反映了人们在春节期间的忙碌景象,更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到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中,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老北京年俗歇后语:</p><p class="ql-block">小孩,小孩,你别馋</p><p class="ql-block">过了腊八就是年</p><p class="ql-block">腊八粥,过几天</p><p class="ql-block">漓漓拉拉二十三</p><p class="ql-block">二十三--糖瓜粘;</p><p class="ql-block">二十四--扫房子;</p><p class="ql-block">二十五--磨豆腐;</p><p class="ql-block">二十六--去割肉;</p><p class="ql-block">二十七--宰年鸡;</p><p class="ql-block">二十八--把面发;</p><p class="ql-block">二十九--蒸馒头;</p><p class="ql-block">三十晚上熬一宿,</p><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扭一扭,</p><p class="ql-block">除夕的饺子年年有。</p> <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民间有祭灶王爷的习俗,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为了让他没法向玉帝说人间的坏话,民间就以吃糖瓜的形式来粘住灶王爷的嘴巴,也就有了“二十三的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民俗歇后语,这一天,孩子们最期待的也是吃到甜甜的糖瓜,那香甜的味道仿佛预示着新年的甜蜜。</p> <p class="ql-block">腊月里,老北京有着“腊月二十四扫房子--扫尘(陈)布新”的习俗,也被称作“掸尘”或“打尘埃”,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之中,清扫蛛网扬尘,擦拭家具门窗,仿佛要把所有的“穷运”“晦气”都扫地出门,以崭新姿态迎接新年。这一习俗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p> <p class="ql-block">“二十五磨豆腐﹣﹣祈祷来年都是福”,豆腐谐音"头福"、"都富",恰似福气的使者,带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在腊月二十五这天,人们精心制作豆腐,仿佛这一举动能将家中的福气尽数兜住,不仅蕴含着沾福气、取好彩头的寓意,更有着“兜福”的美意,让来年的每一天都福气盈门。</p> <p class="ql-block">传统习俗中,除夕到正月破五前都不大动烟火,因此,年前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置办年节食品,“腊月二十六,杀猪买(割)年肉”,其中,重要的是猪肉,猪肉是年夜饭的主菜,吃“年肉”还要讲究吃红烧肉,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红烧肉更能表示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富裕十足。</p> <p class="ql-block">在腊月二十七这一天,人们会宰杀自家养的公鸡,因为公鸡为大鸡,与“大吉”谐音,寓意大吉大利之意,过年吃鸡,也要尽量吃整鸡,寓意团团圆圆、整整齐齐,同时,人们还会赶集采购各种年货,如春联、香烛、鞭炮等,为新年做准备,“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p> <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这句歇后语生动地描绘了腊月二十八的传统习俗,“打糕蒸馍”意味着人们精心制作年糕与馒头等面食,而“贴花花”则是将春联、年画和窗花贴起来,这些习俗共同营造出腊月二十八热闹非凡且忙碌的节日氛围,处处洋溢着新年的喜庆与吉祥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今年是闰年,闰六月,农历中没有腊月三十这一天,除夕便落在了腊月二十九, 腊月二十九是春节前夕极为重要的日子,人们精心购置年货,筹备年夜饭。而大年三十(今年为二十九)充满了仪式感,家家户户灯火通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守岁火。正是:“ 二十九与年三十--忙上加忙,喜上加喜”,这忙碌与喜悦交织的氛围,正是中国春节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注:图片来自网络,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