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

凭海临风

---《悉达多》读后感 文/凭海临风 <p class="ql-block">《悉达多》这本书是清风徐来读书会2月份的共读书籍,也是由我推荐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悉达多》的作者赫尔曼·黑塞,是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伟大作家。这本书篇幅很短,但极富哲思。书中的悉达多,并非佛陀乔达摩悉达多,他是追求个性解脱之道的婆罗门之子,书中的思想也不像佛学的思想,更像黑塞本人求证悟道的感受,这本书无关教义,唯一相关的,和众多教义与哲学一样,都是关于“我”的命题,当然,就如叔本华所言:“宗教是穿着外衣的哲学”,所有思考本就殊途同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教有个常说的词,叫福报。一个人生来可以衣食无忧不用为生存担心,就是很大的福报。悉达多就出生在一个很有福报的婆罗门家庭,拥有英俊的面容、良好的教育、富足的生活、安逸的环境、慈爱的家人,此外,悉达多还有一颗求证悟道的心,为了道,他舍弃了这句话所提到的所有“福报”,少年的悉达多决定离家远走,做一位苦行的沙门(就是我们理解的苦行僧),这一别就是一生,再也没有回来过。</p> <p class="ql-block">悉达多的目标是远离“我”,他认为从“我”出发的一切都是嘈杂的、污浊的、外在的,要寻求“本我”,就要追寻“超我”,无渴慕、无愿望、无梦想、无喜无悲,让空洞的心灵觅得安宁,当“我”被彻底征服,当“我”消亡,当渴求和欲望在心中寂灭,那个“本我”就必定觉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锻炼自我从“我”中超脱,融入动物、融入石头、融入木、融入水、融入陌生的万物中,他学会诸多克己之法,他战胜疼痛、饥饿、焦渴和疲惫,他通过禅定,在一切表象前心神凝定走向克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即便他曾千百次摆脱“我”,但终点却总是回归于“我”,尽管他千百次弃绝“我”,但这种弃绝总是暂时而不得长久,重新忍受“我”的折磨。最终他明白,这不是“超我”,更不是“本我”,只是暂时从“我”中逃避出来,是对生命的虚无和痛苦的暂时麻醉。就像失恋后的深夜买醉,清醒时分又会被痛苦侵袭;就像追求快感的短暂欢愉,平淡之后又会承受更强烈的孤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终于他明白,所有沙门都无法证悟涅槃,他们只寻得安慰、麻醉,只学了些迷惑自己的把戏,不过是在原地打转,悉达多根本没有解脱,没有找到那条道中之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犹豫彷徨之时,他见到了佛陀乔达摩,一位尊者、觉悟者,他聆听佛陀说法,悉达多发自肺腑的心生敬仰,陪伴他的好友也选择加入了佛陀的僧团,然而,悉达多没有跟随佛陀,年轻的悉达多认为,知识可以传授,但觉悟与智慧只能靠自己体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真理,一个人必须探入自己的最深处,才能真正了解自我的本质和意义,进而实现自我的解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悉达多告辞了佛陀,独自走上了修行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遇见佛陀之后的悉达多转变了思想,他认为所有意义和本质并非隐藏在事物背后,它们就在事物当中,人的思想和感官都隐藏着终极的意义,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真正领悟。因此,此时的悉达多仿佛重获新生,像人生之初见一般看待一花一草、一人一事,用思想和感官体验这世间的一切缤纷绚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感受肉欲,他走进了名妓伽摩拉的花园,将他作为探求生命本质的导师,为了感受权力与财富,他选择跟随巨商伽摩湿瓦弥。他用当沙门时学会的思考、等待和斋戒的技艺,如孩童般入世又出世的游走于人世之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时日推移,悉达多逐渐沾染了世人的幼稚与胆怯、贪婪与懒惰,堕落于世俗的爱欲与财富,一遍遍填满欲望,又一遍遍品尝孤独,当美好枯萎,可悲可叹的悉达多只剩下肥胖和衰老,曾经视为真理的世间,如今却是枷锁和负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已经年迈的悉达多最终来到一条河边,遇到了他一生的知己、恩师——一位船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船夫最大的美德是倾听,即便默不作声,讲述者也能感知他在安静、坦诚、满怀期待地倾听。他既不褒扬亦不挑剔,只是倾听。世人在河水上匆匆赶路,智者在河水中聆听真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悉达多在这条河中看到自己的一生,少年的悉达多、成年的悉达多、老年的悉达多,仿佛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一切在河中都是本质和当下。这一刻,悉达多明白,此岸,也是彼岸,觉者,也是众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谓的我,就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我是我接触过的人、碰到过的物、感受过的情爱、迷失过的痛苦……等等所有的一切,才有此刻的我,少一点儿都不是,所有的万物与灵魂,都是圆融统一的。永恒存在于当下,完美存在于残缺。</p> <p class="ql-block">此刻的悉达多,仿佛悟求了大道,但他的真理之路并未结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悉达多一生追求真理,他却从未爱过,他少小离家一生不归,他和伽摩拉的情爱从体验到沉沦,未动过真心,但直到他的儿子出现,悉达多才真的感受到了爱,真的成为了世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的儿子显然更喜欢尘世,而不喜欢悉达多和这条河,悉达多忍受着儿子带给的厌恶和折磨,却又被爱所束缚,之前悟得的大道仿佛像空谈一般毫无用处,当儿子最终离他远走,他再次被船夫指引到河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河水中,他不再分辨欢笑与哭泣之声、天真与雄浑之声,这些声音是为一体。智者的笑,怒者的喊,渴慕者的哀诉,垂死者的呻吟,纠缠交织着合为一体。所有声音、目标、渴望、痛苦、欲念,所有善与恶合为一体,当他的灵魂不再执念于一种声音,自我不再被占据,而是倾听一切,倾听整体和统一时,这伟大的交响,凝成了一个字,这个字是“唵”,意为圆满。</p> <p class="ql-block">我认为这个“圆满”之意并不是事事如意,而是坦然接受每一种事情的发生,把自我融入每一个此时此刻,不纠结、不内耗,对所有问题接受、面对、解决、放下。珍惜每个当下,享受独处自洽之乐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有探寻和思考的终点,都在万物的此时此刻。正所谓大道至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