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1955年任命的共和国57位开国上将中,邓华是直接参战最多的一位,深受世人敬仰。还有他与其长子邓贤诗的聚散传奇,也为人们津津乐道。</p><p class="ql-block"> 父子分别</p><p class="ql-block"> 投身革命</p><p class="ql-block"> 邓华于1910年生于湖南郴州市北湖区鲁塘镇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为他取名邓多华。从小受家庭和时代影响,从青少年时期起,他就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理想。他先后在长沙岳云中学和南华政法学校求学,较早地接受了革命的思想影响。与此同时,家里也为他安排了婚事,他是个孝顺孩子,虽说不同意包办婚姻,但对父母认定的邻村姑娘邱青娥,也未拒绝。婚后不久便生下了儿子,取名邓贤诗,他希望儿子能够熟读诗书,心怀大义。</p><p class="ql-block"> 1928年年初,朱德、陈毅发动的湘南起义,邓华积极参加,并毅然决定跟随起义部队上井冈山。面对不满周岁的儿子,他只能含泪告别。邱青娥是一个勤劳贤惠的妻子,在丈夫离家后,含辛茹苦地照顾着孩子和老人,支撑起这个艰难的家。可好景不长,因为多年劳累和悲伤过度,邱青娥身体日渐衰弱,又听说丈夫在外牺牲的谣言,竟从此一蹶不振。在临终前,把丈夫留给自己的一张照片交给儿子后,便离开了人世。其时邓贤诗还不满10岁。</p><p class="ql-block"> 失去母亲的邓贤诗被迫独自生活,年幼的他在寒风中摸爬滚打。在同族亲人的周济下艰难生活,为了生存,有时不得不四处奔波,寻找出路。1947年,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他毅然追随父亲,踏上了从军之路,加入了人民军队的行列。</p><p class="ql-block"> 照片相认 </p><p class="ql-block"> 父子团聚</p><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当地报社纷纷报道这一重大胜利,报纸上登载了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第4兵团司令员陈赓等将领的合影。当时身为四十六军某部班长的邓贤诗,在轮休时翻阅当日报纸,当看到合影后,觉得其中一个人似曾所见,便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仔细比对。身边的战友告诉他,照片上站在叶剑英两侧的分别是陈赓将军和邓华将军。听到"邓华"这个名字,邓贤诗陷入了沉思:自己的父亲名叫邓多华,这位将军会不会是自己的父亲呢?他反复端详,那熟悉的面容与自己的伯父邓多英极为相似。于是他将照片拿给连队指导员看,指着报纸上的照片说:"这位将军,可能是我寻找了20多年的父亲。”指导员起初并不相信,但当邓贤诗讲述了自己的身世和父亲参军的经历后,便不敢轻视,当即便与连长商议,将此情层层上报。很快便传到军长詹才芳和12兵团司令员萧劲光的耳中。萧劲光与邓华共事多年,深知邓华的经历。他亲自找到邓贤诗了解情况,并建议他写一封信,由他转交给邓华。邓贤诗写道:“亲爱的邓华司令员,您好!我叫邓贤诗,我的母亲叫邱青娥。我无意中在报纸上看到了您的照片,我觉得你就是我失散多年的父亲,我的父亲叫邓多华,如果您真的是我的父亲,能不能回信告诉我?”萧劲光接过信件,立即派专人送往第15兵团指挥部。邓华看到是萧劲光的亲笔信,立刻拆阅。阅后泪流满面:这正是自己苦苦寻找了22年的儿子。当他得知儿子参军入伍,竟是同在四野部队,不禁感叹命运的奇妙。</p><p class="ql-block"> 当天下午,陈赓从前线返回广州,与邓华闲聊时提到自己的两个侄儿在四十六军服役。邓华立即提到自己的儿子也在四十六军。陈赓了解情况后,立即安排参谋将邓贤诗接到广州。十天后,邓贤诗乘坐吉普车抵达15兵团指挥部。洪学智、赖传珠等将领闻讯赶来,见证了这对阔别二十二年的父子重逢。</p><p class="ql-block"> 父子同心</p><p class="ql-block"> 尽忠报国</p><p class="ql-block">为弥补对儿子多年的亏欠,重逢的第二天,邓华就来到四十六军军长詹才芳处,联系准备将邓贤诗调到自己所在的部队工作。詹才芳立即同意。然而邓贤诗得知这个消息后,却坚定地拒绝了父亲的好意。他向父亲表示,作为军人,应该把打仗杀敌放在第一位,等到全国解放后再团聚也不迟。邓华听了儿子的话,欣慰地点头,不再提起调动的事。父子二人约定,要用建功立业来弥补这些年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入侵朝鲜,并把战火烧到了中国边境,党中央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邓华为副司令员。消息传到四十六军,邓贤诗立即请缨参战。他在请战书中写道:"父亲在前线指挥,儿子不能落后,我们父子要共同为国效力。"在朝鲜战场上,邓华运筹帷幄,指挥若定。邓贤诗则在基层连队英勇作战,父子二人以不同的方式为抗美援朝战争贡献力量。战争结束后,邓华继续在军中担任要职。邓贤诗则响应国家号召,转业到地方工作。在地方工作后,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低调做人,所在单位无人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开国大将邓华的儿子。父子二人用不同的方式书写着各自的人生,却都在为同一个理想奋斗。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