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林:下塘有诗

星星云彩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塘有诗</p><p class="ql-block"> 作者:赵 林</p><p class="ql-block"> 初来古镇,我总觉它是块被时光遗落的秦砖汉瓦,镶嵌在这江淮大地的褶皱里,书里也寻觅不到它的一首流传下来的佳诗。对它的印象,“合肥以北,江淮正中,土得掉渣”。</p><p class="ql-block"> 可我又一根筋的认为这是个好地方。我总想古人是不会看走眼的,尤其感觉它离很多人的故乡不远不近,可以放心,更可以安心,真的刚刚好!</p><p class="ql-block"> 古镇号称千年,古迹无遗,不过前几年发掘过一个北宋大墓。当然老乡们也都口传着曹操、赵匤胤、朱元璋对它曾经的造访。</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十几年前夕阳西下,当我背着行囊穿过镇东的北涵洞时,那油菜花正旺盛的开着,有些还簌簌落在小溪沟里,我还胡乱猜想这莫不是曹孟德曾经饮马的小河。但同行人却笑说:“此地土得能硌牙。”可“土”我却认为是咱中国最好的形容词呀,谁又能离开了土?</p><p class="ql-block"> 徜徉在古镇里,只见那大黄石板上略带韵味的“下塘”二字,在那大粮库翻晒的烟尘里若隐若现。连那旁边的一排排生锈的铁轨也仿佛诉说它曾经盛世时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有几次,我在古镇里,还真的去寻找过宋太祖拴马的古树,当然失望而归。最后也心想它或许也早化作了“下塘烧饼”灶膛里的人间烟火。</p><p class="ql-block"> 有时游走在古镇的校园里,当听到孩子们上课的清脆铃声时,那明太祖在古镇屯兵的号角声仿若又散落在了民间。还有那些古镇里曾经金戈铁马的传奇,都成了街角的老翁们“掼蛋”时忽嚷忽嘘的往事。 </p><p class="ql-block"> 春分时节的藓草也总爱攀上古镇曾经的三街六巷,夏至的蝉鸣不会惊动深巷里的犬吠。深秋里,又恍然见一行行商旅牵着瘦马,漫步在那一道道古塘埂上。最妙是深冬落雪,碎琼乱玉覆在田间地头,更散落在我的“520”步道上。</p><p class="ql-block"> 立在古镇的土岗上,我也曾西眺黄鹤楼,遥听寒山寺,浮想着吴楚文化曾在这里相衔。甚至还在回想,为什么就没有一首传唱黄鹤楼、寒山寺般的,属于古镇的诗呢? </p><p class="ql-block"> 当那暮色漫过烧饼铺的竹筛,晚归的车灯掠过市井道边里的栅栏,还有那古镇汽车城里一列列飞驰的云轨也如跳动的音符在歌唱。</p><p class="ql-block"> 时逢正月,便见那一个个归乡客,还有返乡客,他们咬着一口口大烧饼,那热气虽短暂,却温暖着他们岁月里的一个个瞬间。 </p><p class="ql-block"> 其实,有谁规定过诗,非要刻在那千年的木楼和吟唱在那悠悠钟声里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