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它、虫、巴、也,是四个最常见的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果说这四个字都与蛇有关,都是蛇的本字,大家不一定都能认可。</p><p class="ql-block"> 在甲骨文中并不存蛇这个字,只有从蛇的四种形态演变而来的它、虫、巴、也,这四个字其实就是蛇的象形文字。而由虫和它组成的蛇字则是后来才出现的,唐以前读【tuo】,唐以后才读【she】,大概是因为蛇有吐舌的特征,或人看到蛇后因惊吓张口吐舌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图1 由蛇的四种形态演化的四个象形字</p> <p class="ql-block"> 第一种,是蛇的正面象形。这种形态重点突出三角形的头和两只眼睛,弯曲的身体,由此演化出了“虫”字。</p><p class="ql-block"> 古文里出现的“虫”指的就是蛇。陕西人把蛇叫“长虫”,其他地方也这么叫,盖因于此。而我们常说的昆虫的虫应该是“蟲”,三个虫叠加在一起表示多,后来蟲简化成了虫,昆也有众多之意,所以昆虫是指众多生活在一起的虫子,我们常见的蚂蚁、蜜蜂等社会性群居动物都是昆虫。</p><p class="ql-block"> 第二种,是蛇盘起来的象形。演化出的字是“它”,“它”字是蛇的本字,表示一坨、一堆、一团等意。“它”做了代词之后,其本意逐渐淡化,但与“它”相关的字仍隐含一坨、一堆、一团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比如,一坨屎(极像蛇盘起来的样子)、秤砣(团在一起的重物)、驼峰(背部有一坨肉)、鸵鸟(背部似乎也有凸起)、大雨滂沱(如同一盆一盆往下倒的雨)、船舵(也是盘起来的造型)。</p><p class="ql-block"> 第三种,是蛇张大嘴巴的象形。突出嘴巴和舌头,逐渐演化成“巴”字,专指嘴巴极大的巴蛇。“人心不足蛇吞象”指的就是这种大嘴巴的巴蛇。</p><p class="ql-block"> 现代汉语词汇里多数与“巴”相关的字大概都有张大嘴巴凝视的象形。嘴巴、下巴就不用说了;巴结、巴望是不是有张着嘴巴乞求、凝望,甚至贪婪的眼神;巴在地上(墙上、树上)专门指那些爬行动物一动不动注望前方的神态;甚至常吃的锅巴其实就是粘在锅底糊状物受热后开裂(张嘴)的样子,没想到却成了美食。</p><p class="ql-block"> 也有学者认为地支第六位“巳”也是蛇的象形演化出来的一种字形,个人认为还有待于商榷。</p><p class="ql-block"> 第四种,是蛇伸长拉直的象形。突出头和分叉的舌,逐渐演化成“也”,所以,也字也是蛇的本字之一。</p><p class="ql-block"> 与“也”相关的字都隐含其意,表示拉长延伸、延绵不绝、持续不断的意思。比如,土地的“地”,很多土块堆积在一起才是地,可见土与地是两个概念。池,指护城河,护城河围绕城墙持续不断,故而称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其中的池就是护城河。拖车、拖把、拖延、拖着尾巴,其中的拖有牵引、拉动、延宕之意。施工、施行中的“施”其实就是通过连续不断的工作完成一项工程或一件事情。毛主席诗词有一句“五岭逶迤腾细浪”,其中的逶迤表达连绵不断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另外,“也”极似女阴的象形,表意繁衍之地,生生息息,世代不断。</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蛇的本源字有四种,分别虫、巴、它、也,是由蛇的四种象形演化而来的,虽然字义随着汉字的发展而有变化,但与蛇有关的本义则继续保留着。</p> <p class="ql-block"> 蛇本是一个普通动物,但我们的先祖却赋予蛇以灵性,并俸为圣物,甚至成为中华民族最初的图腾,成为十二生肖之一,且位于第六位,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居于C位,人们习惯称其“小龙”。</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中华图腾是龙,但龙是虚构的,龙之前的图腾是什么?没错,就是蛇。现在普遍认为龙是以蛇为主体的图腾综合体,龙的原型是蛇,蛇是华夏民族最初的图腾,龙是最终的图腾。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里面介绍了最早的原始龙就是蛇,龙是以蛇图腾为基本,兼并了许多旁的图腾而形成一种综合式的虚构的生物。且对龙的注解有一段经典的论述(见图2),交代了龙作为中国的民族图腾、皇帝的化身、国家的象征、以及中国人的象征,四个内涵。</p> <p class="ql-block">图2. 闻一多《伏羲考》片段</p> <p class="ql-block"> 我在甘肃天水伏羲庙参观时,看到了一座伏羲女娲交媾的雕像,是根据《伏羲女娲图》(见图3)创作而成的。《伏羲女娲图》1965年出土于新疆阿斯塔那,现珍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描绘的是伏羲女娲相拥交媾的景象,伏羲、女娲都是人面蛇身,表现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的形象以及未知的宗教含义。有人甚至认为伏羲女娲交媾图与现代科学发现的人类DNA双螺旋结构有神秘的暗合,无论是否属实,但起码从外形结构上看十分逼真。</p> <p class="ql-block">图3. 伏羲女娲交媾图</p> <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在古代社会中,蛇是一种具有神秘色彩、超自然能力,并慢慢被神化成象征意义和图腾化的灵性动物,代表着生命的繁衍、部族的繁荣和财富的积累。现代词语中的虫、巴、它、也,其实都是蛇的象形文字,是由蛇的四种形态演变而来的,且常常被我应用。</p><p class="ql-block"> 因此可以说蛇虽是一种普通的动物,却有神明灵动的特征,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蛇文化,并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固化和强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