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喉太阳鸟,作为一种观赏鸟,雄鸟前额至头顶和咽喉为紫蓝色;背、胸、头侧、颈侧朱红色;非常醒目漂亮。 蓝喉太阳鸟,是雀形目花蜜鸟科太阳鸟属。雄鸟体长13-16厘米,雌鸟体长9-11厘米,属小型鸟类。嘴细长而向下弯曲,雄鸟前额至头顶、颏和喉辉紫蓝色;背、胸、头侧、颈侧朱红色;耳后和胸侧各有一紫蓝色斑,在四周朱红色的衬托下甚为醒目;腰、腹黄色;中央尾羽延长,呈紫蓝色;雌鸟上体橄榄绿色,腰黄色,喉至胸灰绿色,其余下体绿黄色。 栖息于山地常绿阔叶林、沟谷季雨林和常绿落叶混交林中,也见于灌丛、竹林和林草坡等环境;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活动于繁花盛开或具有寄生植物的乔木冠层,很少到近地面活动,谨慎敏捷。主食花蜜和其他植物分泌物,兼食鞘翅目、半翅目等昆虫及少量蜘蛛、花叶等食物。繁殖期在4-6月,营巢于常绿阔叶林中,以植物茸毛、苔藓、草、纤维和蛛网等构成椭圆形或梨形巢。窝卵数为2-3枚,卵白色且有红褐斑,雏鸟晚成。<br> 蓝喉太阳鸟分布在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泰国和越南。<br>中国主要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南部和东南部等西南地区,北达陕西南部和甘肃南部,东抵湖北、湖南和广西,偶见于香港(非繁殖地)。 绿喉太阳鸟(学名:Aethopyga nipalensis):小型鸟类,雄鸟体长13-15厘米、雌鸟10-12厘米。雄鸟前额至后颈、颏和喉辉绿色,头侧黑色,颈侧和背暗红色,两肩、下背橄榄绿色,腰鲜黄色,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暗绿色,中央尾羽延长。胸黄色而杂有细的红色纵纹,其余下体黄绿色。雌鸟上体橄榄绿色、颏、喉淡灰绿色,其余下体淡黄色。<div><br></div><div>照片中是绿喉太阳鸟(雌鸟)</div> 栖息于海拔1500-2600米常绿或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沟谷阔叶林和热带雨林。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成分散的小群,多在花朵盛开的树上活动和觅食。主要以花蜜为食,也吃昆虫。 分布于中国、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印度、越南、泰国、老挝等地。<div>中国分布于四川西部康定,云南西北部贡山、丽江、西部腾冲、泸水、碧江、盈江、龙陵、双江、耿马、镇康、西南部澜沧、营盘、南部绿春、中部景东和西藏南部聂拉木、樟木、亚东、错那、绒辖、东南部都地区。<br></div> 黑胸太阳鸟(学名:Aethopyga saturata):小型鸟类,体长9-15厘米。嘴细长而向下曲。雄鸟中央尾羽特长,尾呈楔形,头顶至后颈紫蓝色具金属光泽;背褐红色,腰有一黄色横带,尾上覆羽和尾紫蓝色;颏、喉和上胸乌黑色,有的下胸为硫黄色,其余下体灰橄榄绿色。雌鸟上体橄榄绿色具黄色腰带,下体灰橄榄绿色。 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见3-5只成群或与柳莺等小鸟混群。喜欢活动在林缘疏林、灌丛、林间空地和溪流沿岸等开阔地方。主要以蜘蛛、甲虫、蚂蚁、花蕊、花瓣、种子和嫩叶等食物为食。 雄鸟前额、头顶、枕、一直到后颈辉紫蓝色或暗蓝色具紫色金属光泽,眼先、眼周、耳羽、头侧乌黑色。背、肩暗红色或褐红色,下背和翅上覆羽污黑色,腰黄色或具一窄的黄色横带,有时不甚明显。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基部辉紫蓝色,尾呈楔状,中央一对尾羽特形延长,延长部分和外侧尾羽近黑色。 分布于中国、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印度、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泰国和马来西亚。<div>中国分布于云南西北部贡山、西部腾冲、盈江、潞西、耿马、镇康、永德、中部景东、新平、西南部澜沧、沧源、孟连、南部西双版纳、江城、元阳、绿春,贵州南部兴义、册亨、望谟、罗甸,广西和西藏东南部,偶见于香港。<br></div> 雌鸟上体暗橄榄绿色,腰鲜黄色,两翅和尾暗褐色,羽缘橄榄绿色,外侧尾羽内翈先端白色。颏、喉灰色而沾橄榄绿色,其余下体灰绿色,胸和腹中央沾黄色,两胁近白色,尾下覆羽淡黄色,腋羽和翅下覆羽黄白色。 黑胸太阳鸟在中国种群数量局部地区较丰富,特别是在云南西部高黎贡山和贵州西南部等地较常见。 黑胸太阳鸟短视频1 - 雄鸟在玩耍 黑胸太阳鸟短视频2 - 雌鸟栖息<div><br></div><div>《完》</div><div><br></div>